<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9日,我校组织初二年级师生到建水研学,本次研学由石林县卓联研学机构负责组织,学校老师陪同,协助研学机构管理学生。</p><p class="ql-block"> 上午6:46,我们乘车从学校出发,开启梦寐以求的研学之旅。我们班除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4个男生因生病没有参加外,其余44个同学都全部参加了本次研学。</span></p> <p class="ql-block"> 好伙伴,好同学,好同桌,三三两两,格外高兴!</p> <p class="ql-block"> 上午9:46,我们到达建水,研学机构联系当地的导游,带领我们参观整个研学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十二眼井</p><p class="ql-block"> 十二眼井位于临安路上,十二个井口呈扇形分布,又称扇井。现在井口已被铁网封住不能使用,但依然很具有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 建水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韵丰厚的县城,明代时建水也叫临安府,走在临安路上,我们能感受到建水古城的静谧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临安路上的“翰林”牌坊。翰林院是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最高人生理想,在翰林院任职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后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翰林是走向仕途的重要阶梯,翰林院学士是当时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学政考棚。</p><p class="ql-block"> 建水学政考棚是滇南地区学子集中举行院试的场所,也是云南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的初级考试,通过者称为秀才,是进入更高一级科举的必经关卡。建水学政考棚不仅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云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认真观看,认真倾听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情况,了解历史,激励自己发奋读书。</p> <p class="ql-block"> 小小心愿卡,寄语莘莘学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 学政考棚内,工作人员组织同学们朗诵<少年中国说>,此情此景,同学们铿锵有力,心中有国,大爱无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学政考棚,我们走在临安路上,前往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朝阳楼。</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是建水东门城楼,又名迎晖门,位于县城中心,成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至今600余年。朝阳楼是建水古城与商业区的分界,是建水县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站在楼上合影,感受朝阳楼的宏伟大气。</p> <p class="ql-block"> 敲一敲,敲出好运,敲出悦耳的声音,告诉市民我们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玉皇阁。</p><p class="ql-block"> 建水玉皇阁是宗教活动的神圣场所,也是历史与文化交融的象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与学者,成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玉皇阁里面的崇文塔 ,原为佛教白马寺的佛塔,后因寺院倒塌并入玉皇阁,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方形塔身,高20米,共17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底层为须弥座,逐层向上收缩,是建水古塔中层数最多的类型。</p> <p class="ql-block"> 从玉皇阁出来看到的位于路边的四眼井,井里的水现在还在使用。建水古城内,“井”比较多,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井”成了古城的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来到建水十七孔桥,也称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只建了3个石孔,后因河水泛滥,河床不断加宽,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了14孔,形成了现在的十七孔桥。桥高9米,全长148米,宽3至8米,每孔拱洞直径15米,跨径17米,成倒U型,桥身全部用青石砌成,被誉为“滇南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 一人一座,一座一排,整齐划一,悠然自得,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大板井。</p><p class="ql-block"> 建水大板井,也被称为溥博泉,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井口直径超过三米,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显得古朴而庄重。井水清澈透亮,冬暖夏凉,甘甜润口,被誉为“滇南第一井”。</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纷纷到井边打水,感受井大水清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李佳治同学为老人打水和装水,好一个活雷锋,为他点赞👍👍。</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大板井,我们前往最后一站---建水文庙。途中经过文庙外的一条街,街上的建筑与古城里临安路的建筑类似,这条街主要卖陶瓷为主,陶瓷也是建水的主要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又称孔庙,坐北朝南,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明清两代50余次增修扩建,占地面积114亩,纵深625米,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第二。</p>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正门,正门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进门后就是孔子的雕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雕像大气又大雅,体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p> <p class="ql-block"> 牌坊“德配天地”,意谓孔子之德高明博厚,与天相齐。</p> <p class="ql-block"> 与“德配天地”牌坊相对应的是“道冠古今”牌坊,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贯穿于往古来今整部文化史。</p> <p class="ql-block"> 文庙内举行的谢师礼仪式,各班由一个班代表和一个老师穿上汉服,仪式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 谢师礼上的老师寄语:</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从学政考棚到文庙,感受到了本次研学意义深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只在课本,在教室,在学校,也在研学的路上,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考好6月的三科中考,旗开得胜,打好中考第一站。同学们,加油!</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插上彩香,祈福来年学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文庙内的最后一个议程--举行放飞梦想仪式。</p><p class="ql-block"> 仪式在“洙泗渊源”牌坊下举行。“洙泗” 指的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孔子出生在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洙泗渊源”寓于儒家学说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卡系在气球上,放开气球,心愿卡越飞越高,望达成所愿,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 泮池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初一是一个坡,初二是一个坎,初三是一座峰,初二是初中三年中最重要的一年,同学们只要能顺利跨过初二这道坎,初三就能攀上最高的山峰。希望所有同学以冯悦瑶同学为标杆,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考上自己心仪的重点高中!</p> <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合影留念,以此记住今天,记住此情此景。</p><p class="ql-block"> 在文庙举行完所有议程后,我们乘车到酒店就餐,吃过晚饭后,5:50乘车返回石林,晚上8:10我们安全回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的研学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按计划完成了各项研学任务,圆满</span>结束研学旅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学们,愿你们努力读书,争做学政考棚内高中状元的学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