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海岸的眷恋

开口乐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是个很好的能量场,慢下来,去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p> <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不愿思考,也不愿劳做,只想好好地享受当前的良辰美景。我热爱生活中的闲暇时光。被太阳的光线牵着走,落在梯田里,落在花瓣上,落在树干上看倒影;看着海浪推着阳光走,时快时慢、时高时低……。</p> <p class="ql-block">  海南西海岸主要指海南岛西部沿海区域,涵盖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市县。与东海岸的热闹繁华相比,西海岸保留了更多原始自然风貌,同时依托自贸港政策逐渐形成独特的产业和生态优势。</p> <p class="ql-block">  海南的西海岸,与东海岸截然不同,没有了椰风海韵,没有了潮水般的游客,却拥有了自然野性、产业新兴、文化深厚的特点。它既是自贸港建设的工业与能源重心,又是生态旅游的“宝藏地”。对于想拥有慢生活,逃离喧嚣、躲避人头攒动,探索小众风光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西海岸的海岸线以礁石、沙滩和火山岩地貌为主,</p><p class="ql-block"> **昌江棋子湾**:20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沙漠与大海交融”的奇景,礁石嶙峋,日落绝美。 </p><p class="ql-block"> **东方鱼鳞洲**:灯塔与风车点缀的天然礁石海岸,是海南西部地标性景观。 </p><p class="ql-block"> **儋州龙门激浪**:火山岩海岸与海浪碰撞形成的壮丽景观,适合探险徒步。</p> <p class="ql-block">  西海岸的古文化承载着凝重,沧桑而艰辛……。</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苏轼)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海南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贬谪,也是当时最偏远的流放地。尽管身处逆境,苏东坡在儋州三年(1097–1100年)期间,仍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在语言沟通上展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  儋州当时属边陲荒蛮之地,文化教育极为落后。苏东坡抵达后,在当地人帮助下修建“载酒堂”(后发展为“东坡书院”),作为讲学授业的场所。他打破传统士大夫的局限,无论贫富皆可入学,甚至吸引黎族子弟前来听课。这一举动开创了海南正规教育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亲自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诗文写作及实用知识。他的学生中,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和符确(第一位进士)后来均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海南“百年来无一人及第”的局面。这种突破极大鼓舞了当地人求学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他编写教材、注释经典,将中原的儒学、文学、医学、农学知识系统引入海南。例如,他撰写《书传》等著作,并结合海南实际讲解《易经》《论语》,使深奥的经典更易被理解。此外,他还推广医药知识,教授当地人种植、制墨等技术,提升民生水平。</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反对“重汉轻黎”的偏见,主张黎汉平等,鼓励黎族子弟读书。他曾在诗中写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预言海南学子必将有所成就,极大提振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不规则的,着了颜色的“石柱”,其实经过一亿以上年而形成的木化石(硅化木),是远古树木经过复杂的石化作用形成的化石,其形成过程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和漫长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形成木化石必要条件是,树木死亡后,需被迅速掩埋(如火山灰、泥沙或泥石流覆盖),隔绝氧气以阻止腐烂和分解。</p><p class="ql-block"> 富含二氧化硅(SiO₂)的地下水渗入木材内部,二氧化硅逐步取代木材的有机质(如纤维素、木质素)。</p><p class="ql-block"> 火山活动或沉积岩中溶解的硅质是二氧化硅的主要来源,有时也可能含有铁、锰等其他矿物,形成多彩的色泽。</p><p class="ql-block"> 二氧化硅在细胞空隙中沉淀,逐渐结晶为石英或蛋白石等矿物,精确复制树木的微观结构(如年轮、细胞形态)。</p><p class="ql-block"> 石化后的木化石可能经历地壳运动抬升至地表,或受侵蚀暴露,最终被人发现。</p> <p class="ql-block">  硅化木揭示了古生态环境(如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和地质历史,是地球演化史的“天然档案”。</p><p class="ql-block"> 硅化木是自然界的精密“化学雕塑”,记录了远古生命与地质力量的交织作用。</p> <p class="ql-block">  到了西海岸不得不说说橡胶树,呈现在眼前的橡胶树,树叶脱落处于休眠期 。近两个月不能割胶。</p><p class="ql-block"> 橡胶树对 气候条件要求严格,主要种植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南北纬10度以内(赤道附近) </p><p class="ql-block"> 气候要求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温约24–28°C,年降水量≥2000毫米,无显著旱季,最符合橡胶树生长需求。</p><p class="ql-block"> 海南西部(北纬18–20度)、云南西双版纳(北纬21–22度)。经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成功种植橡胶树。</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割胶的位置和时间。选择割胶位置通常在树干离地面约1.2米处,倾斜切割树皮,深度以不伤及形成层为限。沿树干螺旋形切割,形成一条割线,角度约为30度。在割线末端放置收集容器,乳胶会沿割线流入容器。收集的乳胶需经过过滤、凝固、干燥等步骤,最终制成橡胶。</p><p class="ql-block"> 割胶工还是很辛苦的,在每天凌晨2点左右开始割胶。这时候气温低,胶不容易凝固,出胶的质量也高。</p> <p class="ql-block">  再说一说海南话,如今到了信息时。交流的方式这么丰富,当地人还有听不懂普通话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海南人,他说的90%语言听不懂。在古时代,苏东坡到了这里,语言的不同,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去为当地的教育贡献它的才智。</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常用的“谢谢!”两字。用海南当地语言表达“嗲嗲”,跟普通话是差距是很大,这还是与当地人请教后明白,就是海南各地的方言“谢谢!”发音也是有差异的。</p> <p class="ql-block">  去菜市场买菜。海南阿婆拿着一捆(大约两三斤)水芹叫卖,水芹是海南当地的蔬菜,就问了一句“一斤多少钱?”阿婆说“9元了”,旁边还有人一起在问,“是1斤9元吗?”她重复说“9元了”,再就不能继续对话了,说明她听不懂普通话。因为我们也多次买过这种蔬菜,一般就是3~5元。所以说苏东坡到了儋州要做教育,双向都听不懂,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儋州当时语言复杂,主要通行黎语、临高话和闽南语方言,与中原官话差异极大。让我们看看苏东坡是通过哪些方式跨越语言壁垒发展教育的。</p> <p class="ql-block">  首先,以文字为桥梁:苏东坡善用汉字书写与当地人交流。尽管口语不通,但汉字是通用的文化载体,他通过题诗、书信、讲义等方式传递思想。例如,他曾在槟榔树下与黎族老者用木棍在地上写字对话。</p> <p class="ql-block">  其次,借助翻译与弟子协助:初期依靠懂官话的学子(如潮州商人、当地士子)充当翻译,后来培养的弟子逐渐成为沟通桥梁。他的学生符确、姜唐佐等人既通晓官话又熟悉方言,帮助传播其学说。</p> <p class="ql-block">  最后,融入生活,学习方言:苏东坡主动学习当地方言词汇,并在诗文中融入黎语元素。 他通过义诊、教授农业技术等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减少语言依赖。当地人钦佩他的学识与德行,主动接近并协助他克服交流困难。</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离开儋州三年后,海南历史上首位举人姜唐佐中举,印证了他的教育成果。南宋后,儋州逐渐成为海南文化中心,至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明代海南名臣丘濬评价:“苏轼南迁,儋州遂为名州。”</p><p class="ql-block"> 他的教育实践不仅推动了海南的文化发展,更体现了一位士大夫在逆境中“以文化民”的担当。而他在语言沟通上的灵活策略,则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化包容性与实践智慧。</p> <p class="ql-block">  沿着西海岸的环岛公路,看到大片的农田,插秧的劳作场面,植被不仅有阔叶林还有落叶林,沐浴着相对干燥的阳光。走进田野里,那种甜静让人深深的眷恋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远眺木棉花在张扬的盛开着、近看小乳猪和公鸡在嬉闹着。走在松软潮湿的田埂上,看着自己的身影,在油绿油绿的稻田里跳跃着……。</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木棉树是野生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随着花开花落时间段,守望这片梯田。木棉树、数着自己的花朵,看着稻田生长,如果稻苗长势喜人,将自己的花瓣落在它的上面,以示奖励……。</p> <p class="ql-block">  木棉花一朵一朵的从高高的树枝上下来,撒在田野里。激励着在田地里劳作的人,辛勤劳作的人累了,捡起来泡水喝,解乏。花落得多,运气好,检的多,拿回去做菜吃、煲汤喝,入味。</p> <p class="ql-block">  这木棉花呢?性格是比较慢的。开放的时候慢慢的开。将近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花绽放到极致,然后慢慢地丟花犒劳秧苗和农人。然后才让木棉树长叶子,看着田地里的农作物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欣赏木棉花,只能远眺,在田野的陪衬下,伸开你的臂膀去遐想;或者坐在田埂上托着下巴去仰望。你想拥有它的花朵,采撷带走……,木棉树的高大躯干,凭着人类身高,想轻松获取花朵,只能弯腰在地上去捡拾。</p> <p class="ql-block">  望着这一幅幅田园画写生,只要准备好彩笔,足够的纸张,勾画就可以了,落笔就是大作。创作的兴奋,累到你拿不起笔的时候,也画不完……。</p> <p class="ql-block">  我们攀爬在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田埂上。望着那带不走的画面,看不够的绿意缭绕;我在感慨、多么希望从日出看到日落,将散落在地的木棉花装满背包……。</p> <p class="ql-block">  在往公路旁走的时候。在一处山坡上看到一棵树,倒下。太阳的侧光打在树叶上,看着茂密的树叶还在顽强的生长,游人们感叹倒下也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  离开这田园风光,驱车去昌江边,坐游船看两岸的木棉花。</p> <p class="ql-block">  吹着凉爽爽的江风,船行走在平稳的江面上,远远地看着红木棉掠过……。</p> <p class="ql-block">  水陆两栖的景区打造。观看木棉花是多层次,多角度。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木棉花的情结是短暂的,喜悦是无尽的,记忆是永恒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路过的沙滩不容错过,得留下我们踏浪的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