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门牌坊,上面镌刻着“吴中第一山”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虎丘海涌广场的鼎是“周王子吴鼎”,是一尊大型青铜器。其以老虎形象为造型基调,有五虎伏地纹、虎头纹、虎形纹、虎形纽,配以云雷纹,气势雄伟壮美且威武生动。它的来历与泰伯后人有关,考古专家发现的青铜鼎中,有记载因母亲受天子接见而铸鼎的珍贵信息,可见泰伯后人对这段历史的铭记。2004年,这尊新的青铜鼎在虎丘重现,设计者将刻字镌刻在了鼎座上,以此致敬那段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虎丘的“海涌”指的是虎丘山曾用名“海涌山”。在远古时期,苏州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虎丘山是海中的一座小岛,每当潮起潮落,虎丘山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如同从海中涌出,所以被称为“海涌山”。</p> <p class="ql-block">黄色的头山门</p> <p class="ql-block">1661年,康熙皇帝六次巡游虎丘,对虎丘喜爱有加,亲笔御赐“虎阜禅寺”四字金匾,高悬于虎丘头山门内。该匾额尺寸为1.9米×2.2米,重达300余斤,正中钤“康熙御笔之宝”御玺,匾额周边雕饰九龙吐珠云龙纹,尽显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虎丘塔便映入眼帘。它静静地矗立在树林之中,塔身斑驳,却更显其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稳与厚重。我驻足凝视,只见塔尖直指苍穹,周围游客三三两两,或拍照留念,或低声交谈,整个场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虎丘塔再次以另一种姿态展现在我面前。这一次,它矗立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高耸入云,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我忍不住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壮丽的一刻,心中感慨万千,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而铜钱是财富的代表物件。铜钱地漏的形状模仿铜钱,寓意着流水生财,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有汇聚四方之水、财富满满的含义。地漏设计会考虑排水的顺畅性,地面会沿着地漏方向设置一定坡度,让积水能快速排向地漏。有的铜钱地漏还会采用多通道排水结构或较大的排水口,以提高排水速度,防止积水。防臭防虫:苏州的铜钱地漏通常会注重防臭防虫功能。比如采用深水封地漏,通过较深的存水弯来隔绝异味和防止蚊虫进入;或者使用具有密封功能的地漏芯,如磁悬浮自封、弹簧自封等类型,在排水后自动封闭,阻止臭气和害虫从下水管进入室内。文化内涵:体现了苏式建筑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一个排水装置,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苏州地域文化和传统民俗在建筑细节上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剑池</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块石刻,那里刻有剑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一块刻着红色汉字的石头墙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写着“剑池虎丘”四个大红字,笔力遒劲,令人叹为观止。我站在石头墙前,细细品味着这几个字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心中充满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生公讲台”四字篆书传说为李阳冰所题。</p> <p class="ql-block">虎丘千人座,也叫千人石,其由来有两种传说。</p><p class="ql-block">一种传说是,晋代高僧竺道生云游到虎丘,在此讲经说法,有千人列坐听经,遂取名“千人石”。由于太守下令不准百姓前来听经,生公“乃聚石为徒”,继续讲经。其时百鸟停鸣静听,虽时值严冬,白莲池中千叶白莲一齐开放吐香,群石点头,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成语。</p><p class="ql-block">另一种传说是,吴王阖闾葬后,怕工匠泄漏秘密,杀工匠千人于此,故名“千人石”。传说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将父亲葬于虎丘山,墓建成后,夫差召集一千多名工匠到一块大石坪上喝酒,乘他们醉了的时候,让手下官兵将他们全部杀死,工匠的鲜血渗入石中,浸成暗紫色,经久不褪,所以这块大石坪也叫做“千人石”。不过,科学的解释是,虎丘的岩石是酸性流纹岩,因含有氧化铁成分而呈暗红色,并非是工匠鲜血染红的。</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石头🪨能坐千人?反正能坐很多人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虎丘点头石的来历与晋代高僧竺道生有关。</p><p class="ql-block">竺道生是鸠摩罗什法师著名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主张“一阐提皆得成佛”,认为众生(包括恶人)悉有佛性。但在当时,他的学说被视为异端,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被逐出京城。</p><p class="ql-block">后来,竺道生云游至苏州虎丘,在虎丘山讲经。由于他的观点不被当地士大夫认可,地方上不许百姓听经,将听经人全部赶走。但竺道生并不介意,他聚石为徒,对着石头继续讲经,把那些石头当作学生,每天不厌其烦地讲述《涅槃经》。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问石头自己的解释是否符合《涅槃经》的原意,没想到其中一块石头竟然向他微微点动,似乎在点头赞同。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池水也盈满了,故有“生公讲经,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此后,“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成为了成语,而那块石头就被称为“点头石”,所在的池塘叫白莲池,讲经的地方则被称为“生公讲台”。</p> <p class="ql-block">“生公讲台”四字篆书传说为李阳冰所题。</p> <p class="ql-block">据说是诗人白居易所写</p> <p class="ql-block">古真娘墓的来历与唐代名妓真娘有关。真娘本名胡瑞珍,本是北方良家女子,因父母相继病亡,又逢安史之乱,逃难至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风尘,在苏州阊门外乐云楼接客。真娘貌美、善舞、工书、精于棋画,名誉苏州。苏州绅士王荫祥慕真娘之名而扣访,两人颇为相投。王公子求婚于真娘,却遭婉言拒绝。王生求婚无门,重金贿赠鸨母留宿真娘房中。真娘被逼自缢身亡,以死守身。王荫祥悲痛之余,斥资厚葬真娘于虎丘,并于墓上建亭纪念,墓前手栽鲜花,植为“花冢”。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传说一'得名于高僧事迹:枕石形状如枕,又似蜒蚰,旧时也称蜒蚰石。相传晋代高僧生公曾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上面。石头得了仙气,成了苏州文人膜拜的仙石,赶考的秀才离开苏州时,总要到此抛小石子,预卜前程。</p><p class="ql-block"> 因唐伯虎、祝枝山的传说得名:传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游虎丘时走累了,枕靠着大石头休息并睡着了。祝枝山看到后,把他推醒,调侃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枕石”两字。两人由枕石想到枕头,进而联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生儿育女,于是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戏言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后来他夫人果然生了个女儿;唐伯虎后抛,石子留住了,唐夫人也果然生了个大胖小子。从此,寻常百姓纷纷来此仿效。</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说法称,唐伯虎为见秋香,睡在这块石头上等秋香和华夫人从云岩禅寺烧香下来,秋香看到唐伯虎的举动后一笑,这也是“唐伯虎点秋香”故事中秋香的第二笑。</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位于苏州虎丘上山路东侧,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为试剑的锋利程度,挥剑砍向巨石,将大石一劈为二。</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来虎丘寻找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掘剑后在此试剑,或是秦皇欲掘墓挖剑时,见一白虎当坟蹲踞,遂拔剑砍虎,却误砍石块,留下此痕。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试剑石是典型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了酷似剑劈的直缝。</p> <p class="ql-block">憨憨井又名憨憨泉,位于虎丘上山路西侧。相传梁代天监年间,神僧憨憨所凿。憨憨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儿,被虎丘寺收留为挑水和尚。他得知山上有泉眼直通大海,且泉水可治眼病后,便开始挖井。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挖出一股清泉,泉水喷到他脸上,让他顿感清新甘冽,疲劳全无,眼睛也得以复明。为纪念憨憨,人们将此井命名为“憨憨泉”,也叫“海涌泉”。</p> <p class="ql-block">龙翠山庄</p> <p class="ql-block">“含真藏古”匾挂在虎丘二山门断梁殿上,由梁漱溟先生题写。其历史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含真藏古”语出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虎丘序略》“含真藏古,体虚穷元”。虎丘虽山不高、面积不大,但绝岩耸壑,是真山真水,含有大自然的真趣。同时,虎丘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历经沧海桑田,蕴藏着太古时代的历史风云。</p><p class="ql-block">1985年冬,苏州筹备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邀请梁漱溟老先生题写此匾,以彰显虎丘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