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讲悉尼的故事 ‍ ‍悉尼塔和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并称为悉尼三大地标性建筑

万年青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的意思就是最南端的大陆;澳洲属于大洋洲,澳洲只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新西兰不属于澳洲,它和澳大利亚直线距离超过1600公里,它同澳大利亚都是大洋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人用来流放罪犯的。 最初的时候,英国把罪犯流放到北美地区,包括今天的美国和加拿大,一开始的时候,英国的罪犯,并没有流放到澳大利亚。 后来,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英国人担心,如果继续把罪犯流放到加拿大,这些囚犯可能会被美国人招募到反抗英国的大军里去,所以,英国人就不敢再把犯人流放到加拿大了。 于是,英国人开始物色一个新的地方,可以流放英国的囚犯,找来找去,最后决定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从1788年到1868年的80年期间,英国向澳大利亚输送了165000名左右的罪犯。</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流放2063名罪犯到澳大利亚。 </p> <p class="ql-block">悉尼(Sydney),别名雪梨,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沿岸,隶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面积约12368.193平方千米,下辖35个地方政府辖区,由悉尼市区和33个郊区组成,人口约503万(截至2016年)。主要语言为英语,主要人种为意大利人、希腊人、黎巴嫩人等。</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如此,就如纽约自由女神像于美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于法国一样,它已成为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和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20世纪的建筑代表杰作,并在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是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1918-2008)。1957年,乌松在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竞标中意外获选。由于其设计理念大胆前卫,加上开支严重超出预算而受到多方质疑,他被迫于1966年辞去总设计师职位离开了澳大利亚。1973年悉尼歌剧院建成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了开幕式,但乌松却多次婉拒了澳方的邀请。他终生都没有亲眼见过他的这个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10块大“海贝”组成。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区北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悉尼,阳光洒满海港,微风轻拂过白色游艇的甲板。远处的悉尼歌剧院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耀眼,仿佛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舰。站在游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天际线的轮廓,以及那座标志性的海港大桥。这里不仅是游客的天堂,也是许多艺术家和音乐家灵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听讲解拍照</p> <p class="ql-block">走进悉尼歌剧院,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魔力的艺术殿堂。观众席上的座位整齐排列,舞台中央一群音乐家正在紧张地排练。他们的音符在空间中回荡,与这座建筑的独特设计完美融合。每一次演出,这里都会成为艺术的盛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悉尼港湾大桥横跨海面,连接着两岸的城市。湛蓝的天空下,海水波光粼粼,映衬着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这里不仅是悉尼的交通枢纽,更是人们欣赏美景、感受城市脉搏的理想之地。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整个海港,远处的悉尼歌剧院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高兴的在歌剧院门口摆弄起拳脚</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静静地凝视着这座建筑,仿佛在与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远观海港大桥,浮想联翩,过去曾经在电视或者电影上的画面,现在突然就在眼前浮现,一切都那么完美!</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与海港大桥,这两座标志性建筑共同构成了悉尼最美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移步异景,海港大桥成了悉尼歌剧院别致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帆船,象征着悉尼这座港口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感受艺术与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悉尼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悉尼的两大景点——悉尼歌剧院和悉尼海港大桥同时拍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位于悉尼皇家植物园内的麦考利夫人椅子</p> <p class="ql-block">麦考利夫人</p><p class="ql-block">在悉尼皇家植物园最北面,有一座巨大岩石雕刻而成的座椅,这就是著名的“麦考利夫人石椅”。它与悉尼歌剧院只相隔一道狭窄的海湾,是游客们必游之地。麦考利夫人石椅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令人醉心的美景之外,麦考利夫人与麦考利总督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麦考利夫人的长椅故事的由来是:英国人拉克伦·麦考利在十九世纪初被任命为澳洲第四任总督,他漂洋过海带着妻子来到澳大利亚生活。</p><p class="ql-block">麦考利先生每天忙于公务,麦考利夫人就每天到这里来画悉尼海港的景色。在夫人的陪伴下,总督的事业风生水起,成就辉煌,被后人誉为“现代悉尼的缔造者”。</p><p class="ql-block">麦考利总督每5年就需要回英国汇报一次当地的情况。由于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又不发达,往返一次需要乘坐海船时间长达28个月。但在又一次返回英国的途中,麦考利再也没回来,孤独的麦考利夫人思念故乡,也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因此她每天都要坐在这块岩石上静静眺望远方,等待船队的回航。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麦考利夫人也把友善带给了周围的民众。人们为了表示对于麦考利夫人的尊重和纪念,让工匠雕刻了这把巨大的石椅。</p> <p class="ql-block">悉尼塔的外形酷似一只高高举起的转经轮,外表呈金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据说,设计师的妻子是西藏人,悉尼塔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中国藏传佛教的转经轮,寓意转动“经纶”,保佑一方人民幸福平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藏传佛教的转经筒,这一设计特点使得悉尼塔在建筑美学上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教堂(St Mary's Cathedral)位于悉尼市中心,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它始建于1821年,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气势雄伟恢宏,内部庄严肃穆。教堂不仅是悉尼天主教社区的精神家园,也是游客感受宗教文化氛围的重要景点。教堂地下墓穴的马洛哥神父地板图案,以创世纪为主题,由彩色碎石镶嵌而成,手工精巧,闻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就位于海德公园东北方向,与海德公园隔着大学街(College Street)而望。目前教堂的全长达到107米,是1928年重建的,是澳大利亚最长的教堂,前塔和尖塔的高度高达75米,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窗是最大的亮点,每一扇窗户都讲述着一个圣经故事,色彩斑斓,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渔市场:走进鱼市所在区域,就看到很多红嘴鸥在东张西望想找吃的,这种鸟过于常见以至于让人懒得拍照。对悉尼鱼市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因为门面和网上的照片一样,干净清爽。</p> <p class="ql-block">悉尼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海德公园:这里是悉尼最古老的公园,有大片绿地、喷泉和古老的纪念碑,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冬季的公园别有一番宁静的美。</p> <p class="ql-block">悉尼海德公园位于市中心东侧,占地16.2公顷。公园初建于1810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原先是准备建一个兵营,为的是纪念在战争中保护国家而牺牲的澳大利亚士兵们,可是建成后却没有军队入住过,反倒成了关押各地运来的囚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海德公园北端中心的阿奇伯德喷泉(Archibald Fountain)是为了纪念一战中法澳联盟而建。它由法国雕塑家弗朗索瓦·西卡德(François Sicard)设计,于1932年正式揭幕。雕塑借用了希腊神话故事,喷泉中央是生命的赐与—手拿竖琴的太阳神阿波罗,他是艺术、美与光的代表,手指正指向日出的东方,身后扇形的水注表示太阳的光芒。太阳神阿波罗的下面,围绕有三组铜雕:执弓的狩猎女神戴安娜和她的猎犬及牡鹿;管理大自然和农作物的年轻神祗潘的身边围绕着公羊、母羊和小羊;希望英雄提修斯与传说中的异兽搏斗。造型极为精美,当喷泉开启的时候水雾弥漫,晴天还能看到彩虹从喷泉上方跨过。</p> <p class="ql-block">悉尼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与悉尼歌剧院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核心。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无论是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还是徜徉在歌剧院的观众席中,人们都能感受到悉尼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坐在情人港吃当地最好吃的冰淇淋</p> <p class="ql-block">烤牛排薯条,体验当地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实行一周发一次工资, 他们对待金钱的观念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存钱,而澳洲人则不是。澳大利亚人不存钱,没有储蓄的习惯,工资一到手就花,一直到花光为止!正因为这样,倘若一个月发一次工资,那么很多澳大利亚人会在月初拿到工资时花天酒地,而到了月底则揭不开锅。于是,只能改为一周发一次工资,尽量减少一次到手的钱不要太多,使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均衡一些。即便是一周发一次工资,在澳大利亚还是发生这样的现象:周四晚上,商场、餐馆、酒吧都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从周五到周日,商场、餐馆、酒吧的生意也都不错。周一,生意明显萧条。周三,生意最为惨淡。</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长桌椅上吃烤牛排,亲眼目睹了澳大利亚人周四发薪后的放飞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