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村的传说

山间小溪

<h3><br> 在陕西丹凤县境内,县城西北方,离县城约十里地的伯牙山下,老君河畔,有一个700多户,2700多口人的村庄,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户姓贺,故名贺家村。该村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古树参天,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远近闻名。<br> 据贺家家谱记载,贺家先祖是明朝大移民时,从山西大槐树移居陕西蓝田,后又移至贺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繁衍了二十几代人。<br> 据传说,贺家先祖刚移居贺村时,村上已有不少住户,其中有姓车的,姓马的,姓牛的,姓杨的,比较混杂。<br> 贺家先祖定居贺村后,几代人都是人丁不旺,直到贺林立这一代才有了突破性发展。<br> 据说有一天,河南邓县人李知春访友路过贺村,突然生病,无法行走,身上又无分文,加上饥渴,昏倒在路边,奄奄一息,多少人看到后怕惹麻烦,绕道而行。贺林立看到后,想起自己曾经出门时遇到困境的艰难经历,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前去问明情况,他刚好懂得一些医学知识,模摸脉,看看舌头,知是急火攻心,又着凉受寒所致,便立即搀扶着病人到他家,赶紧从家中自备的药材中选了几种草药,按方配制熬好,让李知春服用。内人张氏善良贤惠,立马熬点米粥给病人吃,在贺林立夫妻精心护理下,李知春很快得到了康复。李知春对贺林立夫妻千恩万谢,立誓要报答。<br> 话说这李知春,年近半百,家境富裕,自幻好学,知识渊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无所不通,在当地小有名气,因朋友相邀前去帮忙,路上不慎丢了盘缠(路费),夜宿路边,着凉受寒,故有此难。<br> 闲聊中得知贺林立祖上已在此地居住三代人,人丁不旺。贺林立已年逾不惑,内人张氏三十多岁,查不出病因,就是不生。李知春经常出门,见多识广,看看贺林立,又看看张氏,笑着说:“不碍事,我正好有一密方,可解决生育问题”。立马寻来纸笔,开了方子,交给贺林立说:“你按此方一日一服,连服三服。每样药减一钱,加红枣给弟妹服,也是每日一服,连服三服,保证年底前见喜。<br> 贺林立两口半信半疑,但还是按方服药,谁知不到三个月,张氏就怀孕了,次年便生一胖小子。次后六年又连续生了六个儿子,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把贺林立两口高兴的整天合不拢嘴。<br> 话说贺林立的姑老表陈正天,居住的地方土地瘠薄,难以度日,早想搬迁,又没地方去,贺林立便把姑表请来,居住在附近,也就是现在的陈家村的先祖。两老表互帮互助,来往密切,好的就像一个人。<br> 说来也怪,自从陈正天搬到陈家村后,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贺林立也是喜事连连,老表两个都是人丁兴旺,开枝散叶,而贺村原来居住的其它姓氏逐渐衰弱,车姓和马姓搬到了南山,牛姓和杨姓也搬到了其它地方居住。据说贺村的东邻赵沟村,现在居住的杨姓和牛姓居民,就是从贺村搬迁去的。此后贺村便逐渐形成,几乎没有杂姓,陈家也逐渐成为陈姓大村庄。几百年过去了,陈贺二村居民互相尊重,至今辈分不乱。<br> 关于陈贺二村的形成,民间有许多传说。传说最多最斜乎的是,贺林立救的那个人是个阴阳大师,他为报答贺林立的救命之恩,给贺林立选了上好的坟地和庄基,並建议贺林立从近亲中选一户姓陈的亲戚居住在附近,说那样就可转运。他认为贺家先祖迁居贺村后,货(贺在当地方言读huO,是货的谐音)太轻,被牛马羊(羊是杨的谐音)拉着跑,因此难以发展。把陈姓搬来后,陈贺不分,货物沉(陈是沉的谐音)重了,把车压坏了,把牛马羊累得走不动了,因此,这些姓氏的居民只好搬走了。<br>  而实际情况是那个年代,国弱民穷,社会动荡,很多人都是居无定所,搬家是很正常的事。陈贺二村的发展和其它姓氏居民的搬迁纯属巧合,这种说法纯是牵强附会,迷信传说,绝不可信,只能当茶余饭后的笑话说说罢了。<br>(故事属传说,人名是化名)</h3> <h3>文/贺建恒<br>图/贺建恒<br>音乐/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