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董中峰的美篇

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董中峰

<p class="ql-block">潘民中专著《三国史征》略评</p> <p class="ql-block">潘民中专著《三国史征》座谈会成果线上阅读第17期:董中峰文章</p><p class="ql-block">平顶山市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2025年03月19日 17:14 河南</p><p class="ql-block">潘民中先生《三国史征》略评</p><p class="ql-block">首先对潘民中先生的仙逝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怀念!</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潘民中先生是我们平顶山市人尽皆知的文史学者,也是我们尊敬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我在90年代就读过他的有关楚长城的论文,很受启发。后来又在许昌学院中原农耕博物馆相遇,聆听他许多真知灼见,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对原来一些疑问有了全新的认识。及至读了他撰写的《三国史征》,更让我高山仰止, 自叹弗如。今天在这里不揣冒昧,当着许多文史大咖的面,把自己的读书心得简要陈述如下,如有舛错,敬请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一、正史为据,务求客观公正</p><p class="ql-block">《三国史征》以正史为依据,书中所举人物皆出自经典史书中。事件、人物的出处都在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 范晔《后汉书》、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没有附骥、续貂、生拉硬扯之嫌;对自己喜爱的人物不溢美,不夸张,不道听途说,不虚构情节;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物不贬损,不恶评,不加入个人情感。如书中不但对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给予了肯定,也对那些反曹的忠臣义士给予了充分的赞扬。这使得我们读来真实可信,也为后人读史、写史提供了优质的范本。</p><p class="ql-block">二、深入实际,探微知幽</p><p class="ql-block">《三国史征》一书的内容写作没有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以文献为依托,以亲身经历为依据,踏破铁鞋,寻觅真相,来补充文献中的不足。如对诸葛亮在平顶山下的遗迹,就多次走访,深入群众,从传说再到文献(叶县县志),从文献再到遗址(诸葛遗墟),从遗址再到实物(碑碣),步步为营,层层揭秘 ,把诸葛亮在平顶山的这一事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讲述出来,让人心服口服。平顶山做为叶县的老八区,诸葛遗墟作为叶县老八景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纠正了人们对诸葛亮只在南阳䠻耕的偏见,也为叶县和现在的平顶山市正了名,争了气。增加了平顶山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平顶山在三国学术研究中的含金量和存在感。</p><p class="ql-block">三、观点新颖,信息量大</p><p class="ql-block">叶县和平顶山在三国时期属于曹魏管辖,属于魏国的核心区域,叶县距离许昌不到100公里, 到了叶县也就到了京畿重地,一般来说这里不会发生什么大的战事。其实不然,在这本书中,潘老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这一段历史应该叫做“刘备大败夏侯惇于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刘备投靠刘表。刘表待之以上宾之礼,将所部作为客军安顿于襄樊北部门户新野。刘备气度恢弘,礼贤下士。荆州豪杰归之者日益月增,渐渐引起刘表的猜忌。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率军北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进攻袁谭、袁尚,派大将夏侯惇驻扎昆阳,以攻为守,寻机南取叶县(今叶县旧县镇)。刘表则命刘备移屯荆州北部重镇叶县,伺机乘虚威胁许都。刘备遵令亲统大军来到叶县前线,查看地形,了解敌情,制订出诱敌深入设伏袭击夏侯惇的作战方案。刘备将军队布署于叶县澧水河谷缯关道(今叶县常村经方城拐河至独树镇的古道)两侧山林之中,安置兵营于澧水河谷北口,派一支小部队至叶县北与夏侯惇的军队稍一接触即节节后退。夏侯惇不知是计,发兵追击。刘备指示部将于凌晨烧营撤走。夏侯惇以为刘备军已支撑不住,遂督促军队猛追不舍。跟随夏侯惇的将军李典提醒说:“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求胜心切,不以李典所言为然,令李典留守昆阳,自己与于禁一起催马前进,很快进入刘备所设伏击圈。正行间,忽闻一声鼓鸣,山道两侧丛林里千军万马如从天而降,杀声震天,冲得曹军七零八落,人仰马翻,伤亡残重。夏侯惇、于禁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左冲右突,无能为力,眼看就要被刘备军擒获。此时负责留守的李典预料情况不妙,统领所部火速增援解围。刘备见曹军救兵赶到,乃迅速鸣金收兵。夏侯惇在李典救助下,狼狈撤出战场,逃回昆阳。</p><p class="ql-block">叶县一战是刘备起事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仗,更是与曹操对抗之中的第一个大胜仗。显示了才华,壮大了声威,赢得了人心,为在荆州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合抗曹打下了基础。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李典传》中都对叶县之战重笔浓抹了一番。换句话说,刘备若没有叶之战的胜利,就没有他在荆州的发展壮大,也就没有赤壁之战后立足荆州的可能。</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历史出自陈寿《三国志》的先主传和李典传,但却很少为叶县人所知。很多人只知道火烧博望或是火烧新野,却不知刘备大战昆阳。我们从中了解了三国知识,更知道了潘先生的博学多识。见识了潘先生的治学精神。</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三国史征》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是作者的不朽成果,也是传之后世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我们要继承潘主席的遗志,继续开展平顶山的文史研究和创作事业,传承民族血脉,守护精神家园,赓续奋斗,踔厉笃行!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惠顾《叶县史蕴》,为叶县史蕴赐稿,则不胜荣幸!</p><p class="ql-block"> 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大吉大利,阖家平安 万事如意!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作者系叶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叶县史蕴》总编)</p><p class="ql-block">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