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246)陕西(15)西安碑林博物馆(1)2023.9.21-9.28

陈乐萍(拒私聊)

9.27<br>上了的车,经过陕西博物馆,师傅对我说:陕西博物馆也可以去看一看。我说:我本来上午也想去陕西博物馆的,但是现在博物馆每天限定人数,网上实现约票,0点全国开抢,我前二天在网上没有抢到票,第一次开好闹钟出来,结果在大众点评做了一圈却没法再回到那个界面了,第二天我再开好闹钟出来抢还是没有抢到,年纪大了可能手脚也慢,算了我今天回去了。司机说:他们都上了网站了?老年人为了看到博物馆不要睡觉开闹钟出来跟年轻人抢,这像话吗?我们这些好东西迟早毁在他们手里的。他愤愤然好像比我自己还要生气。我心里不免有点感动,他接着又说了一句话,瞬间让我泪目:我一直认为那些去看博物馆的人不仅有文化,还是善良的人。。。<br>我到现在还保留这张打的的车票。 <p class="ql-block">11点06分我终于踏进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门。</p> 先在门卫安放好办好拉杆箱的存放手续。又发现了一个有特色的邮筒。<br>然后进门出示前几天网上预约的门票二维码,过安检。 按照导图:<br>西安碑林博物馆<br>碑林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碑室7座、碑廊8座、碑亭8座,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室,陈列面积达4900平米。 1大夏石马,尽管在进去的厕所旁边。<br>《大夏石马》,国宝级文物。陈列于碑林戟门西北侧亭内,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石马前腿间下部刻有隶书铭文,现只可辨出“大夏真兴六年(424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将军……造”等字,故可断定此物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朝遗物。石马昂首正视,双耳遗失,马颈直立,和头部形成55度夹角。前腿并直,后腿微屈,右后腿作曲蹲状,立于阴刻有云纹的底座之上,整件作品高约2米、长2.25米。 2再走过林荫道,看见一座碑:《皇子安西王盛得之碑》。记叙了皇子安西王再1273年到陕西施政赢得百姓的称颂。 3再进去,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专为陈列《石台孝经》石碑修盖的碑亭,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碑。 碑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块碑刻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因此得名《石台孝经》。三层石台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石碑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 后面是孝经原文。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是碑刻的作者,他以篆书书写,风格丰腴遒丽。《石台孝经》碑刻是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是碑林群中最大的石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石台孝经》后面,第一展室开始:<br>司空见惯了博物馆高大上的大厅,咋一看这一排排像是普通民居,乾坤却在这里慢慢展露。 4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它们比肩连接,绵延百米,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由于唐朝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些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所以有人说,《开成石经》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开成石经》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 第二展室 5《多宝塔感应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唐代书法家徐浩题额“大唐多宝塔感应碑”它由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字体端正、苍劲有力,被誉为人们学习颜体楷书的范本。碑文结构严密,字口方棱,笔划转锋清晰,用笔点画圆整,雄秀并厚,飘逸中透浑厚,与晚期的雄浑一脉相承。多宝塔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西安碑林中的十大名碑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6《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由李阳冰篆书,颜真卿撰写。碑文局部精彩纷呈,展示了书法的筋力丰厚。颜氏家庙碑的存在,不仅是对颜真卿父亲的纪念,也是对他书法艺术的肯定和赞扬。它的存在使得颜氏家庙碑成为了西安碑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7《广智三藏和尚碑》又称《不空和尚碑》由唐代名书法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 8《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刻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碑文记载了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受到的礼遇和尊重。柳体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体齐名,字体以骨力劲健见长,瘦硬通神,人称“颜筋柳骨”,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现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是国宝级文物。 9《三藏圣教序碑》<br>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文三十行,满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序及答敕,太子李治作记,怀仁集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螭首方座,通高三百五十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厚二十八厘米。唐咸亨三年(672)刻。碑身于金代末年时斜向断裂,个别字有缺损。此碑原立于长安弘福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为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佛经撰写的序和记,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文中除大力推崇佛法外,还对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和居长安译经的功绩大加赞扬。 这块碑唐太宗李世民所序,太子李治所写,唐僧玄奘的经历,王羲之的字体。但是王羲之是东晋,已经是古人了,剩下的真迹,我们现在几乎没有了,但唐朝是有的,当时有一个怀仁和尚,书法水平也很高,他把这里的字从王羲之的集字里一个一个找了出来刻上去,使整个前后链接,气韵贯通,当然中间还有一些是隶书,楷书,草书的字,由于内府墨迹字数有限,朝廷曾悬赏“一字千金”,从民间重金征集所缺之字,因此此碑也被称为“千金碑”,一气呵成,没有什么明显的破绽,所以说这块碑应该是四绝:玄奘的事,太宗的文,王羲之的字,中国顶尖的三个人都凑到一块儿去了,而懂书法怀仁选了这些字儿,这个很不容易,也是一绝,要知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文化上的意义,就是王羲之的手稿,王羲之的真迹,现在已经没有,几乎没几人能确定,著名的《兰亭集序》,据说唐太宗会带去陪葬了,其实在他之前这东西也没多少人看到,只有极高端的人才能收藏这东西。刻在这个碑上就不一样,第一,我们现在的人也能够看到王羲之当年的真迹什么样。第二,这块石碑谁都能去看,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来临摹,那就是大大地促进书法的一个普及程度,以及这个文化的一个推广作用。 这块碑文是集字而成,书法形神兼备,被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集王圣教序碑》是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0《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 11《隆阐法师碑》 12《楚金阐师碑》 13《道因法师碑》是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的代表作,欧阳通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该碑不仅在碑侧浮雕有精致的花纹,还在龟趺座两旁用流利的阴线刻画出十多个卷发深目、身着异国服饰的人物形象,可谓精美。碑文追述了法师的生平事迹,碑额处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下题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该碑的书法笔力遒健,意度飘逸,是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之一。 14《梁守谦碑》 15《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663年,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褚遂良以汲取欧、虞二家之长而著称,其书法作品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此碑的重要性在于它记录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现了褚遂良卓越的书法技巧和艺术才华。它的存在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座艺术品宝库,对于研究唐代佛教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6《大智阐师碑》亦名《义福禅师碑》,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刻碑。碑身高202厘米,宽112厘米。是唐代著名隶书碑刻之一。该碑由史维则(名浩,字惟则)书写,义福立。 17《冯宿神道碑》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 18《拪先茔记碑》,碑文十四行,满行二十六字,李阳冰篆书。刻立于唐大历二年(767),碑文主要记叙了李季卿三位兄长由霸陵迁葬凤栖原之原委。 19《三坟记碑》刻立于唐大历二年(767),两面刻字,阳面十三行,阴面十一行,满行二十字,李季卿撰,李阳冰篆书,栗光刻。碑文主要记叙了李季卿三位兄长的生平。 20《御师台精舍碑》开元十一年(72S)立。通高185CM,碑身宽64CM,厚14CM,碑文连题18行,满行30字,崔湜撰文,梁昇卿隶书,赵礼刻。<br> 2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进门的地方<br>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教传教士伊斯出资、景净撰述、吕秀岩书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br>中国古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最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为“景教”。公元七世纪唐代初期,景教入中国。<br>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中为碑身,上有盘龙浮雕之碑额,下有龟座。碑质为黑色石灰岩,顶呈半圆状,上部较尖。<br>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除刻有1780个汉字碑文外,在碑文下方和左右碑侧,还刻有许多叙利亚文。碑头飞云和莲台烘托着一个十字架,包围着十字架的是一种无角之龙,这是中国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名为“螭”,左右配上了盛开的百合花,碑名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div>碑文记载了唐代前中期来自叙利亚的聂斯托利教派传教士在华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史实,<br></div> <br>碑中的古叙利亚文,为研究当时东罗马传教所用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证价值,因而也为西方国家视作基督教的神圣之碑。<br>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及额题均为楷书,书法秀丽而劲健,用笔灵动而不失庄严肃穆,结构疏密得当,艺术水平很高,为研习书法的上好范本之一。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见证物,且具有唯一性,是研究中西交通史、文化艺术交流的珍贵资料。表现了唐政府当时包容、自由、宽松的环境。而包容的胸怀总是和进步发展强大相辅相成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br>“这个景字一定看到过发光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