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平分 踏青养阳

蓝色港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分,桃红 李白 菜花明,昼夜均分 寒暑平。2025年 3月 20日 星期 四 ,乙巳蛇年 ,农历 二月廿一 .进入春分节气。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春分”的“分”,有“半”的意思。春色平分,椰缘花红。按照中国的传统历法,立春至立夏之间,九十日为春季,春分正好平分这三个月,所以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在这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春分节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春分,“仲春之月”,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 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生发的时期。春分时节应顺应自然,以养肝为主,调和阴阳,保持气血平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诗歌金句欣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竹外桃花三两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春江水暖鸭先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养 生 保 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中医保健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 医食同源。通过药物和食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生,如制作药膳等,适用于调理体质和预防疾病。② 针灸。通过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理气血和改善体质。③ 拔火罐。利用物理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调理气血,预防和治疗疾病。④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按摩穴位,激发其功能,调理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⑤ 气功运作。通过调控呼吸和意念,平衡阴阳气血,增强人体潜能,有益健康。例如六字诀,深呼吸,八段锦等。⑥ 营养食调。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选择适合的食物,以达到饮食养生目的。通过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达到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白帝初分瑶作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素娥只喜淡为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春分好时光,中医养生。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经络穴位等方面着手,在美好的春季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尽情享受美好与活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梨花淡白柳深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柳絮飞时花满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春分饮食调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健脾。饮食上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旺盛,酸味食物会助长肝气,易克脾土,宜减少食用酸味食物。而甘味能滋养脾胃,可多吃大枣、山药、菠菜、荠菜、鸡肉等。例如,用大枣和山药熬粥,香甜软糯,既能健脾益胃,又适合春日食用。春分时节 湿气渐重,可多吃薏米、红豆、鲫鱼等 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红豆粥,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多吃时令蔬菜和水果,摄取丰富营养,顺应时节变化。香椿可焯水后凉拌,或炒鸡蛋,口感独特,还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春色满园关不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枝红杏出墙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饮食健康,每天营养均衡,较为重要,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和瘦肉,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著雨胭脂点点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半开时节最妖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赏 牡 丹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唐 刘禹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庭前芍药妖无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池上芙蕖净少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唯有牡丹真国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花开时节动京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天人合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源自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一个深刻而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①天人合一定义: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天”与“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基于以下几点:同气相求,同类相应。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有着共同的气和类的本质,因此能够相互感应和影响。顺应自然,回归本性。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回归自己的本性,达到无善无恶、无佛无魔的永恒境界。 ② 天人合一的实践。在行为和思想上,人应该遵循天理和良心,即按照自然和道德的原则行事,而不是盲目地征服或改造自然。③ 天人合一的历史背景。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医学、哲学等领域,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宗教、艺术和日常生活中。④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天人合一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而应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和伦理,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心胸有量,情志调节。保持乐观,疏肝理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情志密切相关。春分时节,阳气升发,若情绪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因此,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赏花、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当感到情绪低落或烦躁时,可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疏肝理气动作,如伸展身体、按摩膻中穴。将右手大鱼际放在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上下擦动,以局部发热为宜,能宽胸理气,舒畅心情。此外,多与大自然接触,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也有助于调节情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动静有度,坚持锻炼。每天进行户外有氧运动,步行,深长呼吸,六字气诀。能有效舒展肝经,调节肝气。注意保护颈椎、肚脐、脚踝,适时添衣,防风避寒。一个动作:调理气血。八段锦,“千年长寿操”。八段锦中的 “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有助于调理气血,改善倦怠乏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春 眠 多 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季容易失眠多梦之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 气候变化。春季气温波动较大,时而温暖时而寒冷,这种不稳定的气候容易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律,导致生物钟紊乱,从而影响睡眠。② 气压变化。春季气压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气压的改变可能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如头晕、头痛等,这些不适可能会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的安稳。③ 心理因素。春季万物复苏,人们的活动也逐渐增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可能会加快,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增大。同时,春季也是一些精神疾病容易发作的季节,情绪的波动和精神上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失眠的发生。④ 生物节律改变。春季白天时间逐渐变长,夜晚时间相对缩短,这种光照时间的变化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分泌的改变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使得入睡变得困难或者睡眠不深。⑤ 过敏高发。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容易引发鼻塞、皮肤瘙痒,间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形成“越累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⑥ 因素合力共同作用。春季成为容易失眠多梦的季节。如果经常在春季感到失眠,须调整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保持良好习惯,规律作息。每天户外活动,晒太阳,接地气。饮食有节,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有助提高睡眠质量。优质睡眠,像一场修复之旅。能让身体完成自愈,精气神充沛,身心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每天按摩,艾灸,疏通气血春分时节,按摩特定穴位可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如按摩太冲穴,它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太冲穴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能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可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艾灸时将艾条点燃,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中医保健,常按揉这些穴位,可起到调理气血、疏肝解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身体四关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古中医智慧,合穴犹如天地间的两扇门户,悄然调控着人体的气机升降与阴阳平衡。它是针灸奇穴,也是人体与自然和谐共鸣的象征。合谷穴、太冲穴,总称四关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俗称虎口。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足三里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足三里位于小眼外侧,特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经常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补益脾胃、调养气血。长期坚持有延缓衰老的效果,还可起到保养皮肤的作用,使肌肤紧致、脸色红润有光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宜早睡早起,与日同行春分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中医倡导“晚睡早起”,但这里的“晚睡”并非熬夜,而是指晚上9点以后、11点之前入睡,以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肝脏在夜间得以修复和排毒。早起则是在太阳升起时起床,春分阳气生发,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舒展阳气,提升精神状态。人易春困,调整作息,还可适当午睡。午后小憩30分钟至1小时,能缓解疲劳,让下午精力充沛。每天睡好子、午觉,提高睡眠质量,身心健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四 季 养 脾 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脾脏是后天之本,养生靠脾土。脾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身体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四季均要养脾。保持脾胃的健康,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脾胃的健康。不规律的饮食、过度的劳累,都会对脾胃造成伤害。脾胃的健康,关系到身体素质。要想保持脾胃健康,要做到饮食有节,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要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等。适当的运动也能增强脾胃的功能。当注重脾胃健康时,会发现身体的抵抗力会逐渐增强,精力也会更加充沛。脾胃健康,不仅是对身体的滋养,更是生命活力的延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旅 行 收 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旅游好处多。受益包括:① 情感体验。旅行可以带来身心的放松,释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进家人和朋友间的情感联系,共同的美好回忆增强彼此间的默契和联系。激发文学创造力,面对自然和文化的启发,形成有感而发的文字。 ② 个人成长。拓展视野,打破认知的局限性,增强适应能力和独立性。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增长地理、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③ 心理健康。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享受片刻的宁静,有助于心理健康。在旅途中,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找到内心的平静。④ 社交互动。旅行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增进理解和尊重。在旅途中,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⑤ 自我发现。旅行鼓励人们走出舒适区,面对挑战,挖掘自己未曾察觉的潜力。在旅途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成长。⑥ 旅游不仅是中老年者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心灵的洗礼。通过旅行,可以放松身心,增进人际关系,增长见识,实现个人成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老年慢节揍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老年人生活中的"慢”,是一种生活策略,旨在帮助在面对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人应该慢慢进行的活动。 ① 进食慢:慢慢进食有助于食物的充分咀嚼和消化,减少肠胃负担,同时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腹感信号。喝水慢。老年人应少量多次饮水,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吸收水分。 ② 说话慢。放慢语速不仅能让表达更加清晰,也给大脑留出思考时间,避免言语失误。③走路活动慢。老年人走路时应步伐小、速度慢,以确保稳定性和反应时间。④转身慢:缓慢转身有助于避免颈部或腰部扭伤。⑤洗澡慢:洗澡时应控制好时间,一般15-20分钟为宜,以减少头晕、心慌等不适。 ⑥运动慢:选择节奏缓慢、强度适中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并做好充分的热身和放松。⑦决策慢。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决策时,老年人应多收集信息,冷静思考,避免冲动决策。⑧ 起床慢。老年人醒来后应先在床上躺几分钟,活动四肢和头部,再慢慢坐起,避免迅速起床导致血压波动。 ⑨ 大小便要慢。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老年人应有节奏地排便,避免过度用力。老年生活策略,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健康基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合理饮食 动静有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起居有常 心理平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春分已至,昼夜共长,人间向暖,万物逢春。借天时之利,理疗肝经、脾经、胃经、头部,身心双修,五脏同调,健脾护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每天为健康 做点加法。事半功倍,身心健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半卷闲书一壶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生至味是清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喝 茶 保 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喝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抗氧化作用。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② 促进心血管健康。长期定期饮茶,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这与茶叶中的抗氧化剂以及能帮助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状况有关。③ 提高代谢率。茶叶,尤其是绿茶,含有咖啡因和儿茶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燃烧脂肪,对于体重管理有一定作用。④ 改善心理健康。茶叶中的 茶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能够促进放松而不过度镇静,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集中力。⑤ 消化系统健康。传统上认为茶可以帮助消化,尽管科学证据有限,但对于许多人,餐后一杯茶确实感到更加舒适。⑥ 喝茶因人 因体质 因时 而异。各自择茶适量而饮。然而,过量饮用浓茶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高咖啡因 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心跳加速、失眠等。茶叶中的鞣酸如果过多摄入,可能影响铁质吸收。保持 每天饮用适量茶,并择适合自己体质的类型。饮茶为的是健康。如果有特殊健康状况,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饮食,食医同源,确保身心健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万 里 长 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长城的修筑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形成了万里长城的基本框架。自秦以后的历代王朝,如汉、晋、北魏、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长城不仅是一道单纯的城墙,它利用地形和建筑技巧,以"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创造了多种防御结构,如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长城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作用不仅限于军事防御,它也是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和文化交流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长 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