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唐朝的美篇

盛世唐朝

<p class="ql-block">“绘心绘色,美育润心”美术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年3月19日</p><p class="ql-block">活动地点:610</p><p class="ql-block">主题教研: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心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p><p class="ql-block">参与人员:全体美术教师</p> <p class="ql-block">第一项:好书分享《让教学带着温度落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由胡老师来分享阅读感悟。此书中“三阶十环”课堂教学范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中心,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依托“任务单”,围绕问题和任务主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目标。 书中呈现的解决方案充满教育智慧:用项目式学习整合跨学科知识,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契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将教师从监督者变为支持者;建立"成长型家长会",让教育共同体形成合力发展。这些创新都在证明,温度与效率本可兼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描绘了理想教育的模样,更在于它让我们相信:带着温度的教育,才是真正抵达未来的教育。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第二项:主题教研“绘心绘色,美育润心”--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心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老师们能立足于新《课程标准》,胡老师做了一个简述。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课标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并明确提出要“加强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技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心育理念与日常实践中是我们今天共同研讨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提出课程设计巧妙融合情感表达与艺术创作,如“色彩情绪”“主题绘画”等环节,促进学生心理释放与自我认知;案例中“观察—创作—分享”模式,通过互动评价强化情感联结,凸显美育与心育的协同效应。建议后续细化不同学段心育目标层次,加强跨学科资源整合,并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追踪学生心理成长。</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提出在绘画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情绪,如画“我的心情”主题画,让他们把喜怒哀乐用色彩和线条展现出来,在创作中梳理情绪,释放压力。</p><p class="ql-block"> 邹老师提出通过创设开放情境、联结生活化主题、引导合作创作,在色彩感知与艺术表达中渗透情绪疏导、人格培养等心育元素,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提出在课堂导入时展示积极主题画作,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创作中鼓励自由表达,包容不同创意;评价阶段引导学生互评,培养同理心与自信心,让心育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自然融合。</p><p class="ql-block"> 熊老师提出以校园生活为素材,让学生绘制校园一角,唤起对校园的热爱和熟悉感,培养积极情感。引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创作环保宣传画,使其在思考和创作中树立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环境、珍惜资源。</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提出评价环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渗透心育理念至关重要。摒弃单一的结果评价,采用过程性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独特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如“你这次对色彩的大胆尝试很有想法,进步很大!”对作品不足,以引导性语言提出建议,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互评,促进相互学习与理解,培养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全方位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助力其在美术学习中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成效显著,老师们围绕小学美术教学中心育渗透各抒己见,从课程设计、创作活动、情境创设到评价方式等多维度探索,提出融合情感表达与艺术创作、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等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丰富思路。</p> <p class="ql-block">第三项:“非遗传承与创新:小学美术特色课堂中的非遗文化融入”研究(瑞昌竹编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冲击下,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瑰宝,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小学阶段融入非遗文化进美术教育,既能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审美,更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非遗传承”即借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渊源、内涵与价值,学习技艺,比如引入瑞昌竹编等项目。“创新”则是鼓励学生结合现代审美与生活,对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如将瑞昌竹编与现代家居装饰结合创作。</p><p class="ql-block"> 具体实施策略:1.挖掘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利用当地瑞昌竹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组织学生参观工坊;融合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如结合语文民间故事创作插画;举办非遗文化节等主题活动。2. 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播放竹编纪录片,布置竹编主题教室;设计“竹编知识竞答”等游戏融入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小组研究竹编并完成报告或作品。 3.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创新精神;评价作品的艺术、创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填写反思表。</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预期开发出含瑞昌竹编的地方特色非遗美术校本课程,探索出有效教学方法,培养一批热爱非遗、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提升学生审美、艺术表现能力与文化自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