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颐和园西堤桃花盛开美景

字此言-秀玲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8日,今天天气晴朗,温度为14度。上午9点多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用时一小时十分到达颐和园北宫门。今天主要是去西堤赏桃花景色。</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就是苏州街,目前在修缮中。</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四大部洲,属于“须弥灵境建筑群” 。从侧面小路走路过后湖。</p> <p class="ql-block">来到“宿云檐城关”,又称贝阙,俗称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宿云檐城关位于颐和园西北部,靠近北如意门 ,是颐和园内著名的“六城关”之一,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一文一武,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54 年左右),最初是清漪园西北部重要关隘,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具有军事防御功能。1860 年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时受损,光绪年间重修但未完全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宿云檐”名字源自乾隆帝题诗,意为“云霞栖息之处”,暗喻此处地势高耸,可揽云聚霞,与自然景观相融。它又称贝阙,俗称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点:为单层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顶部是歇山式卷棚顶,檐角高翘。城关下部设拱门通道,上部建有一座小殿(光绪重修后为八角重檐亭式建筑 )。城关外檐曾悬挂乾隆帝亲题的“宿云檐”匾额,门洞两侧刻有乾隆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叫做半壁桥:半圆形石拱桥,为清漪园时的建筑。桥拱高大,桥下可通行皇帝画舫,桥上连接南北御路,是前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道。</p><p class="ql-block">历史用途:乾隆皇帝来园中游览时,常乘船从前湖而来,自半壁桥下经过,登绮望轩码头,转入后山西部的院落,或继续行船去苏州街等地。</p> <p class="ql-block">半壁桥的右侧称为林彪桥。</p><p class="ql-block">修建背景:文革时期,林彪来园,因乘车无法进入前山一带游玩,于是在半璧桥东边新建了这座上可行车的水泥桥,同时开辟了相应道路。</p><p class="ql-block">此桥用水泥构造,相对平缓,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向左拐看到界湖桥,它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也是西堤六桥之第一。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有三个方形桥洞。</p> <p class="ql-block">我今天要从西堤北头走到南头,走完西堤全路程。</p><p class="ql-block">西堤在相关资料中,有的记载其长度为2.4公里,也有的称其长2600米,即2.6公里。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清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将江南美景引入皇家园林,命工匠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了西堤。在清漪园建设中,乾隆皇帝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地将江南园林特色复制其中,西堤便是最好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西堤的建筑特色: 六座桥亭:西堤从北向南依次建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等六座风格各异的桥亭。除玉带桥外,其余五座桥都是亭桥。其中,界湖桥因处内外湖分界处而得名,桥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豳风桥桥亭为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清漪园时称“桑苎桥”,今名取自《诗经》中《豳风》;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拱高而薄,形若玉带。</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西堤景色宜人,堤上遍植垂柳,还种有大量梅花、迎春、山桃、樱花、玉兰等观赏植物,从冬末开始,百花陆续开放,配以湖光山色、古建宝塔,美不胜收,是京城有名的赏花地之一。此外,西堤一带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将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泉山的玉峰塔、妙高塔摄为园景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堤的第二座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叫桑苎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p> <p class="ql-block">来这里看桃花拍照打卡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是西堤的第三个桥。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西堤之上,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875年-1908年(光绪年间)重修。</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 造型优美: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桥身与水面的倒影正好构成一个正圆,桥洞是规整的半圆形。</p> <p class="ql-block">镜桥是西堤的第四个桥。我好像忘记拍了。此图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镜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的中部,是西堤从北至南的第四座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p><p class="ql-block">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乾隆皇帝借这句诗的意境,将这座桥命名为“镜桥”,赋予其“水明如镜”的意象。</p><p class="ql-block">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桥身上方是一座拥有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造型新颖,是西堤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镜桥两侧是内湖和昆明湖,桥亭的倩影分入两侧水中,与周围的湖水、荷花、万寿山、佛香阁等景致相互映衬,水天山阁浑然天成一幅美图。</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坐落于颐和园西堤的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及两侧的配楼组成,是西堤上唯一的高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名字由来:名字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乾隆皇帝以此命名,一方面是因景明楼周围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提醒自己。</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楼型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的《荷亭纳凉图》,是两层殿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临水,视野开阔,四周无树木和建筑物遮挡,可将周围天然山水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1860年,景明楼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修六桥时未重建,1991年北京组织昆明湖清淤工程,景明楼地基露出,1992年在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练桥是西堤的第五个桥。练桥是颐和园西堤从北至南的第五座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p><p class="ql-block">名字由来:因桥下水流如漂白的布帛,古人称“帛”为“练”,故名“练桥”,也符合南朝诗人谢朓“澄江静如练”的诗意。</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练桥为单孔石平桥,桥身上方是一座四角重檐攒尖顶桥亭,亭内梁枋绘有苏式彩画。</p><p class="ql-block">观赏价值:练桥小巧玲珑,与所在的昆明湖搭配和谐。站在桥上视野开阔,可将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等环桥景致尽收眼底。同时,这里也是领略湖光和欣赏晚霞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堤第六座桥是柳桥,也是西堤的最后一个桥。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因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掩映在柳色之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柳桥的边上有一棵比较大的桃树,枝体好看,在这里拍照打卡不错,偷拍一张美女。</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角度拍西堤最后这一段,景色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西堤的全程我坚持走完了。往前走一点就是南如意门,但外面没有地铁,我也不知道有哪些车次可以到家。还是再坚持走一段出东宫门坐车吧。</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绣漪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它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单孔高拱券桥,为满足行船要求建成高拱形,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桥身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两面均有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前往东宫门一路景色。</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在十七孔桥东端,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它俗名八方亭,平面呈八方形,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上镌乾隆御制诗文。廓如亭是中国古建最大的亭子,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p> <p class="ql-block">来到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之间,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150多米,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造型优美: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桥身从南到北逐渐抬升,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它们造型多样,表情生动。桥栏的两端还有4只石雕异兽,威猛雄健,是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四季美景:十七孔桥四时晨昏皆有不同美景,春季湖边柳绿桃红,桥与春色相映成趣;夏季昆明湖碧波荡漾,桥影倒映其中;秋季天高气爽,桥在金黄的秋叶衬托下更显古朴;冬季湖面结冰,桥体在冰雪覆盖下苍劲雄伟。</p><p class="ql-block">金光穿洞:每年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落日方位最偏西南,傍晚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恰好能够洒满所有桥洞,形成“金光穿洞”的景观,每一个桥洞都投射出金色的光芒,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铜牛。今天用相机这样拍比之前手机拍的效果要好很多。</p><p class="ql-block">铜牛位于昆明湖东岸的雕花石座上,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青铜铸就,高1.14米,长1.75米,宽0.84米。牛背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文《金牛铭》。</p><p class="ql-block">历史由来:一是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牛识水性,可防洪水泛滥,古人常铸铁牛镇水,乾隆帝仿此典故铸造铜牛以镇昆明湖水患;二是乾隆帝将昆明湖比作“天河”,在湖东设铜牛象征“牛郎”,湖西的耕织图象征“织女”,以昆明湖为界,暗合牛郎织女的传说;三是因昆明湖东堤比紫禁城地基约高10米,为保障皇宫安全,设置铜牛可根据昆明湖与铜牛的水位差,监测水位,预警水患。</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使用写实雕刻与泼蜡技艺,全身镀金,是中国现存最精美的古代铜牛。造型逼真,铜牛卧伏于石座,牛头微右,双耳竖起,双眼望向昆明湖水,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是颐和园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两层楼阁,四角上立着四个角亭作为陪衬。城台下部是面阔17米、进深17米的城砖砌筑,城台中央开拱形门洞,安两扇板门,南立面城墙券门上方有石刻“文昌阁”匾,有卷草花边。</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文昌阁与万寿山西麓供奉武圣关帝的宿云檐城关一东一西,象征“文武辅弼”,体现了皇家对于文治武功的重视,也展现了古建筑布局上遵循的左右对称规则。</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旁边是知春亭。</p><p class="ql-block">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文昌阁西北侧的小岛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岛四围环水,光绪重建时在亭东添建平桥,使小岛与东岸相连。</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知春亭建筑面积76.5平方米,通高11.273米,为重檐四角攒尖方宝顶,布瓦裹垄屋面,大式做法,彩画形式为苏式包袱彩画。亭内梁枋绘有苏式彩画,以花卉、鸟兽等自然元素为主题,井字牡丹天花,色彩鲜艳。檐下柱间有倒挂楣子与坐凳楣子,青石台基,四角抱角石,四面如意式青石台阶。</p> <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一是因位于山之阳、湖之东,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是从这里开始,且亭畔遍植垂柳,柳芽初露、山桃吐蕊较早,能早早向人报告春的消息;二是“知春”二字源于宋代苏东坡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p><p class="ql-block">观景功能:在颐和园众多亭式建筑中,知春亭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的最佳观景点。站在亭中,可北望葱郁凌霄的万寿山、佛香阁,西眺秀丽的长堤、玉泉山及西山岚影,南观龙王庙、十七孔桥,东看雕梁画栋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寿星石基本概况: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正面欣赏该石,轮廓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称寿星石。其意蕴与仁寿殿“仁者寿”的主题切合。</p><p class="ql-block">园林作用: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起着影壁的作用,避免了从仁寿门进来后对仁寿殿一览无余,运用了障景法,与外院形成既相通又相隔的过渡空间。</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乾隆年间,清漪园的正门在北宫门,光绪年间重修清漪园改为颐和园,将正门改为东宫门,大宫门也改称东宫门。</p><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东宫门坐西朝东,为九脊歇山式三明两暗结构,端庄宏伟。门前有一对青铜铸造的狮子,门楣檐下油彩描绘着绚丽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p><p class="ql-block"> 宫门设置: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供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p><p class="ql-block">匾额:门檐下悬挂着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九龙镏金大匾,匾额上方钤盖慈禧的三方印玺,光绪的御笔之宝等钤盖在左下部。</p> <p class="ql-block">存留几张个人留影吧。</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北宫门进,第一次完整的走完了西堤的路程,并且从东宫门出。从东宫门出来步行西苑公交场站坐636路(可直接到家,不用换成其他车)用时55分钟到家。今天步数达19000多步。对于我这72岁的老人真是有点累,快到达身体极限了啊。不过在赏花赏景过程中心情还是很愉悦的。</p><p class="ql-block">让美篇记录浏览记录吧。本篇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其中镜桥图片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照片由索尼黑卡相机rx10 m4和苹果手机14pro max拍照,并稍作后期调整。</p><p class="ql-block">制作于2025年3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