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十年,与青春的自己重逢

张珏

<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中回溯,五十年前的时光如潮水般涌来,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朝气与梦想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我,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河北宣化的求学之路,第一次踏入河北地质学院的校门,心中的兴奋如同初升的朝阳,炽热而明亮,就此开启了一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心灵约会。</p> <p class="ql-block">  初次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那块写着“河北地质学院”的招牌,庄重而醒目。正前方那座两层的办公楼,虽不高大,却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学校的历史与底蕴。左边的大路,引领我走进校园深处,路的左侧地势稍低,是一片两层的学生宿舍楼,那里将成为我在异乡的温暖港湾;右侧几座红砖青瓦的教学楼,被绿树环绕,宛如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楼后是大操场,那是青春活力肆意挥洒的地方,操场后面则是教师宿舍和家属楼,生活的气息在这里交织。</p><p class="ql-block"> 这所由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亲自选址创建的学院,是地质部直管的五大地质学院之一,更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质专业培训基地。它不仅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还承载着华北各省市培训生的成长。而我,作为内蒙古地质训练班的一员,有幸在这里开启知识的旅程。当时,校园里已有上两届大学生,与我一同学习的,还有山西和河北的培训班学员。</p><p class="ql-block"> 第一堂课,祁思敬老师的“登场”便让我印象深刻。他走进教室,简短自我介绍后,回身用苍劲有力的字体在黑板上写下“祁思敬”三个大字,那字大得几乎占满整个黑板,让我们这群初入大学的学生惊叹不已,也真切感受到了大学老师的独特风采。祁老师的课,严谨中带着幽默,那些复杂的知识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轻松易懂,让我们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在地质训练班的日子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数理化知识得到了补习,还深入学习了矿物学、岩石学、地层与地史学、大地构造学等基础学科。图书馆、实验室、标本室,都留下了我求知的身影,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努力提升自己。两年后,地训班恢复内蒙地校名称,我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野外工作岗位。</p> <p class="ql-block">  然而,野外工作的经历让我深感知识储备的不足,那份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于是,经过不懈努力,我再次被推荐到河北地质学院,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踏入校园,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班里同学来自内蒙、山西、河北和京津地区,其中不乏和我一样从野外地质队来的,大家都带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工农兵学员,能有机会再次走进大学课堂,每个人都格外珍惜,学习格外用功。</p><p class="ql-block"> 当时教材匮乏,多是老师自编改写,用油印机印制装订成册的“讲义”。但这丝毫没有阻挡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像材料力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航空照片解析等新兴课程,让我们充满好奇,大家刻苦钻研专业课。我和几位来自地质队的同学常聚在一起,探讨野外工作方法,交流实践经验,在野外实习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不过,基础课始终是我们这代学生的短板,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学起来困难重重。或许是因为之前三年地训班的学习经历,我学起来相对轻松些,还担任了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和英语课代表。此后,我常和同学们一起练口型、听录音,在数学题海中相互切磋。老师们认真负责,每晚自习都会巡回指导,大家努力消化白天所学,与老师交流探讨,常常很晚才离开教室。</p> <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这里,校园已悄然发生变化。地质系新盖了教学楼,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一楼还有能容纳四个地质班的大阶梯教室。还记得上摄影课的时候,高万里老师把四个班聚集在阶梯教室,这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课程,吸引了许多其他专业的同学,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高老师在讲台上细致入微地讲解野外素描要点、相机运用、小孔成像、透视原理、构图方法以及光圈把控,还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生动的讲解让我们沉浸其中,即使教室拥挤,大家也都全神贯注。</p> <p class="ql-block">  同时,新知识、新成果不断融入课程。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任纪舜先生关于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的演讲,我至今记忆犹新。他从地质力学原理讲起,再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最后阐述板块构造学说,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师生们都沉浸在这场知识盛宴中。</p><p class="ql-block">校园生活紧张而充实,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学校组织了乐队、合唱队,时常排练演出;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和长跑队也十分活跃。每年五一的校运会,是我们运动爱好者的盛会,我在投弹、跨栏项目中取得名次,和同学组队参加400米接力赛也荣获奖牌。那年冬天,我和班里四位同学在环城越野赛中表现出色,入选学校长跑队,代表河北地院参加“张家口地区大中专院校马拉松越野比赛”。元旦那天,同学们上街为我们加油助威,那声声呐喊给予我们无尽的动力。比赛结束,我获得第十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学校,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吃到了食堂大师傅特意留下的莜面,简单的食物,却成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作为工农兵大学生,我们在校期间接受着正规化的学习要求。每门课程结束都要考试,不及格需补考,毕业考试更是要求答辩。毕业考试前,同学们日夜复习,路灯下、教室里,处处是大家努力的身影。毕业考试采用抽签方式,每人考题不同,考场有三位老师,杜汝霖老师担任主考官。轮到我时,我走进考场,抽取题目后,镇定地面对老师答辩,最终顺利通过,取得优秀成绩。</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内蒙古第一地质大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后来涉足煤炭、黄金行业,从事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却始终未离开地质专业。河北地质学院的求学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奠定了我职业生涯的基础,那些与知识相拥、与青春相伴的日子,成为我灵魂深处最温暖的力量,滋养着我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