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作证(散文) /金立春

西部农民诗人

<p class="ql-block">山河作证</p><p class="ql-block">作者:金立春</p><p class="ql-block"> 南梁的山是褐色的,像老农被太阳晒透的脊背。我踩着碎石子往山上走,崖畔的酸枣树勾住衣角,红玛瑙似的果实在风里摇晃。不知是哪个朝代的戍卒栽下这些倔强的灌木,如今仍用尖刺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玻璃柜里躺着半截马灯,灯罩裂成蛛网。讲解员还说这是当年红军夜校的遗物,煤油耗尽后,战士们把灯芯浸在桐油里继续用。讲解员轻抚展柜玻璃:"当年红军夜校就着这样的灯光,把《共产党宣言》读得滚烫。"油墨斑驳的课本上,分明还留着年轻战士指腹的温度——那些握惯锄头的手,此刻正小心翼翼地翻开真理的扉页。我仿佛看见窑洞里的光晕,年轻的字迹在土墙上投下歪斜的影子,油墨印的课本被几十双手摸得发亮。那些握惯锄头的手,此刻正小心地翻开《共产党宣言》,像翻开春天解冻的第一块泥土。</p><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古堡只剩半堵残墙,裂缝里探出淡紫色的野棉花。放羊的老汉蹲在烽火台遗址抽烟,烟袋锅子火星明灭。"我爷守过这哨口,他说那年腊月冷得铁枪管都捻住手皮......"老汉突然噤声,指着远处山峁。几朵云影掠过起伏的黄土塬,恍若当年赤卫队疾行的斗笠。</p><p class="ql-block"> 山脚新建的广场上,红领巾们正在排演情景剧。小姑娘把蓝布衫扎进腰带,麻花辫甩得老高,脆生生地喊:"我们是工农的武装!"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青砖地上,叠着八十年前那些穿草鞋的影子。风卷起几片银杏叶,金箔般落在少先队旗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上来时,我登上寨子山最高处。晚霞把千沟万壑染成赤金,沟底的葫芦河泛着粼粼碎光,恰似当年游击队员绑腿上的红绸带。山风掠过耳际,带来崖畔酸枣的清香,混着远处农家新收的玉米香。这气息里,有烽烟淬炼的筋骨,也有炊烟熏暖的血脉。夜色中的南梁革命纪念碑刺破苍穹,609位烈士的姓名在星光下沉默。无字碑面朝东方,那里正涌动着新时代的曙光。山脚下农家乐的灯笼次第亮起,与纪念馆的射灯光晕交融,仿佛当年窑洞里的马灯,始终照着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金立春,现年60岁,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人。中国“风范杯”最受读者喜爱作者之一;中国西部农民诗人;原《中国乡村》认证作家;《西部文化传媒》主编;西峰作家协会会员;董志作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