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怎样才算过瘾

坚韧.静水流深

<p class="ql-block">人生大体是越活越明白,最初懵懵懂懂,而后似懂非懂,再后来就大彻大悟了。当然,一辈子活得糊涂的人也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现在讲人生规划,好像很是时髦。其实,大多数人是并没有什么明确规划的。就是年少轻狂,充满了理想,那种所谓立志也是非常模糊和盲目的,不切实际的,也是随时可变的。具体说到个人生活愿景更是无从谈起。我老早就没有想到过老了怎么办,仿佛老字跟我压根儿无关,我不会老去的。如今想想也真是可笑至极。</p><p class="ql-block">青春妙龄,未谙世事,至纯至性,以为前面的人生路就是一片坦途,通衢大道,根本想不到会遇见什么挫折,困顿。这也难怪,生活在和平时期,在城市长大,家境尚好,没有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所以一遇所谓坎坷就颇感突兀,不适。</p><p class="ql-block">那几年我在工作中曾遭遇短暂的至暗时刻,跌跌撞撞,最初给突如其来的暴击打懵了,后来渐渐稳住神,是文学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最沮丧的时候,我沉浸在读书中,从书里汲取滋养的自由,也经受住了磨砺,增强了自己的抗压能力。</p><p class="ql-block">后读到汪曾祺的一段话,他这样说:我三生有幸的是被打成右派,否则,这一生太平淡了。你看看,人家这胸怀,气量!人心不古,身处艰难困苦之逆境却能泰然自若甘之如饴,并写出惊世骇俗撼人心魄的文学佳作。相比之下,我遇到的那些“糟心”的情形根本算不上什么,放眼周遭,生命旅途中再正常不过了,且把它当做一个锻造历练自己的天赐良机岂不正好!</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离群索居,我一部接一部地阅读世界名著,对于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幽深,人生的曲折有了具体而感性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卡马拉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群魔》,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卢梭《忏悔录》都是极有深度非常好的作品。书的作者都是世界性的文学大家,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精湛的才华,深邃的思想内涵,其作品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启迪。</p><p class="ql-block">他们也都是命途多舛,屡遭打击,有的甚至横遭被流放的厄运。但他们却异常坚强,信念坚定,愈挫愈勇,绽放创作火花,活出了精彩。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经典作家传世之作是人类共同宝贵的精神财富,于后人受用无穷。</p><p class="ql-block">严歌苓说过:“写作之于我,便是一种秘密的过瘾。我每天写作,就是图这份浓烈。一连多日不写,就如半打盹儿地过活,新陈代谢都不对了,完全像犯了毒瘾的人。”想来那些淡泊物质淡泊名利的人,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因而心灵的高尚强大,是不可战胜的。精神的丰饶比物质的富裕不知强过多少倍!</p><p class="ql-block">大抵人至黄昏向晚,豁然通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不可以倚老卖老滑向颓废无趣游戏人生。罗曼罗兰那句名言说得好: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发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故而让余生过得过瘾一些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看看书,旅旅游,养养花,写点东西,记录生活,这样就培养了雅好,使闲适空洞变为充实多姿,也就不会浑浑噩噩虚掷光阴,不会百无聊赖,就有了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那么活得怎样才算过瘾?不同的人自是见仁见智。但确定的是,早年所有的努力与追求无一不是以火红,热闹,沸腾为特征的。历尽千帆,一切激情热烈都被宁静淡泊所取代。</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的密不可分,可抵达过瘾的境界,如严歌苓那样。暮年来临,远离尘市的喧嚣,交往渐趋零落,独处孤寂成了常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治愈,可以带来抚慰和愉悦。这个年纪读书尽可以随意,随心所欲,不带功利目的,也用不着悬梁刺股,所以别有意趣。</p><p class="ql-block">心灵寂静的丰盈,源自于书香的清幽。我常常被名著的情节、人物、语言、内蕴所吸引所打动,体验不同的人生,洞悉世态炎凉,尝尽酸甜苦辣,感觉很是过瘾。灵感突至,也会产生诉诸笔墨的冲动,蓦然回望,不禁惊觉写下的所谓作品居然也颇为可观。</p><p class="ql-block">每日生活静悄悄,悄无声息,内心深处却不是死寂的,而像淙淙小溪流过,因而显得更有色彩,更为有趣,生活的质感更有份量了。老年人身上那种惯常的散漫、慵懒、颟顸、无聊也都消失殆尽,生活露出了灵动而有希望的光亮。</p><p class="ql-block">2025、3、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