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许多胜利人都会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经过改编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传遍这片土地,演奏者就是胜利油田总机械厂职工管乐队。</p><p class="ql-block"> 这套单簧管被它的主人于红精心收藏,虽然已经陈旧不堪,但其中饱含的往事依然动听。这张拍摄于“东营市成立”庆典的照片,就是乐队全体成员合影。第一排右数第三位的姑娘是于红,负责吹单簧管。第二排左数第五位叫石建平,当年吹大号。第二排左数第七位叫彭文勤,负责吹萨卡斯和担任指挥。他们共同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的胜利油田,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在这片胜利热土上,一群年轻人扎根岗位,手握冰冷的管钳,内心却涌动着炽热的旋律。1982年11月28日,胜利油田总机械厂职工管乐队在油田工会和总机械厂工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当时的总机械厂工会文化站负责人周培光牵头,正式成立了。这是油田也是东营市历史上第一支工人管乐队,队员44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当乐队奏响第一个音符时,谁也没想到,这支对音乐的了解几乎是一张白纸的乐队,会成为黄河三角洲上嘹亮的时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今年62岁,原总机械厂职工,入队时19岁):</p><p class="ql-block">“1982年,乐队组建,采用自愿报名和挑选两种方式。我们得知都很兴奋,这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大多时候,乐队由管乐队里几个年龄大一点、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老师教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都很困难,但对音乐的爱好让大家坚持下去。我们白天正常上班,每周两个晚上集中练习两个小时,自己回家还要刻苦训练。半年后,可以演奏《国歌》《歌唱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祝你幸福》等曲目。”</p><p class="ql-block"> 今年62岁的彭文勤清楚地记得,那时忙得不亦乐乎,白天操作机器,夜晚抱着萨克斯摸索指法。没有专业教材,他们便手抄简谱;没有排练厅,机厂礼堂就是他们的音乐殿堂。</p><p class="ql-block"> 采访于红(今年61岁,原总机械厂职工,入队时19岁): “我是1983年进的乐队,队里有八九个女同志,一般都是吹单簧管或长笛。那时觉得学乐器好时尚、很洋气。自己也一直想学个乐器。</p><p class="ql-block">女同志比较细心,对细节要求高。比起男同志,女同志要照顾孩子和老人,家务多,所以背后付出更多,必须挤出时间练习。”</p><p class="ql-block"> 采访石建平(今年70岁,原总机械厂职工,入队时27岁):“我是1975年从山东省建设兵团来油田的那一批知青,加入乐团时我27岁,之前参加过总机厂宣传队。那时候虽然让大家自主报名,但其实还是有门槛的,需要形象好、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我有幸入选。乐队好组织,但排练就很难。上课是由乐队里有乐器基础的老师教,比如彭指挥和汤连杰。我们每个声部从音节、指法开始练习,经过半年多排练,能演奏10个曲子。油田举办一些庆典和祝捷大会,我们经常参加。当时民乐团有,管乐团很少。以前开会前放音响,从我们成立之后,开始现场演奏。”</p><p class="ql-block"> 长笛、单簧管、大号、小鼓……一件件乐器在石油工人的手中逐渐演奏自如。在简陋的环境和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克服万难、自我挖潜,既要干好工作,又要练好曲子。</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乐队成员都是总机械厂工人,每次参加完活动回到岗位依然把工作干得很好,利用业余时间多练习。”</p><p class="ql-block"> 采访石建平:“也有人质疑过我们是不是不干正事,把工作都耽误了。事实证明,后来乐队中的很多人在岗位中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 乐队成员最重要的就是默契。每个人都是一支旋律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个性但又紧密相连。木管组的柔美、铜管组的雄浑、打击乐器组的豪迈,在数万次磨合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我们分十几个声部,有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当年在油田是第一支编制比较全的管乐队。乐团和一个人、两三人演奏不同,配合很重要。我们分声部练习,再练习合奏。”</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乐队多次应邀参加油田大型会议的礼仪现场演奏,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一致好评。乐队也成为一扇窗口,展示了会战时期胜利人丰富浓郁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虽然当年以生产为主,但是各级领导对职工文化生活很重视。会战时期,每年油田都有大型文艺会演,两年举办一次黄河杯职工歌咏比赛,还有很多油田鼓励职工创作的单项比赛。我们到一线单位巡演的机会不少。记得我们去河口、滨南和临盘演出,职工家属都很欢迎。</p><p class="ql-block"> 演出时,我们会遇到突然刮风下雨,或者有人感冒发烧,但是大家每次都完成很好。40年前,大家都很单纯,没想那么多,只想把任务完成好。”</p><p class="ql-block"> 爱,是乐队的主旋律。爱祖国,爱油田,爱音乐,这种源于石油基因的创造力,让乐队的演奏不同寻常,总带着饱满的深情和黑金般的厚重质感。</p><p class="ql-block"> 采访于红:“这个乐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情,有友情、热气和激情。”</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我们这些队员大多是油二代,对音乐热爱,大家有团队精神,对油田感情深。从小在油田长大,有感而发,演奏出来的曲子感情浓郁,对音乐的认识理解和没在油田长大的人有区别。我认为是长期以来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热爱让大家坚持下来,牢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1983年至1990年,管乐队完成了东营市成立大会、胜利黄河大桥竣工通车典礼、胜利飞机场通航典礼、孤东会战祝捷大会等许多礼仪演奏任务。</p><p class="ql-block"> 1986年的孤东会战祝捷大会,成为所有乐队成员记忆中的高光时刻。在茫茫荒原,音乐和豪情汇聚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催人奋进。</p><p class="ql-block"> 当大家下车的瞬间,立即被现场如钢铁树林般的井架和寒风中猎猎招展的彩旗所震动。临时搭建的舞台以天为穹,无数石油工人席地而坐。尽管队员们脱下军大衣开始演奏时,冻僵麻木的手指已感受不到金属的冰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却比钻机的轰鸣更激荡人心;《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节奏强劲有力,压过了嘶吼的北风。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裹着油污工服的干部、工人不约而同地打着节拍跟唱起来,泪水在眼眶中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最难忘的是1986年参加孤东会战祝捷大会。我们没下车之前,到了孤东油田,看到井架星罗棋布,几百米一个,非常多,感觉很震撼。风很大,很冷,我们首先看到一个龙门似的东西,那里彩旗飘飘。我们从龙门进入,看到临时搭建的舞台很漂亮。工人师傅都席地而坐。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宏大的场面。大会之前,我们演奏,很多工人师傅和领导跟着节拍热烈鼓掌,仪式感很强。天很冷,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们演奏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唱祖国》,当演奏《歌唱祖国》时,好多人跟着一起唱。管乐的穿透力强,适合在户外演奏。我们在这张合影里穿着军大衣,但是演出时穿的是单薄的演奏服,打着领带、佩着肩章,非常帅。在演奏现场温度很低,但是大家一演出就都忘了。”</p><p class="ql-block"> 采访石建平:“孤东会战时场面很大,风沙很大。工人穿着工服坐在地上,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我们穿着标准演出服装,很冷。油田现场表彰了劳模。我去了才老远看见我妻子的哥哥石勇作为测井的代表也在领奖。我们忘了冷,只觉得很光荣。”</p><p class="ql-block"> 这支管乐队的足迹踏遍黄河两岸,美好旋律曾伴随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发展的每一个足迹。</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变迁,因乐队人员调动、外出上学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管乐队的排练和演奏活动逐渐减少。这支曾经辉煌的乐队,在1990年后逐渐沉寂。</p><p class="ql-block"> 但音乐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记忆和血液里。乐队成员们依然会在家里自发练习。每当月光洒下来,乐队成员总会想起那些下班后聚首训练的身影;内心深处,交响乐的节奏依然澎湃,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乐队为我带来很多,总机厂乐队给了我们一个训练学习的机会,给了我们一个现场演出锻炼的平台。对个人情操起到熏陶,提高了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采访于红:“音乐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我每次练习时感到心里很美好。如果年轻时没学这些,我觉得我应该是另一番景象。音乐带给我世界的美好,是不可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2018年5月,再次重逢的老队员们一拍即合、重新启动乐队。在原总机械厂管乐队人员的基础上,他们又招募了油田和东营地区的部分管乐爱好者,在爱好管乐人士的帮助下,自发成立了老友交响管乐团。乐团成立7年以来,先后参加了油田和东营市组织的多次音乐会,2021年7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管乐展演,取得了优秀团队的成绩,引起了东营文旅工作人员的关注。2022年6月,他们挂牌成立了东营雪莲大剧院交响管乐团,三年以来在雪莲大剧院举办了多次音乐会,得到了广大乐迷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采访彭文勤:“到了2018年,在总机械厂管乐团基础上,大家重新又成立了老友交响管乐团。大家一拍即合重新排练,又升级了乐器。技术含量更高,曲目中外都有,包括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比如《红旗颂》《咱们工人有力量》《春节序曲》《燃情岁月》。我们很多年没见面 ,通过音乐这个纽带又连接了起来,非常幸福。大家发挥余热,一起感受音乐之美。年龄大了比较辛苦,但是音乐带来的激情,和老乐队成员的感情是断不了的。现在每周排练两次,每次排练的地点是团里老师自己租了一个排练场地。”</p><p class="ql-block"> 采访于红:“再次遇到他们,是在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举办的《今夜,“音”为胜利》新年音乐会。当时我在一个合唱团,他们老友乐团也参加,遇到了,我又回去了,就像回到家一样。年轻时大家在一起互相了解,重新回去特别亲切,心情特别愉悦。”</p><p class="ql-block"> 采访石建平:“我们越活越年轻了。成立很简单,但是带这个队伍很艰难。因为情怀解不开,所以坚持到现在。音乐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在这里人人平等。我们曾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比赛,获奖了因此得到重视。演奏过程中,我们每一次都很投入,很动感情。”</p><p class="ql-block"> 名字变了,但那份对油田的深情、对音乐的挚爱从未改变:吹奏《燃情岁月》时,依然会想起孤东会战的热火朝天;演奏《春节序曲》时,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青葱岁月;指挥棒划过的美丽弧线,与43年前机厂礼堂前记忆的剪影完美重合。</p><p class="ql-block"> 从总机械厂到雪莲大剧院,从44名青工到70多人的老友交响乐团,43年时光,这群老男孩、老女孩奏响的旋律里,有荒原变油城的故事,有工具与乐器的共鸣,更有一代代胜利开拓者用芳华谱写的音乐史诗。</p><p class="ql-block"> 当往昔的曲子再次响起,我们听见的是石油与音乐共同编织的胜利凯歌,是熊熊燃烧的激情在时光长河中激起的永恒回响。</p><p class="ql-block">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p><p class="ql-block"> 乘着音乐的翅膀,愿扎根这片热土的胜利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更璀璨的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