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是一代传奇帝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作正方形,楼顶已毁,俗称四方城。</p><p class="ql-block">大金门</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外郭城正门。门南向,面阔26.66</p><p class="ql-block">米,进深8.09米,有券门三洞。整座门结构简</p><p class="ql-block">洁而坚固,下部为石质须弥座,束腰处浅雕杭</p><p class="ql-block">花,座以上为砖砌,檐下不施斗拱,代以石制</p><p class="ql-block">挑檐。据考古推断,大金门原为朱红双扉,单</p><p class="ql-block">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庄严华丽。</p> <p class="ql-block"> 内置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共2746个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神道-石象路、神道-翁仲路</p><p class="ql-block"> 神道石像生具有仪卫皇帝和佑护帝陵的象征作用。孝陵神道分为石象路与翁仲路两段,石象路依次布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一站一坐,总计24只:翁仲路立有望柱一对,武将、文臣各两对。孝陵石像生形体宏大,与明祖陵石刻犹存唐宋遗风不同,总体偏向简朴粗犷的写实风格,石兽形态逼真极具动感,石人袍服纹饰精雕细琢,更具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石狮</p><p class="ql-block"> 狮有兽中之王的尊称,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陵前放置石狮,以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獬豸Xiezhi</p><p class="ql-block"> 獬豸(音xiezhi)熊目独角,又名任法兽,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p> <p class="ql-block">骆驼Stone Camel</p><p class="ql-block"> 陵墓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陵前置骆驼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象Stone Elephant</p><p class="ql-block"> 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p> <p class="ql-block">麒麟Qilins</p><p class="ql-block"> 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马Stone Horses</p><p class="ql-block"> 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大道</p> <p class="ql-block"> 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 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荦、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特别告示碑</p><p class="ql-block"> 文武方门东侧红墙下和碑殿东墙下,各竖有一方告示碑。碑高1.50米,碑额篆书“特别告示”四字,周围饰云龙纹,碑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刊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p class="ql-block"> 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碑殿东墙(此处)所竖特别告示碑为现代重刻。告示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特别告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受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p><p class="ql-block">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律禁绝。</p><p class="ql-block"> 两江洋务总局汪道台</p><p class="ql-block"> 江宁府杨知府</p><p class="ql-block"> 1909年6月</p> <p class="ql-block">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现仍遗留有56个石柱础。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内红门Inner Red Gate</p><p class="ql-block"> 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入此门,寓意是由阳间走进阴间,因此,内红门又称阴阳门。</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p><p class="ql-block"> 方城明楼是明孝陵最具开创性的建筑形制之一。方城为宝顶前的大型条石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底部为高2.4米的石质须弥座,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两侧有影壁,高7米,上覆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明楼建于方城之上,以南为正,开券门三孔,其余三面各开一门。顶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庄严神秘的方城明楼,显示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绝对尊崇。</p> <p class="ql-block">宝顶</p><p class="ql-block"> 紧连方城的北面,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周长1000多米,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p> <p class="ql-block">石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p><p class="ql-block">属名:木兰科掌楸属</p><p class="ql-block">树龄:94(2023年)</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p><p class="ql-block"> 落叶乔木,孑遗植物,原产美国东南部,为美国重要用材树种之一,古雅优美的庭园树种,与我国的鹅掌楸齐名。20世纪中国引种栽培,此株1947年由中山植物园作为品种引入,是南京现存最大的一株。20世纪70年代曾遭雷击,主干劈裂,经人工修补,历时40余年生长,树干已基本愈合。</p> <p class="ql-block"> 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明代东西两侧原各设一水井,并配建井亭。现西井保存完好,东井井栏石、井亭及亭柱础俱已无存。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