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州市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山脉北麓。在最早的地理专著《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是泰山。古青州的地理疆域就在东起渤海,西至泰山的一大片广阔地带,几乎囊括整个山东半岛。</p> <p class="ql-block">青州在上古九州中,位于中原大地的东方,按照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因此便有了"青州"的名字。从青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起,虽历经数千年,这份青色的希望从未褪色,青州的名字也从未改变,悠久的历史为这座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一直是华夏大地上的大郡名城,历代名家贤臣在这块人文荟萃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和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至今仍然被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阜财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青州历史上六大古城之一的南阳城南门,现为青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明初重修青州城,加高加固,当时命名"云山门",清代改换名称为阜财,阜为山岗,含有纳财之意。阜财门,即财富充盈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青州古城街巷格局保存得非常完整,今天依旧保存着明代古城的格局和肌理。从阜财门向北延伸,遍布着100多条大大小小的街巷,它们纵横交错,以棋盘的形式勾勒了古城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登上阜财门,整个古城的美景尽收眼底,沿着城墙慢悠悠走到奎星楼,古今叠影间仿佛踏入一卷缓缓铺展的历史长卷,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褶皱里,北宋的海风、元明清的战火、民国的烟云,皆在此沉淀化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奎星楼城楼,位于古南阳城东南角,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内供奉主管科考功名之神"奎星"。古代读书人拜奎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2013年复建,是青州古城地标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官庙。始建于宋元年间,道教建筑,内附设团圆阁、戏楼等。"三官"指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尧,掌天文,主赐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治水利,主解厄。2013年在原址依原格局复建。</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后世尊称为"一代文宗"。</span>宋神宗年间,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欧阳修文采风流,也爱酒如命,自号"醉翁"。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青州三年的诗词中,很多都与酒相关,</span>有仕途艰险、议酒解忧的原由,更有乐观豁达、借酒抒怀的性格特质。</p> <p class="ql-block">李成,青州人,在中国画史上被尊称为"百代之师",不仅影响历代画家,而且波及海外。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峰,而李成画派在北宋末年几乎如日中天,俨然被认为山水画的正统。中国古代山水画派若论影响之广且深,流传之长且远,非李成莫属。</p> <p class="ql-block">偶园,原是明衡王府的东花园,后来被康熙皇帝的大臣文华殿大学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冯溥买下为</span>告老还乡后的住所,改名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青州冯氏,贤良辈出,家风传承。自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冯氏三代先后进士6人,举人3人。清康熙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冯溥收到族人"求助"来信后,回信赋诗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族人要礼让邻居,和睦相处,夥巷街故事成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园内奇石众多,更像是一座石头博物馆,它用青州青石叠石堆造,拉近了行人与岩壁距离。<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双石相拥像一个"竹"字,拂竹清风伴门开,象征着"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span>方尺之间,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十三贤"石——忧乐为民范仲淹。此石质细腻之中见刚毅,透中见光,如同九霄日月寸心悬,明月相照映丹心。</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山与海刻画了青州城的肌理,青州人则用文脉风雅孕育了这座城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园内现存石桥等均为明衡王府遗存</p> <p class="ql-block">在青州历史上曾出现过六名状元,一名宰相,两名阁老,十二名尚书,仅明朝就有八十余位进士,在青州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份镇馆之宝,明代赵秉忠状元卷,这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明代状元卷,被称为"千古一卷"。</p> <p class="ql-block">此牌坊为旌表诸城人翟銮而立。为四柱三门式,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2014年在原址复建。翟銮,字仲鸣,明代青州府诸城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近10座不同寓意的牌坊,彰显着古城人才辈出的文化底蕴。这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这是一条传承城市文脉的巷子。</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宋代老槐树,不仅是古城中心的地标,更是古老青州城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公元1421年,明王朝迁都北京,为了便于与留都南京沟通,建立了两京通衢。而青州古城处于两京商道的中心位置,是北京到南京的重要驿站,于是客商云集,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十里古街"。</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门墩石狮,<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青砖灰瓦间低语着千年古城的沧桑与风雅。</span></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元年,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组成,主教堂外型为哥特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浸礼会在青州传教、办学、施医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万年桥始建于1032年,明弘治年间,秋水泛滥,桥全毁。明万历年间,增修以巨石构成,改名"万年桥"。后称"万年桥",以祈永久不坏。清朝时期,万年桥先后几度毁于大水,经重修后终日横卧于南阳河之上,任车马碾轧,山洪冲撞,岿然不动。</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万年桥流传着吕洞宾遣剑万年桥、万年桥上的宝瓶、万年桥畔神仙秀等民间故事,还有范仲淹治水的传说,让万年桥增添了更多深蕴。如今,万年桥依旧车流如梭,行人接踵,是青州城南北交通的重要设施,更是一处优美的文化胜地。</p> <p class="ql-block">青州府贡院的前身为明代山东布政分司衙署。据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确立考选制度,即成为"学使按临之所,遂专考院之名",民间俗称其为"考院"。直至清末(1905)废科举。此地作为府城考选各县秀才场所,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真教寺位于昭德古街,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元相伯颜后裔创建。建筑规模恢宏,形式别具一格,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又体现出阿拉伯建筑特色,是我国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是山东伊斯兰教活动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昭德古街一直是回族聚居区,记载着回民迁居青州的历史。民族特色浓郁,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沿袭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青砖小瓦,青石板路,古老的窗棂和斑驳的木门,显出街道的古老和沧桑。</p> <p class="ql-block">昭德古街,文化风貌与市井烟火并存,建筑老化与保护开发并存。它不仅是建筑遗产的静态陈列,更是延续千年的生活现场;它以砖瓦为书页,以市声为注脚,书写着一座古城在时光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范公亭公园始建于北宋,因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公园内楼台参差,湖水潋滟,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南阳河从这里穿园而过,李清照故居、三贤祠分列南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诉说着千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范公亭三贤祠,是为纪念北宋三位与青州渊源深厚的贤臣——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而建的祠堂。范公亭最初为纪念范仲淹而建。</p> <p class="ql-block">北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初春,时年63岁的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夭折几经贬谪后来到青州,将自己未完成的改革加以推广,留下了无数故事供后人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青州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p> <p class="ql-block">青州人没有忘了这位的父母官,人们在他为百姓治病的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名为"范公亭",并在此设置祠堂建造雕像供后人拜谒怀念。</p> <p class="ql-block">范公台碑,清李奉翰书丹,隶书。石碑原位于府署希范堂前,民国六七年间移至三贤祠石堰。李奉翰,汉军正蓝旗人,官至两江总督,善书工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三十六年(1771)任青州知府,此碑当书于此时。</p> <p class="ql-block">唐楸,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昔日辉煌,今又流芳,让人遐想万千…</p> <p class="ql-block">碑廊,现存历代碑刻37方。范井甘泉是古青州十景之一,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是游览胜地。欧阳修、范纯仁等名士都赋诗刻石,今均不存。现在碑刻里面最为古老的一块是金代第一书法家任询撰书的《表海亭诗残碑》,从清代乾隆年间就一直保存在三贤祠中。</p> <p class="ql-block">青州向为海岱明珠,既为山川秀丽,水土富饶,更因人文荟萃,贤能迭出。青州历史文化名人,正谓海岱之财富,明珠之光泽,华夏文化之不可或缺,以致举足轻重。世所敬重,人所尊崇,世代相传,厚积流光。</p> <p class="ql-block">南阳河畔,溪水琮琤,杨柳依依。距离范公亭三贤祠不远处,便是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隐居青州而建的纪念祠,再续曲水流觞,诗文唱酬的文化胜景。</p> <p class="ql-block">公元1107年,23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隐居青州,她向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将青州的家取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据统计,在李清照存世作品中,约有一半写于居住青州的这10余年里,一个女人的诗酒年华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记录着她在青州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爆发,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李清照安宁生活离开青州。</p> <p class="ql-block">这些先贤在青州这片土地留下的不朽诗篇,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打磨而黯淡,反而更加璀璨夺目,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以峰林奇巧、云海奇观和古迹遗存闻名。</p> <p class="ql-block">观寿亭。为中国传统六柱六角叠梁重檐结构,梁柱上绘有福寿禄禧、八仙过海等吉祥图案。此处是仰观云门山"寿"字的最佳位置,可以获得"山不逊寿小,寿不嫌山大"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千龟拜寿。此处因地质构造形成的不规则的岩石机理,形似无数只面向山顶的乌龟,故名。民间传说是东海神龟来到此山登峰拜寿。在古代,龟被人们看作是长寿的象征,此处岩面的龟背图案与云门山寿文化互相映衬,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海岱雄风,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海岱"出自《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句。青州地处渤海与泰山之间,古有"东方第一州"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站在云门山望寿阁远眺驼山,驼山因其上有众多的摩崖石窟造像群而闻名(划⭕️处),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寿。"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系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衡庄王祝寿时所献书,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素有"寿比南山"、"云门献寿"的美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寿"。因"寸"字高达2.3米,所以素有"人无寸高"之说。</p> <p class="ql-block">"神在"——雪蓑题记。为云门山摩崖题刻第二大字,字径约1米。该字古拙浑朴、笔墨饱满,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神"字形似狼蛇相对,暗喻当时社会各政治集团的对峙。</p> <p class="ql-block">云门洞相传为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巡至云门山时下旨开凿,东晋(410年)郭大夫筑东阳城时曾扩凿洞口以宣王气,北宋乾德六年(968年)、天禧五年(1021年)又先后两次命工增扩。</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窟造像群,开凿于北周至隋唐时期(557年—907年),自西向东共有5个石窟,造像上百余尊,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但其风化后的残迹仍能以独特的语言诉说时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曾经流畅的衣纹一息尚存,岩石的裂痕与雕刻的褶皱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工的匠心,还是自然的雕琢。残躯与山岩浑然相接,风化模糊了具体朝代,却让石窟成为时光本身的雕塑——每一寸剥落都是历史的年轮,每一片残损皆成岁月的证词。</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面庞被风霜蚀去棱角,五官仅余朦胧的轮廓,如蒙上一层雾霭,却因这份模糊更显神秘——仿佛佛陀已超脱具象,化作山间永恒的静默。</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完整的造像展现的是"创造",那么,风化的遗迹则诠释了"消逝"。这种残缺之美,引人遐想鼎盛时的辉煌,亦让人直面文明的脆弱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登顶云门山顶,放眼望去,群山连绵,掩映在一片翠林之下…</p> <p class="ql-block">阜财门、奎星楼、三官庙、青州府贡院、元代真教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并立,共同串联起半部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从古至今,已经喧闹了数百年。山水流转,而青州古城亘古未变。</p> <p class="ql-block">青州有三美,历史之美藏在博物馆的造像眉宇间;生态之美铺展在云门山的云海松涛里;烟火之美流淌在古城的石板街巷中。中国这么美,我们要走走,旅行在最美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