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爱人闺蜜的老公年前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家庭的平静顿时被打破了。爱人闺蜜是独生子女家庭,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当年以高考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博士毕业后短短数年就在北京某大型国有企业崭露头角,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妻子毕业于浙江大学,为清华大学的博士,也就职于某大型国企。同为独生子女的小两口婚后育有二子,对于90后他们可以说家庭、事业都顺风顺水,是大多数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然而,在父亲患病后,所有的平衡就像多米骨牌效应一样顿时垮塌了。在此之前,小两口双方的父母轮流给他们照料孩子,帮他们做做饭、料理料理家务,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作为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大夫,闺蜜的丈夫常常辗转于北京、太原和吕梁老家在各大药店坐诊。而现在老两口不但不能再为儿子提供任何帮助,反倒是自己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爱人的闺蜜不得不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接送丈夫去医院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还得全天候值守照顾其饮食起居。没几天自己的身体也状况频出,不得不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接受治疗。因为要每天往返医院,原来的步梯房显然住不下去了,只好忍痛割爱低价出手,就近租住在医院附近。尽管儿子隔三差五回来探视,但毕竟远水不解近渴,对于父母遭遇的困境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好在爱人的闺蜜人缘极好,平日里对朋友真诚友善,现在遇到困难了朋友们自然也竭尽所能地施以援手。也算是好人好报。</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冬至时节,我陪爱人在陆军总院看病,曾在医院走廊遇见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伙子前面推着一辆轮椅,肩膀上挂着一副绳索牵引着身后的另一辆轮椅,轮椅上坐着的分别是小伙子的父亲和母亲,两位老人同时生病,而且分别挂的是不同科室的号,小伙子不得不带着父母在不同的科室和缴费处之间来回奔波,时不时用衣袖擦擦汗,满脸的疲惫和无奈令人同情、令人叹息。想到自己也是独生子女家庭,看着轮椅中间的那个人,心里顿觉黯然。</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情景在当下的中国早已不是个例。人们对这样的情景也早就习以为常了。20世纪70年代,为了遏制人口的快速增长、降低出生率,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国策在全国各地严格执行。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并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即晚婚、晚育、少生;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计划生育以法律形式载入宪法;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的政策;1984年,中央提出“开小口、堵大口”的政策,即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两孩”政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政策,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配套相关支持措施。标志着三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p> <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25日的那封公开信实际上成为了全国各地执行一胎化政策的依据。在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一胎化政策都是作为基本国策被严格执行。像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的地级市,我儿子是1992年出生的,儿子出生后不足三个月,按照规定爱人就在单位的计生干部“陪同”下上了环,计生委每三个月为所有市直单位的育龄妇女安排一次孕情普查普查一次,任何单位只要有一人不参加普查,整个单位工资停发。紧接着在单位计生干部的积极帮助下我们就顺利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光荣地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一员。在当时,一旦超生,就面临着双开,所以凡是吃公家饭的,少有以身试法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劳动力是家庭的支柱,而且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使不少人不惜被罚得倾家荡产也要生下几个儿子。曾经听说,本地农村的一个家庭,属于严重的超生再超生,家里凡是能拿的出手的东西作为罚款都被抬走了,家里唯一的铁器就是一把菜刀和一根捅火棍,唯有的木器就是一块案板和嵌在炕边的炕楞。尽管家徒四壁,但是那户人家特别满足,他们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有人不算穷”。有一次遇到这样一户人家,为了生儿子,两口子硬是生下9个女儿,直到第10胎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当时那个五个月大的男孩因为脑膜炎住院,大女儿21岁,伺候她妈坐月子。作为一名老师,这样的家庭我遇到过好多个。</p> <p class="ql-block">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户占比为34.6%,推算独生子女人数约为1.8亿。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中国独生子女数量将在2025年突破1.9亿,但因生育率下降增速放缓。按照这一数字,全国独生子女原生家庭的人口是5.7亿。而截至2020年8月,全国有失独家庭110万户,并且以每年7.6万户到10万户的速度在增长。按这个增长率,到2025年全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在144.2万到155万之间。那么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的人数是288.4万到310万之间。那么这6亿多人的生存、养老问题将是这个社会不堪承受之重。</p> <p class="ql-block"> 独生子女的家庭通常呈现“四二一”结构,或“四二二”结构。即4位老人、夫妻两人、一个或两个孩子。而随着中国人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很自然地上面还会有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存在,那么这种家庭结构很可能就变成了“六二一”、“六二二”、或“五二一”、“五二二”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独生子女在成年后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尤其是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目前,首当其冲的是八零后,他们不仅承受着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培养子女的压力,更是承受着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老压力和医疗压力。一旦这些老人中有两位生病,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天都要塌了。像前面提到的一个人拉两个轮椅的情况就会比比皆是。如果家里超过两位老人生病,那么即使这个人变成“八臂哪吒”也不够用,估计至少得变成“千手观音”才行。</p> <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看到过的一些计生标语:最初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胎化、严格控制第二胎、坚决杜绝第三胎”;“打出来、流出来、就是不准生出来”;后来是:“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一个孩子孤独老,三个孩子能养老”;“二胎少、三胎好,小有伴、老有靠”;而国家养老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在一条条标语中:“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85)”;“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1995)”;“养老不能靠政府(2005)”;“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2012)”;“以房养老,福享未来(2013)”;“养儿为防老,子女要尽孝;甩给政府管,真是不要脸(2018)”;“三个孩子就是好,不用国家来养老(2021)”;“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提高自身供养能力(2023)”。看着这一条条标语,我不禁忍俊不禁。这么多好政策怎么都让我给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我赶上了,交纳“两险一金”赶上了,我今年4月15日退休,延退政策也赶上了,尽管只延退一个月,但毕竟是赶上了。用葛优的一本书的书名叫《都赶上了》。对于自己的未来,我自感任重而道远,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父亲,我必须自强、自立,强健身体,努力避免自己成为轮椅上的那个人!</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愿党的政策的光辉能够普照大地,让所有的人生活不再那么艰难,让所有人的付出能够得偿所愿!让独生子女家庭能够不再有后顾之忧,让独生子女的生活不再那么艰难、不再被那么多的压力压得直不起身来也许是这两亿多个家庭中的六亿多人的共同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