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时间心血来潮,强烈想回通海老家走走看看。在女儿安排下,由老伴、女儿和内弟陪同,于2025年3月13日上午九时乘车起程,踏上故士访问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 路途第一站通海纳家营,主要参观这里著名的大清真寺。下车看一眼寺院大门就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寺院地面宽阔。建筑中伊合壁,既宏伟又壮观,寺内绿化美,水池清,不愧是肃穆清静之地。 </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纳家营清真寺,我们来到了通海杞麓湖畔。杞麓湖原来湖面宽阔,现在的通海垻子过去都属杞麓湖水域。记得小时候划着小船在湖面上荡漾,清沏见底长满水草的湖水里,各类鱼儿自由往来穿梭。捧起湖水就可随意喝。最记得每年过年,划船到七街街口,站在船上看岸边台子上演滇剧花灯,颇有鲁迅描写家乡社戏的同感。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水利建设中杞麓湖放水造田,于是𣏌麓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站在湖岸望湖,还是很宽广的,只是污染严重,游人了了。环湖跑道修得很宽很美,但不知每天有多少人上道。</p> <p class="ql-block">看过杞麓湖,我们又来到通海县城秀山镇文庙。文庙上边是县文化馆,一座寺庙风格的建筑。馆右边为一广场,广场尽头有一个亭子,罩着一口六角形泉水井,井里泉水清沏见底,每天很多城里居民骑着电单车来取水回去煮饭泡茶,饭糯茶香。我和内弟喝了几口井水,清冽润口,比自来水好喝多多了。 从文化馆下来就是文庙。我工作期间,开会出差路过通海,多次上秀山,就是没有进过文庙,今天算是如愿了。文庙建筑配套齐全,十分宏伟壮观,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少了一个泮池。因为各地文庙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初略地游览了一会,来到孔大师讲学的雕塑前瞻仰行礼之后,便走出了文庙。</p> <p class="ql-block"> 从文庙出来,我们来到通海步行街。步行街从奎阁向四面街区辐射,街区整洁美观,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金银首饰土特产品服装鞋帽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街区没有游人的喧嚣,也没有店员揽客的呼叫,一切都显得落落大方,十分的宁静祥和。特别是秀山方向的步行街,文化馆泉水井里流出的清泉水,从这里街边淙淙淌过,给步行衔增添了几分灵气,更为街两边的盆景带来了不少活力。步行街中心的套阁,是云南不少老县城特有的中心建筑,又叫钟楼。通海的这座钟楼,是上世纪七0年元月五日通海大地震后重建的(奇怪的是县里很多寺庙建筑,在地震中竟然䇄立不倒)。通海这座奎阁钟楼小巧玲珑,既华丽又庄重,成为了通海的首选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许,我们的车子来到兴蒙公路对面侄儿宝生的庆梁石雕加工厂。工厂在通海也算数一数二的石雕加工企业了,厂里机器不紧不慢地运转着,各种加工成品摆满半间厂房,成品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令我等赞不绝口。我离家在外70余年,如今通海往来的亲人只剩宝生兄妹四家了。我的大爹辞世早,大妈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堂妹汝贞成家后喜得宝生兄妹四人,好不容易熬到儿女成人,还未好好享受几天清福,竟于2018年抛下儿女驾鹤西去!好在她儿女成器,各自成家,立业有方,如今宅居宽畅,衣食无忧,子女绕膝,实可宽慰堂妹在天之灵了。</p> <p class="ql-block"> 从宝生石雕工厂乘车十分钟左右便来到我的老家地面。然而实际上我们家在通海早已无立锥之地了。老家是所大房子,里边一共有12户人家,六七十人。我们家一厢老房早已于本世纪初卖给了相邻,以厚葬祖父祖母。我与母亲及两个弟弟于上世纪1954年夏离家到临沧双江父亲所在单位后,由于世事艰难,竟与本家亲戚朋友断绝了关系。上世纪60年代我在云南大学读书,几次想回老家看看,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成行,直到我工作后,才于19 86年出差到建水开中学语文学术研讨会,路过通海领着女儿回过一次老家。记得当时老家一把锈锁把门,门板破损,墙面剥落,看得人心酸楚。再后来,我与我弟妹几次回老家,见老房未拆,心里还有一丝念想。而此次回乡,只见老房已拆,唯剩下一片废墟,令人无比感伤。我这一辈子努力工作,本分持家,然而却无力对家乡有所贡献,如今老耄身残,心感愧对家乡父老乡亲,不禁怆然泪下,嚎啕难禁….幸好此时家道间尚超夫婦到来,连相劝慰,方才慢慢止悲。此时我才深感:人哪!象我这样的人活在这世上都这么难!更别说那众多的平民百姓 啦。</p> <p class="ql-block"> 看过老家故土,我们驱车朝宝生新宅驶去。宝生家新宅所在是个新农村。这地方过去叫大洼子。我家有块大沙田就在他家新宅前面。大沙田右边一溜土地叫烂坟圩,是个乱葬岗,烂棺木烂席子东一块西一片,还不时有老鸹(乌鸦)在坟头上呱呱呜叫。我们小时候来大沙田都不敢朝那边走。晚上朝烂坟圩那边看,鬼火(磷火)飘拂,很是吓人。阴天往那边看一眼都会让人心惊肉跳。可现在竟然成新农村了,真让人不敢想象。真是老话说的,世道变了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进到宝生家坐下喝茶聊天,不久他的二弟夫婦和三弟前后到来,聊了一阵家长里短。我说还想到西城转一圈,于是大家出门来照了几张合影后,由老宝生夫婦领路,驱车向西城驶去。</p> <p class="ql-block"> 来到西城,车子缓慢经过狭长的街道到达文庙旁停下。有人要问:一个县怎么会有两座文庙?原来,现在的河西镇上世纪195 6年前是河西县的县城。先是1956年通海华宁河西三县合并改通海县,1957年华宁分出去恢复县籍,而河西仍留在通海合并为通海县。所以一个县拥有两座文庙也就顺理成章了。进得河西文庙,整个庙貌与秀山文庙相比,破旧多了。除雄伟的大殿令人肃然起敬外,其他建筑已不再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唯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在蓝天下傲然挺立的历尽滄桑的古柏,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千百年来经历过的 荣辱风霜。在河西文庙游览中,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钱家小学读书期间,老师领我们来西城不知叫什么名称的庙宇中游玩,记得那庙宇很大很壮观。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位女老师让店员送来的那碗作料齐的家乡甜酱油凉米線。我们坐在三面环水的阁楼石阶上第一次吃凉米線,微酸微甜不辣味道好极了!现在想起来,口水都还能在嘴里打转转!宝生媳妇说,那寺就在中心小学上边,叫圆明寺。于是我们便驱车前往圆明寺。路上正遇河西中心小学放学,巷道狭窄,人车拥挤不堪。交警拦车先让学生通行,十多分钟后才让车走。来到寺门,只见大门紧闭,还是宝生人熟打电话叫人来开门。进得寺院,果然一大观,红墙红瓦,庙宇非凡,特别是大殿门头上那一副副题字,书法浑圆大气,功力深厚。正在观览之中,宝生媳妇指给我看院墙右边的阁楼,说你们小时候就是在那里吃的米線吧,我一看正是,只是阁楼周边水池干的底朝天。宝生说是池子漏水了,正在维修。虽然不能到当年吃米線那地方坐坐,但圆了多年记忆的心愿,也算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 游过圆明寺,己是下午5点多钟。该与侄儿宝生夫婦道别了。诉不完的家乡情,道不尽的离别话。宝生说只要我想下来,他就亲自上昆明来接,我连说谢谢。 到此依依不舍告别了我久违的故乡! 文字:尚品 照片:金焕、福生、小娜、尚品 2025年年3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