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初,文革的狂热逐渐冷却下来,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而耽误学业的老三届学生只有走向社会,除了上山下乡,只有当兵这条出路。作为六八届毕业生的我有幸被征兵办录取,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驻扎在山西岩会,我们217团有12个连队,还有机械连和运输连,运输连是我最向往的连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部队后,由于派性的原因,部队收到一些举报信,检举个别同学参加过武斗。因为当时太原兵在部队的整体印象不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span>果太原兵没有一人分配到运输连,大概是担心太原兵会私自开车回家。不过后来也证实这种担心也没错,确实有人下到连队后私自在星期日坐火车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后,一部分太原战友退伍回到太原,反馈回来各厂矿工种的工资待遇的信息,最高的是太航仪表厂,二级工是42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年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是“听诊器、方向盘,给个县长都不干。”说明当驾驶员是多数年青人理想的工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初,五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我被分配到省供销社山西省棉麻公司。这是沾了父亲的光,父亲在文革中被夺了权,下放到潞城农村,官复原职后任供销社储运处长。当年省供销社申请了20个退伍军人名额。我作为供销社子弟被分配到省棉麻公司汽车队当驾驶员,是我心中比较理想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部队没学成车,在地方上学车需要跟师傅。我的师傅是王鹏亮,是六一年入伍的老兵,在部队就是教官,没有地方师傅的习气,跟着王师傅受宜不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徒期一般得2~3年,第一年是学习执照,第二年是实习执照,第三年可考正式执照。由于我己有5年兵令,直接定为二级工,工资40.5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车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汽车多数是一汽生产的解放牌CA10型汽车,车</span>队的运输任务主要是本省的棉花出入库工作。我跟王师傅的车是004号解放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牌汽车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适合中国的道路。从1956年7月13日开始,老型解放车一生产就是30年,体现出我国汽车产品结构单一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车要先从发动车开始,冷车发动要用摇把先把发动机转几圈,待机油泵上来就好启动了。冬天收车后为防止发动机冻裂需要放掉发动机循环水,第二天发动前需要用木炭把油底烤热,再把热水加入发动机。热车就不需要摇把了,直接拧钥匙用启动机就可发动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时摇把就放在踏板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驾驶室简陋,能坐3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变速箱没有同步器,加挡需踩两脚离合器,减挡需要轰一下油门才能挂进去。习惯了这一操作,到老了遇到自动档的汽车反而不会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车是需要经常保养的,凡是旋转、摩擦的地方都需要黄油润滑。全车有几十个黄油嘴,大约每个月打一次黄油。打黄油是比较脏的活,需穿上工作服钻到车底,几个小时才能干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司机真搞不清楚现在的汽车是怎么设计的,怎么就不用打黄油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在实习驾照期间,我有一次驾车夜间行驶在山路上,下坡时遇到左转弯,突然汽车的大灯熄灭了,周围一片漆黑,脑子里一片空白,赶紧踩刹车。下车后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前轮与悬崖边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经过检查发现有一根电瓶线脱离了,导致全车无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避免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但并未得到师傅的表扬。师傅说你应该在踩刹车的时候同时向左打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在1975年冬季,公司决定为每位职工拉一车煤,由我和师傅完成这个任务。盂县的煤无烟易燃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都选择了盂县的煤。去盂县需要翻过罕山(东山),当年司机们都把这废山称为“十八盘”,盘山公路坡陡弯多,需要很高的驾驶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师傅的驾驶技术是顶尖的,从罕山的山顶开始放空挡,转弯处点点刹车,一直溜车到山下,看的我是目瞪口呆,我是没有这个胆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的煤炭价格是4元/吨,一车拉4吨。每次出发前买煤的职工都会给我俩带上一盒烟,我和师傅都不抽烟,就把烟递给装车的工人,让他们多装些煤块。拉回煤来我和师傅就在买煤的职工家吃饭,吃完饭车也卸完了。也有的职工家没有男劳力,我就帮着卸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有一次去西山的王封煤矿拉煤,超载了许多,出煤矿的坡非常陡,王师傅开车,挂着1挡也上不去,车险些倒下来,我急忙用木头掩住后轮,车辆加大油门再起步,大约能走1米就熄火,再用木头掩住后轮,反复操作十几次才上了这个陡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车队接回了一批新解放,我也有了属于我的车。全省16个棉花储备库我都住过,做棉花出、入库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名合格的解放车司机要掌握汽车的机械常识,要有一定的修车技术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平时车上要备有千斤顶、火补胶,在路上轮胎扎破了要能自己补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是在1977年,我和几个年青司机住在介休654棉花储备库,运输棉花到车站。这个棉花库位于介休县东南方向的一条山沟里,地势较高。一天吃过晚饭,我们发现县城方向有一片火光,很明显是发生了火灾,而且火势越来越大。有人提议去看看,我说咱们拉上消防泵说不定有用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棉花是易燃物品,棉花储备库消防设备齐全,有义务消防队,经常进行消防训练和演习,消防泵是必备的器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五、六个年青人穿上消防衣,开着解放车拖挂着一台消防泵向火光奔去。驶近火灾处,看到着火处是介休造纸厂。由于火势大附近各县的消防队都来支援, <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span>多路人被拦在厂门外,我们的车直接开向厂门,有指挥打手势让我们的车进。救灾指挥部的人引导我们的车辆到一口深井旁,安排我们的消防泵为消防车供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向着火处走去看一究竟,原来是原料场着火了,二十米高的草垛子火势冲天,距离几十米便感觉空气都是灼热的,消防员几十条水枪喷向附近未着火的草垛子和着火的车间,目的是阻断火势漫延。一些解放军战士躺在一旁休息,看得出他们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半夜火势控制住了,指挥部运送来了饭菜,我们也吃上了馒头和咸菜。据在场的消防人员分析,这场火灾的起因大概风刮的横跨草垛的电线着火引起的,火灾的损失不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几个年青人一时兴起参加了这次灭火战斗,事后也未向单位汇报,救灾指挥部也不知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只是内心高兴,做了贡献,也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卡车载人必须是有正式驾照的司机才允许,我曾载着学生到晋祠公园游玩,也曾载着公司职工到东山“大战东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南关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惰。七十年代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晋祠游玩,联系用我单位汽车,我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没有去过晋祠,我顺便把母亲带上,那天我让母亲和班主任坐在驾驶室,一个班的学生坐在车厢内。中午就在晋祠的饭店吃饭,班主任要给我钱和粮票,说是学生们凑的,我婉言谢绝了,哪能让学生们出钱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收的时候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割下的麦子堆积在打麦场,牲口拉着碾子脱粒,每当这个时候储备库旁边的村子就请我们去轧麦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压麦子是个辛苦的事,烈日当空照,开车在打麦场转圈子,解放车没有空调,门上的玻璃敞开着,麦壳飞扬,飞到驾驶室内,飞到脸上脖子上,与汗水混在一起很扎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辛苦,但也有回报,村里会给一些猪板油。猪板油可是稀缺的东西,回去熬成油,解决了有钱也买不到油的问题。此外还能在村里吃一顿好饭,记得我一次吃了十几个荷包鸡蛋。那时的胃口真好,现在见了鸡蛋难以下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在1977年,我从汽车队调到公司小车班,开吉普车为公司领导服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我26岁,计划结婚,因未到晚婚年龄怕开不出介绍信,晚上就跑到书记家求情,得到批准。那时太原市的饭店很少,能办婚宴的饭店更是屈指可数,我的婚宴定在工人文化宫旁边的饭店,一桌饭20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太原人婚宴上比较讲究的是散汾洒,我就开着上海130汽车去汾阳汾酒厂买酒,在厂门口的门市部买了几十斤散汾酒,装在塑料桶里带回。回来后告诉朋友们,我这是专门从汾酒厂买回来的正宗散汾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婚那天,因爱人在同在商业厅大院内,我计划走着接亲就行了,但拗不过总管,非要安排车接。这样就用两辆北京吉普车接亲,开到街上绕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经济特区的建立使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国外先进的车辆开始进入我国。我公司从广州购买了两辆日本造皮卡汽车和一辆面包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惯了国产车的噪音,再开上几乎听不见声音的日本车,确实感觉到很大的差距。国产车油路电路出故障是常见的事,而日本车好像就没有故障,尽管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辆车代替了北京吉普车,成为公司领导的专用车。这也是太原市首批日本皮卡车和面包车,行驶在街上能感受到同行们羡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公司政工科选调人员,需要一位年青的党员,我被选中,从此转到干部岗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2年底我退休了,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我和老伴、女儿、外孙女连续三年自驾游,先后去了山东沿海城市、河北奏皇岛、北戴河、陝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女儿主驾,我是替补。手机预订酒店,导航指引道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参过军,当过工人,干过农活,任过干部,有过辛苦,有过快乐,更多的是充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