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济南开埠三年后的1907年,正值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将济南西南部青龙山以北一块约36顷的土地划出,交由清末北洋陆军第五镇(后改制为第五师)驻守。此地有一处颇有名气的“辛庄”(也就是如今的南辛庄),因而这片营盘被命名为“辛庄营垣” 。</p><p class="ql-block">1955年,原济南军区某部扩编,移防至“辛庄营垣”并规划建设四个院落:办公院、伙房院、铁道北院以及礼堂院(南院)。在这四个院落之中,礼堂院的占地面积最为广阔,足有一百多亩土地,在当时的济南,堪称驻济宿舍大院之首,又称“辛庄营房”。</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我们家迁入此院。在南院东南角,有东西两块土地,它们占据了约整个大院面积的四分之一。西边的那块土地,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应时而动,适时种上各类新鲜蔬菜,为大院带来四季的生机与色彩;东边的那块地,则主要用来播种小麦与玉米,每至收获时节,金黄的麦浪与饱满的玉米,承载着丰收的喜悦 。</p><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里,每年惊蛰一过,大地才算是真正挣脱寒冬的束缚,迎来盎然春天。世间万物仿若从漫长的沉睡中苏醒,田野间满是蓬勃朝气。随着气温徐徐攀升,田间地头、沟壕果园里,各类野菜与树木也缓缓焕发生机,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此时,刚崭露头角的野菜饱含丰富营养,味道更是格外鲜美。那时我们经常到地里去挖野菜。</p><p class="ql-block">犹记得幼时,父亲便给我讲起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那时,粮食供应时常短缺,部队长途跋涉、行军打仗,漫山遍野的野菜便成了战士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就着少量干粮咽下野菜,顽强地与敌人浴血奋战。这些平凡的野菜,不仅维持着战士们的生命,更在悄无声息中滋养着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静静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听姥姥回忆,在老家,每至春天青黄不接、物资极度匮乏的时节,乡亲们为熬过艰难春荒,便会奔赴田间地头、荒山野岭,寻觅能入口果腹的野菜与树木嫩芽。他们将这些野菜、树叶与少许粗粮巧妙混合,精心制成菜窝窝、菜糊糊,以此艰难地熬过春天。在乡下人眼中,吃野菜、树芽绝非尝鲜之举,亦非感受春天的浪漫方式,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填饱肚子、捱过春荒。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乡亲们一年分得的粮食远不足以支撑全年所需,往往正月刚过,家家户户储存的粮食便难以维持到新麦子成熟,这段时期堪称一年中最为难熬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物资最为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至放学后或周末,伙房院、铁道北院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常常结伴来到我们所在的南院挖野菜。他们在田间嬉笑奔跑,眼神专注地搜寻着野菜的踪迹。彼时彼景,热闹非凡,满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那个艰苦岁月里,人们相互扶持、携手共渡难关的团结精神。</p><p class="ql-block">提及吃野菜,姥姥无疑是大院里最具发言权的行家。她常常耐心地跟我们念叨,什么季节该吃何种野菜,哪些能放心食用,哪些需谨慎辨别,还有哪种口感最佳、味道最好。正因如此,大院里众多人在挖野菜前,都会虔诚地向姥姥请教。农历二月,大地复苏,大院的田野里,不少野菜纷纷破土而出。随着天气愈发暖和,各类野菜以及可食用的树叶也依次发芽生长。最早映入眼帘的是荠菜、毛毛菜、蒲公英,还有鲜嫩的柳芽、饱满的榆树钱等。</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家食用野菜并非为了尝鲜,纯粹是因为家里男孩子多,饭量大,吃粮紧张,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而为之。尤其在那个食不果腹的艰难年代,饥饿如影随形,成为人们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我清晰地记得,姥姥曾领着我们去捡散落在地上的杨树花,回家后,先放入水中长时间浸泡,去除苦涩味道,再用开水焯烫,最后包成地瓜面包子给我们吃。当时,那杨树花包子在我们眼中堪称人间美味,如今回想起来,并非其味道真的有多惊艳,实在是当时太饥饿了,根本无暇顾及食物的品质与口感。在所有可食用的树木中,榆树钱和柳树芽洗净后,拌上面粉蒸熟,再浇上香气四溢的蒜汁,那独特的美味堪称一绝。尤其是姥姥亲手烙制的洋槐花饼子,更是香甜可口,美味至极,以至于大院里的小伙伴们常常寻着香味,厚着脸皮来我们家蹭饭。时过境迁,如今荠菜水饺、蒸毛毛菜、榆树钱、柳树芽等,纷纷登上大酒店的豪华餐桌,摇身一变成为备受食客青睐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我们连用荠菜包饺子的条件都不具备。那个副食品凭票供应的年代,猪肉尤为稀缺,只有在过年过节这些特殊时刻,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平日里挖到的野菜,大多被做成菜窝窝,或是用地瓜面、玉米面包成菜包子。我们家便是靠着这些野菜、树叶、树花,拌着计划供应的粮食,年复一年,度过了那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时移世易,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诸多观念也彻底更新换代。当年我们因饥饿而吃怕了的野菜和树叶,在如今却成为儿孙们满心向往的美食。每至春天的节假日,城里人便成群结队地奔赴乡下,兴致勃勃地挖野菜、惬意享受农家乐。他们吃野菜纯粹是为了尝鲜,在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油腻之后,渴望用清新的野菜换换口味。这种鲜明的变化,让我们这一代人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是几代人梦寐以求、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从往昔为求生存而依赖野菜,到如今为享受生活而寻觅野菜,这小小的野菜,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静静目睹了时代的沧桑巨变。它承载着过去艰苦岁月的斑驳记忆,也生动展现出如今美好生活的富足与安宁。在品尝野菜的当下,我们更应心怀感恩,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让这份来自时代的馈赠,化作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生活的滋味如同野菜一般,虽历经岁月磨砺,却愈发醇厚、悠长,绽放出历久弥香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