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3年,在桃花源“三年磨一剑”、“凤凰涅槃”的口号声中,我有幸加入了桃花源开发的队伍,参与了新一轮桃花源建设。自以为有一天,桃花源会成为我的骄傲。然,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桃花源很努力,但人们并没有看到磨亮的“剑”,也没有看到烈火之后的“凤凰”。反到看到了一只没有烧熟的鸡,当年的轰轰烈烈,而今剩下一地鸡毛。</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2024年1月写《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一段话,本文还用它作为开篇。</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旅游怎么搞?众说纷纭:有人说“对景区定位要宽泛”、“要广种桃花,每家每户要庭院建设”、“要推磨打油、砍柴喂狗、写诗作画”、“心灵的故乡”等等,依我见,那都是卵弹琴。</p><p class="ql-block"> 认清楚桃花源的特点很重要。桃花源没有特别的天生自然景观,比不得张家界、梵净山、黄果树,他们有几块天生而不可复制的石头或几条溪沟。桃花源的历史很“厚”但缺少“重”,比不得北京、南京、长安、洛阳这些历史名城。但远离闹市,独成一体,自得休闲。</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其他与桃花源相仿的景区:西湖、庐山、少林寺、都江堰、阳朔,他们与桃花源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们,却人满为患。</p><p class="ql-block"> 旅游怎么搞?先“造谣”,后“造庙”。这是所有旅游都应该遵守的规律。把“谣言”故事说给人听,让游客跟着故事(或者“谣言”)里的情节走,去寻找故事(或谣言)里的人物与场景。</p><p class="ql-block"> 造什么“谣”,怎么“造谣”?先看看与桃花源相仿的几个景区,他们是怎么“造谣”的:一部《新白娘子传奇》,带火了西湖。一部《庐山恋》,让人们记忆犹新。一部《少林寺》,让我们这一代人在电影院挤得大汗淋漓。《都江堰》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课文,至今我还能背诵其中的一部分。这“造谣”的力度如何?想必有主见的你,心理有了一个六七八九。</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桃花源造什么“谣”?</i></b></p><p class="ql-block"> “谣言”一:《桃花源记》,东方“乌托邦”。陶老先生给我们开了个头。因《桃花源记》都很熟悉,“谣言”内容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初建于晋、大兴于唐、鼎盛于宋,千年文脉传承,深厚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与精神“乌托邦”的东方名片,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绵延不绝。由唐至民国时期桃花山牌坊、渊明祠、方竹亭、桃花观、遇仙桥、集贤祠、佳致碑、问津亭、高举阁、水源亭、临仙馆、白云轩等十多个景点,保存完好。每一个景点,都是文化遗产,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桃花山”本就是一座宝山。</p> <p class="ql-block"> “谣言”二:“黄闻镇妖”的神话,一个英勇、悲壮的降妖故事。《高道轶事》载:“沅人洞底之先,有潭曰黄闻潭,潭岸之山名黄闻山,山巅立阁乃黄闻阁,皆祀高道黄仙师植柳降妖之事耳”。</p><p class="ql-block"> “谣言”梗概:</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年,洞庭西岸的武陵山中,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腹洞天,那里奇花异木,山禽走兽,万木苍翠,鸟语花香。吴氏修炼于此,食以山肴果核菌珍,悟得天地玄机。</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年,洞天之外大兴土木,仲夏之际,接连数日狂风暴雨,流砂浊浪,涌塞江湖。洞庭区域,泽国残荒,满目疮痍,房舍倾塌。世传鲶妖作孽。</p><p class="ql-block"> 渔人黄闻,年荒之际仍以捕鱼为业。一日,听得一声晴空霹雳,突然狂风陡雨。转眼间,大片林木拔地而起,黄土裸露。</p><p class="ql-block">吴氏飘忽而至,乘风撒播树种,顷刻生成林木,发芽抽青。待风停雨住,吴氏背负青山,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黄闻目睹此景,求见吴氏,报洞外妖风鲶水,灾地百万之众,已是生灵涂炭,露宿山野,摄草充饥。曰:“仙师如若不便屈驾,请收录晚生,弟子当竭忱受教。”话间,双膝跪地,腑听法旨。吴氏转身,曰:“老妪寄守洞天,早已尘情冰释。”说毕,已无身影。</p><p class="ql-block"> 黄闻跪拜多时,未闻吴氏声息,长跪不起。昼尽夜来,晚风刺骨,虽觉周身麻木,但为拯救灾地生灵,却坚如磐石。子夜,已是眩晕昏迷,朦胧中传来一个声音:我仍洞天地婆,道心报坚,虽躯体寒固,却心灵炽灼,因而神蜕躯壳。今奉祖师之旨,赐你“倒插杨柳、伐木出芽”之术,至于降妖之术,你就自我悟彻吧。</p><p class="ql-block"> 黄闻醒来,发现自己仰卧于沅江之畔的杨柳绿荫之中。此时白日中天,耳畔蛙鼓唱鸣。</p><p class="ql-block"> 黄闻睁开双眼,起身,再寻洞府,不复得路。但拾得一把砍樵之斧。</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后,沅江又遭水患。黄闻山下,沅江回旋,急骤上涨,波及两岸。一头孽鲶张开血口,扑向黄闻。黄闻手持櫵斧,与孽鲶大战几个回合。黄闻揪住鲶须,砍下鲶头。黄闻与鲶妖一同沉入江底。</p><p class="ql-block"> 不几日,沅江中央,凸现平原,酷似一条无头鲶鱼。沅江从此太平。</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年,皇上得此消息,将该地赐名“白鲶洲”,为表彰吴氏,赐“白鲶洲”为吴氏后人永久居住。</p><p class="ql-block"> 至今,“白鲶洲”仍居住着众多吴姓民众。</p> <p class="ql-block"> “谣言”三:“刘海砍樵”的传说,一个以“丝瓜井”和神奇的“金丝瓜”为线索的神话故事。一段“柳为媒,山为证”的人与神的美好爱情。</p><p class="ql-block"> 因刘海砍樵的传说大部分人熟悉,因此,“谣言”梗概不赘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桃花源怎么“造谣”?</i></b></p><p class="ql-block"> 怎么“造谣”?是个问题。我之见:</p><p class="ql-block"> 第一、 强调“谣言”与常德桃花源的联系。很多人读完《桃花源记》以后,不知道“桃花源”在哪里?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桃花源之争。酉阳、江西、安徽等等。反正取名“桃花源”的景区很多,但《桃花源记》里有“武陵人捕鱼为业”,有《辞源》的注解、有江泽民主席的御笔钦定,这就够了。陶老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常德桃源。</p><p class="ql-block"> “黄闻镇妖”的传说,人们对故事不熟悉,对故事发生的地点更是不知所踪迹。但传说发生在洞庭湖西岸的武陵山中,有“白鲶洲”以及白鲶洲众多吴姓为证。</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看完“刘海砍樵”,虽然知道故事大概,但脑瓜里根本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何处?没有建立“谣言”与桃花源之间联系。因此,“刘海砍樵”也就不能为桃花源“引流”。2006年,由常德市申报,“刘海砍樵传说”被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申报表明,“刘海砍樵”的传说专属常德,专属桃花源。此外还有上过春晚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刘海砍樵》,更重要的是故事是以“丝瓜井”(地名)为中心展开。别忘了,常德武陵区现在有一个地名叫“丝瓜井”哦!</p><p class="ql-block"> 第二,强调故事情节、人物与景点之间的联系。譬如:桃花源的“遇仙桥”是刘海与狐仙相遇的地方。“水源亭”是九尾狐(九只狐狸)洗澡的地方。“白鲶洲”是鲢妖被杀以后化成的一片土地。等等。</p><p class="ql-block"> 第三,利用现有资源,在加大“三个传说”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不可忽略“谣言”“要素”。</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的现有资源与宣传要素:“武陵人”、中学课文《桃花源记》、《辞源》对“桃花源”的解释,江泽民主席的题字,其他知名人士的题字(如:王光美等)。</p><p class="ql-block"> “黄闻镇妖”的现有资源与宣传要素:《高道轶事》、洞庭湖西岸的武陵山中、“鲶妖”、“白鲶洲”、吴姓人家。</p><p class="ql-block"> “刘海砍樵”的现有资源与宣传要素:“丝瓜井”、神奇的“金丝瓜”、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电视连续剧《刘海砍樵》、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桃花源怎么“造庙”?</i></b></p><p class="ql-block"> 三个“谣言”,当然就要造三个“庙”,即三个景区(桃花源景区、黄闻山景区、狐仙岭景区)。如果“造谣”成功,游客们为了看稀奇、探究竟,会跟着“谣言”故事而来,从而“引流”。如何“造庙”?造什么“庙”?这个逻辑不能乱。需要根据“谣言”的要求布局景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桃花山”景区更名为“桃花源”景区。桃花源里的“桃花”,只是一个引子,是“夹岸数百步”之后才有的,不是漫山桃花。不要把“桃花源”简单地理解为“桃花园”。挖掘“宝山”文化,定位为“东方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根据《高道轶事》所载,“桃源山”更名为“黄闻山”,“水府阁”更名为“黄闻阁”,将《高道轶事》刻于其中。现在的“白鲢洲”更名为“白鲶洲”。景区定位为“黄闻镇妖”,与“白鲶洲”为同一景区。吴氏人家可无条件迁回“白鲶洲”居住,修建“吴氏祠堂”。“白鲶洲”周围可种植杨柳,以满足人们对“倒茶杨柳”神话的追寻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桃仙岭”更名为“狐仙岭”,铲除现有桃树,景区环境适合神仙修炼。景区内必须有一口水井,名“丝瓜井”,根据季节,种植丝瓜,既能观赏,或者也能卖钱。景区内散养九只白色的狐狸,为“狐仙”安好一个家。</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i><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桃花源</i>总体规划的重大失误。</b></p><p class="ql-block"> 有没有发现:桃花源的总体规划逻辑混乱,本来几个独立的景区,强行打造成一个景区,试问:桃源山与《桃花源记》有什么联系?黄闻山庄与《桃花源记》有什么联系?桃川宫与《桃花源记》有什么联系?“桃仙岭”有什么说头?杜撰的吧!“刘海砍樵”里的“狐仙”在哪里修行?等等。</p><p class="ql-block"> 总体规划,不解桃花源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经过几轮改造,打造出来的桃花源,不伦不类,将历史、文化、故事全部淹没在几颗可有可无的桃树之中。将桃花源硬生生地打造成了一个公园。</p><p class="ql-block"> 有没有发现:原319国道在桃花源被拦腰截断,并出现了两个“断头路”,每到南面的水溪桥头和北面的景区北门前,都会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旅游讲究的是人气,人越多越好。本来很热闹人气很旺的桃花源,强行改道,劈开人流,变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p> <p class="ql-block"> 旅游,不仅要看,更要想。桃花源的树木花草,如果不与“想”挂钩,仅凭“看”,经过十多年的“绿水青山”与“美丽乡村建设”,哪里不是古木参天、“花海”遍地?桃花源的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花海、古镇等人造景区,犹如雨后竹笋,漫地遍野。因此,桃花源,仅有“设酒杀鸡作食”(开饭店)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写此文,不为别的,身为参与桃花源建设的桃花源人,一种关注,一种情怀,为游人们找到一个“停数日”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虽然“陶令不知何处去”?但“桃花源里可耕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神话传说借用他人作品。如有侵权,联系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