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8日,我有幸随北大毛泽东管理思想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参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沿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足迹,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对“隆平精神”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踏入杂交水稻展览馆,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视频,以及一件件承载着历史的实物,将杂交水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徐徐展现于眼前。</p> <p class="ql-block">首先,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科研一线。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凭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他们不畏艰难,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稻田里辛勤耕耘,仔细观察、记录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面对一次次失败,他们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研究方向,最终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这一世界性难题,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作物产量低下,几亿中国人民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难题。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国内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2月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1974年育成三系杂交水稻,随后又相继育成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至2023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90多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亿吨以上。目前,全国年种植杂交水稻2.5亿亩左右,年增产稻谷超过250万吨,增产的粮食可养活约8000万人口。这一成就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是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其发明与应用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中国一批专家为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和种植,国外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近8000万公顷,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座谈交流中,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为研修班学员讲述了袁隆平院士生活中的小故事,特别是“两碗饭”的故事和袁隆平院士对“成功”的认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袁隆平院士。他生活简朴,对物质享受毫无所求,却对水稻研究有着无比的热情和专注。他常常亲自下田劳作,与农民们打成一片,从他们那里汲取智慧和灵感。他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实,每一个结论都要经过多次验证。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奉献给了全人类。</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力量。杂交水稻的成功,是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在农业、工业还是其他领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隆平精神”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这种精神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更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袁隆平院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隆平精神”,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