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江雪的美篇

空灵江雪

<p class="ql-block"> 沉 醉</p><p class="ql-block"> 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姚开忠 </p><p class="ql-block"> .猛然心血来潮,想每天细读一首李清照的词,用50天品完她的词集,于是找出叶嘉萤主编李宏哲注《寸心如水月•李清照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李清照诗词鉴赏辞典》、卫淇《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白落梅《寻寻觅觅 却是旧时相识》的李清照传。这不说要研究什么,更不是要写什么文稿,而是要读懂字、词、句的意思,会意这位婉约师宗对我来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意象和美妙。</p><p class="ql-block"> 然而读到第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卡在这里了。而《李清照诗词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均采用魏同贤的解释:词作者饮宴后,己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卫淇也说:她在溪亭醉饮而还。更有甚者白落梅则说:李清照携酒出门,不邀同伴,独自去溪亭……趁着酒意……去往藕花深处……独留醉意蒙胧的少女。除了醉意蒙胧还独自去。而叶嘉莹和李宏哲(《宋词鉴赏辞典》撰稿人了之一)在题解赏析里只说:“不知归路”暗指词人沉醉之深……表现少女贪玩的心态和尽兴方肯罢休的情状。没点明“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是什么意思,在注释里也没解释。</p><p class="ql-block"> 而我以为“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是这首《如梦令》的词眼。如果词里没有了“沉醉”这首词的演进就无从谈起,没了不知归,晚回舟、误入藕花、争渡、惊起鸥鹭的层层递进,就没了清新淡雅的美好意象,就没有这首词。</p><p class="ql-block"> 《汉语大辞典》在其“沉醉”的条目下,它有两种解释:一是大醉;二是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在回到这首词的语境里“沉醉”该怎样解读。</p><p class="ql-block"> 先看大醉意义上的“沉醉”:当人大醉的时可能上船都难,当心会掉到水里,能否上船,能否操桨都成问题,醉眼模糊的人在荷叶如盖,叁差不齐,高的甚至淹没人顶。在看那,那都一样的藕花里,黄昏时分是否找到回家的路真不好说。李清照是大宋玩主饮酒、打牌、蹴鞠、骑射……都在行,否则卫淇就不会以《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来作书名。尽管李格非娇惯其女,在程颢、程颐“洛学”盛行的年代亦不敢让男仆陪李清照郊游,一定是女仆。如主人与仆都喝得“沉醉”,在藕花深处是很难找到归路;如主人“沉醉”仆人清醒是不会误入藕花深处。不防在作一种设想李清照“沉醉”了,但是乘有梢公操桨的大船而归,也不会误入藕花深处。</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自己的在另一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试问卷帘人”一句就明白的告诉她的仆人是可以进入闺房的,那一定是女仆;“浓睡不消残酒”则说明她是好酒,但这不能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的“沉醉”就是一定是饮酒大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沉醉”解读为大醉与这首词的语境和词义是不相符的。</p><p class="ql-block"> 再看“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的“沉醉”:李清照独自或与玩伴深深地迷恋和沉浸在溪亭青山绿水清幽雅静的境界当中,忘了即时归家,夕阳西下,在慌忙中,把扁舟划入藕花深处,虽然惊起了鸥鹭,头脑清醒的人,还是不难从没顶的藕花深处重新找到回家路。</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在这首词的语境里“沉醉”理解为:“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更为符合这首词的意象和境界。</p><p class="ql-block"> 既然诗无达估,作者本生没作解释,给千年后的读者理解“沉醉”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那我们就按各自的解读去理解 “沉醉”这个词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只要能体会、感受它的美好意境就不负李清照。 </p><p class="ql-block"> 2025.2.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