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游记(4.3) 度假胜地海口市海瑞墓园

不老松沉默是金

<b>海南游记(4.3) 度假胜地海口市海瑞墓园</b><br><br> <b>海瑞墓,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滨涯村的海瑞墓,为一长方形陵园。四周为石砌围墙,园内草木四季常青,环境整洁、宁静、肃穆。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丘海大道39号(近海瑞路) ,占地面积10000㎡。<br><font color="#39b54a">海瑞墓园位置</font></b><br> <b>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海瑞墓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br><br> <b><font color="#ed2308">2019年1月16日我游览了“海口市的海瑞墓园”</font>。当时并不开放。但我还是想方设法进去了。</b> <b>海瑞墓葬南北长115米,东西宽41米,花岗石砌成。墓前建三道石牌坊和石雕俑群。墓呈六角形,墓顶呈圆锥形。墓前立石碑一座,撰“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 30字。碑高4米,许子伟书。附近建有陈列馆。</b><br><b>陵园大门的青灰色石牌坊上横刻“粤东正气”4 个红色大字。一条宽阔的麻石大道从牌坊下直通基地。<br><br><font color="#39b54a">海瑞墓园 </font></b><br> <b>如今的海瑞墓只是一座空坟。在十年动乱中,海瑞的尸骨被挖出, 先是游街示众,墓里只有几绺头发、几颗牙齿、几根残骨和几枚铜钱。那几枚铜钱一碰就碎作了粉状。那些头发、牙齿、残骨被放到一个盒子里游街示众,最后被焚烧扬灰了。</b><br><br> <b>甬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石狮、石人,或站或坐或躺,栩栩如生。墓前一石龟占据道中。陵墓格局与杭州的岳坟相似,只是规模稍小。有石供桌、石平台、五栏杆、石砌圆形坟冢。坟墓直径1.6米、高2.6米。碑高4 米、宽 0.8米、厚10厘米,是400年前造墓时的原物。</b><br><font color="#39b54a"><b>石羊、石马、石狮、石人</b></font><br> <b><font color="#39b54a">海瑞墓园</font></b> <b>198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了海瑞墓园。每年阴历2 月20日海瑞祭日,当地百姓都要到墓前来 祭祀他。海瑞是个封建官吏,但他一生清正廉明,因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b> <b>明万历十五年 (1587),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下诏南京、北京二都举行公祭,丧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专门派行人司行人,海瑞的同乡、学生许子伟护送其灵柩回琼州安葬。万历十七年 (1589)二月廿二日,海瑞的灵柩终于运回海南,安葬在海口市滨涯村。<br> <br> 海瑞墓历代有重修。解放后,在1959年重修一次,1962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11月,“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海瑞墓遭到破坏。</b><br> <b> 历史是不容篡改的,1983年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筹集资金再次重修被毁的海瑞墓主墓,并增建了海瑞陈列室。1996年4月,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扩建了海瑞墓,增辟了海瑞纪念园。<br> 现海瑞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风格独特,是人们瞻仰古贤,欣赏文物的游览胜地。<br>在墓园左侧的小巷里,有海瑞当年取水用井!</b><br><br> <b>海瑞是海南岛琼山县人,生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他40岁中举,最初在福建做官,后升任浙江省淳安县知县、嘉州通判等职,1564年,海瑞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入朝为官,在任期间,<font color="#ed2308">大胆革除弊端, 惩办权奸,为民请命,平反冤狱,深得民心,但也得罪了不少权贵。</font>当时明世宗酒色朝政,只想寻找长生不老药,而朝廷上下无人敢谏。海瑞视死如归,自备棺木,上奏一本《治安疏》,结果锒铛入狱,世宗死后,海瑞获释,官复原职。 1569年出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他秉公执法,打击贪官污吏,使骄奢淫逸之风大为收敛。但不久受到奸佞排挤,被罢官还乡为民,在琼山老家闲居6年。 72岁时, 海瑞被明神宗起用,到南京为官。 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b><br><br> <b><font color="#ed2308">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同样也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font>。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font color="#ed2308">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font>。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b><br><br> <b>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是杰出的政治家、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死后财物只有俸银8 两、旧袍数件,但却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他的灵柩还乡启程那天,南京市民罢市数天来悼念他。<br>从被毁到修复一新海瑞墓容颜印证沧桑巨变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在世时经历了两个“16年”。第一个“16年”是出仕当官的“16年”,第二个“16年”是罢官闲居的“16年”。300多年后,这位在琼山滨涯村(现海口市龙华区滨涯村)入土为安的清官又经历了一个“16年”。这第三个“16年”是海瑞墓从被毁到修海瑞墓园复的“16年”。</b><br><br> <b>衷仁保<br>2025年3月19日于<br>南昌大学寒舍</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