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天的气息很柔和,也很活泼,每天都会发现新的生命,会有无端游走的思绪,世间悲喜像春茶沉浮,最后都化作唇齿间残留的淡淡香气。瞬间就变成永恒的记忆,很像是被定格在胶卷里的电影语言。其实,我看的电影不多,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更是第一次听到,他的集大成之作《小偷家族》听过却并未看过。从朋友的读书清单中看到《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一下子唤起了心中的感觉,在这本书里一定会有最美的光影永远存在于想象与现实的交界处,凝视着我,就如我投向生活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是枝裕和的文字平和安静,但,时不时会有干净利落、充满思辨、一针见血的观点。他对于一切都采取的那种充满敬畏、谦虚、开发、接纳而又有憧憬的情感,通过他的文字缓缓流淌在我的心里,和着他的节奏思绪一起步入寻常的生活,打开不一样的视觉。</p><p class="ql-block"> 《拍电影时我在想什么》是是枝裕和从《幻之光》到《比海更深》这段时间里的每一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包括自己的成长,电影想表达的思想,拍摄手法的变化及他永不停止的对于媒介,对于社会、个人,更多的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特别是有感于是枝裕和独特的解读视觉,在生活的细微处表达生活,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字里行间无不呈现出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我甚至在担心,也许我应该打消看他电影的念头。(我已经准备找来他的电影看看)</p><p class="ql-block"> 书中他对于电影、电视、记录片的观点,很让我这个外行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他说,电影是个人的创作,电视剧、纪录片要有“参与到公众中”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所谓参与公共事物,意味着创作者与赞助商不应以利害关系或利益追求为导向,要以形成成熟多样的公共空间为目标。这才是电视广播媒体最基本的哲学,也是它们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如何在现实面前始终保持“开放的自我”是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课题。拍摄记录片不是“再现”而是如何面对“生成”,如果事先没有这样的姿态,就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 “电视的特性,时间与想象力并存”。</p><p class="ql-block"> 特别让我注意的一句话:“选择某个方法论的背后,必须具有相应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枝裕和讲“从自身感受到愤怒、疑惑、喜悦、悲伤等情绪出发完成的作品,所谓的“工作”才得以成立。正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福利消减的时代》是枝裕和提出了个体死亡和公共性的死亡思考。是枝裕和提出了新闻报道是解读催生出这样的人的社会结构,从而展现出的宽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下一站,天国》中,其中一个主题:记忆对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没有想好最终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距离》中,是枝裕和探讨了犯罪并非只是关于犯罪者个人的问题。孕育这个加害者的是我们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花之武者》《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体现了“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的价值观。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无人知晓》中,是枝裕和表达了,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用灰色的视角记录世界,没有纯粹的英雄或坏人。只是如实地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由相对主义价值观构筑的世间,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代人日常生活去思考。</p><p class="ql-block"> 《空气人偶》中是枝裕和表达的主题是也是吉野弘《生命》这首诗的主题:“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作品绝不是产生于自我之中,而是产生于“我”与“世界”相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回我的家》主题是“我们回归的地方究竟是场所、还是人,抑或是记忆?”尝试“不呈现什么,不讲述什么”拍出一部不连续看就难以理解的电视剧。</p><p class="ql-block"> 《奇迹》电影的主题并非在开拍前就知晓,大多是累计细节的过程中自然浮现出来的。无法替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p><p class="ql-block"> 《海街日记》讲述如何享受日复一日琐碎的日常。纵然失去,也有传承下来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比海更深》中是枝裕和说:“我倾注了对“家庭剧”所有的思考,倾注了当下我全部的爱。</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的作品中进行不同的尝试,表达不同的感受。他写到“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去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这二十多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当然,这二十年来,我作为个体也发生着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凝视着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发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有很多细节是很感人的,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有很多次鼻子发酸,眼里隐隐的泪珠总在将落未落间滚动。是枝裕和在《死者代替神明的说法》这一章节里写到,“我的电影往往被认为在“描写失去”,但是我更倾向于描写“被留下来的人”的说法。生活总是在留下来的人中继续下去,但死去的人却会一直影响注视着我们,在我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是枝裕和说谷川俊太郎的诗歌并不是要表现自我而是要记录丰富的世界。他自己也是这样去完成他的作品的。与物与人展开充分的对话,在相互的碰撞磨合中一点一点的成就作品,很像是文火煲汤,也似冒着热气的茶韵,烙上时间的印记,在述说着他的电影哲学吉野弘的诗歌“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p><p class="ql-block"> 要写下去好像还可以继续,但我却想要结束了。带着许多未尽的感觉,生活本就是充满遗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是枝裕和说“摄影作品中,重要的不是摄影师的想象,而是投射在拍摄对象上的爱。”说的多好啊!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有一个设定以轻声说出的“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这句话来结束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是啊!“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这里有多少的余韵,</span>一笔淡墨扫过,留白处尽是未说尽的家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