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随笔四十一——内修笔记(四)

石平萍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9日石平萍晨间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孔子之圣,犹兢兢焉于闻道,况凡夫乎?人而不能闻道,其生其死,直与禽兽等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直在琢磨“闻”这个字。“闻”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支起耳朵,在仔细地听着什么。《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不往心里去,就是不闻。所以“闻”有心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金文,演变成了带门字框的“闻”,表示只要用心听,才能听到门外边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闻”延伸出了鼻子嗅的意思,比如“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里就用了中国文字里的通感修辞手法,无论是耳朵听(听闻)、鼻子嗅、眼睛看(见闻),只要有心,万物皆可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的“闻”道,不仅仅是听到、看到,更重要的是记住、悟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闻”是随便即可得吗?我想一定不是的。还要看有无“闻”的机缘,有时候机缘未到,“道”在身旁也不闻;而更多时,是我们迫切需要闻道时,就一定能遇到“闻”的机会吗?也未必,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孔子闻道,还要专程几次去拜访老子,每次自周返鲁,道弥尊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到“闻”道,田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春暖花开时,为了欣赏窗外的百花,专门请了一个家政来把阳台的玻璃擦干净。家政阿姨在干活时,田老师就继续给健萧讲琴课,没想到家政阿姨是个有心人,听到了大学问,在临走时犹豫再三,提出想让自己的女儿来跟田老师学琴,如果不说,怕以后再无机会见面,听到这么好的老师讲学。田老师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衡量再三,答应了她的请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阿姨本是护理专业,实习时遇人不淑,怀孕后被抛弃,自己失了工作,独自抚养女儿长大,苦活累活全干过,孩子已上小学,与人干了家政服务。遇到好老师,就想给她一次更好的成长机会。田老师答应后,随即退掉了其他课外班,带孩子来学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给孩子琴学和思想上的开示,给母亲也带来了内心的光明。这就是“闻”的机缘,是否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老师讲的这对母女,在去年学琴时遇到一两次,我们放学离开时,她们进来上课,老实又淳朴。如今听到其中的缘由,不由得暗自赞叹。在那个瞬间,眼中一热,为这个母亲的不易和智慧,为田大人的慈悲,也为自己能有机会坐在这八仙桌前听闻学习而庆幸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道,一定能得道吗?也未必。学道之前,首先是相信,信是功德母。信道而后参道,参道而后悟道,悟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闻”道后还有漫长的修炼过程,还需要具备大信心、大诚心、大勇猛心、大精进心、大恒久心,只有五心俱发,生死以之,方能有成。否则就会遇难而退,半途而废,最后“闻”而不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学什么,具备此五心,哪里会学不成呢?人生最怕“坚持”二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闻”道学道呢?也不是。除了机缘巧合、坚定信念之外,还和一个人的心性有很大关系。有几类人是不太适合的,即便学了,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意义的得。比如:自是自见者、自高自傲者、自信自恃者、自大自足者、畏渐喜顿者、有始无终者、一曝十寒者等等。《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对自己修行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杜绝了意、必、固、我这四种可以扰乱其追求“先王之道”的不良行为,但太多人却是背向而行,很难放下那个“我”,一切以“我”为先,听闻妙言,也会心有质疑,以“我”解为上。如此,岂能得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同的人,听到同样的道,结果也会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一切学习,皆在一个“闻”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