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句读: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原文: 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译文:子张请教如何增进德行与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得更久一点;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解读:</p><p class="ql-block">“忠”,在国学的语境里,是为人的根本,是内心毫无保留的真诚付出,是尽心尽力而毫无虚伪的纯粹。《论语》有云:“为人谋而不忠乎?”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着 “忠” 的内涵。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帝托孤后,他独撑蜀汉危局,南征北战,为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殚精竭虑,这份对主公与理想的忠诚,感天动地。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能看到 “忠” 的身影。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和家人反对,坚守抗疫一线,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对守护生命使命的忠诚,为社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义”,则是行为的尺度,是做事适宜、恰到好处的准则。它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石。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为了正义不惜舍弃生命的精神,令人动容。回看历史,文天祥在面对元军的各种威逼利诱时,宁死不屈,以死明志,坚守着内心的民族大义。在现代,当我们看到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是企业家秉持良心经营,不做危害社会之事,都是 “义” 的体现。然而,反观人性,却常常陷入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的荒诞迷惘。这种极端的爱恨情仇,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频频登上热搜。曾经轰动一时的某明星情感纠纷事件,两人热恋时,粉丝们高呼 “真爱无敌”,各种甜蜜互动被大肆宣扬,仿佛对方就是世间最完美的存在,这便是 “爱之欲其生” 的鲜活写照。可当感情破裂,双方互相指责、爆料,甚至不惜动用法律手段,恨不得将对方彻底抹黑,“恶之欲其死” 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这哪里是理性的行为,分明是被情绪左右的一场闹剧。《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起初炽热深沉,“爱之欲其生”,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但当凯瑟琳嫁给他人后,这份爱瞬间转化为强烈的恨,“恶之欲其死”,他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让身边的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种极端的爱恨转换,令人唏嘘,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这种盲目与冲动的可怕。国学大师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忠信、义理等概念有着深入的阐述,他强调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秉持忠信,行事合乎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正直。伴随着进入5G时代,网络似乎无处不在,而在这充满诱惑与变数的时代,我们切不可被网络上的情绪所左右,陷入爱恨的极端。要以忠为基,以义为则,理性地看待网络上的人和事。莫要让一时的冲动与盲目,毁掉自己与他人的生活。让我们、以忠信为笔,以正义为墨,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篇章。莫等回首往事时,才惊觉自己曾在爱恨的糊涂账中迷失,徒留悔恨。从每一个当下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守正道、心怀大爱的人,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与光明 。与君共勉。愿以此功德,普及一切众生,我与众生,共同修正道。原创 慎语藏锋 慎语藏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