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里与衡阳铁路

清清白水

保卫里是一条以铁路文化为核心的老街巷,其历史与衡阳的铁路发展及城市记忆紧密相连。“里”是北方常见的居民组织单位(如北京、天津的胡同命名),"保卫里"之名源于抗战烽火。1938年,国民政府将粤汉铁路局从武昌迁至衡阳珠晖区苗圃街道,数千北方铁路职工随迁至此,既承担铁路建设重任,又参与抗战物资运输。为铭记这段"保家卫国"的历史,这片铁路家属区被赋予了饱含家国情怀的"保卫里"之名。 社区始建于20世纪中期,原为广铁集团(原衡阳铁路管理局)家属区,依山而建的平房与低层楼房错落有致,部分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冬暖夏凉的红砖房、木质窗棂与青瓦屋檐,定格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建筑美学。 2019年以来,珠晖区通过改造对保卫里进行多次提质升级,打造出全国首个铁路文化特色街区,2022年“五一”期间已经红火起来,到2024年成为重点项目,入选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清单,成为融合“旧时光”与“新潮流”的文旅地标。 与保卫里仅一街之隔的衡阳铁路博物馆,由原衡阳铁路分局办公楼改建而成,馆内陈列粤汉铁路摇铃、金箔火车票等1600余件文物,配合多媒体技术重现"一城两局"(粤汉、湘桂铁路局)的辉煌。 斑驳的晾衣绳、墙头攀爬的凌霄花与悠闲散步的老居民,让这条改造后的街区依然跳动着真实的生活脉搏。 1905年粤汉铁路启动商办建设,1936年全线贯通。衡阳因扼守粤汉、湘桂铁路交汇点,1933年迎来株韶段工程局入驻,从湘江边的小城蜕变为中南铁路心脏。<br> 1938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粤汉铁路局迁至衡阳,湘桂铁路管理局亦设于此,形成“一城两局”的独特格局,奠定其中南铁路中心的地位。<br> 抗战期间,湘桂铁路以"一天一公里"的速度抢建通车,累计运输246万军队和72.9万吨军需,铁路工人更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炸毁湘江公铁大桥阻敌,疏散50万市民,用铁轨构筑起"钢铁防线",成为战役的重要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衡阳因铁路优势被定位为湖南重工业中心,1950年代,衡阳钢管厂、衡阳冶金机械厂等企业依托铁路运输崛起,衡阳钢管厂通过铁路将产品输往全国,衡阳冶金机械厂为武钢提供设备。衡阳工业产值最高时占全省28%,形成冶金、机械、化工等36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况背后,是每天百余趟货运列车穿梭的铁路支撑。 抗美援朝期间,衡阳铁路局派出5264名职工赴朝参战,全局捐款购买战斗机,涌现出172名立功个人和634名集体立功者。在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郭维城(原衡阳铁路局局长)指挥下,创造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支撑。<br> 1958年铁道部"一省一局"改革,曾管辖湘鄂粤桂黔赣闽七省铁路的衡阳铁路局被肢解为广州、武汉、柳州局,衡阳降为分局。<div> 1986年分局北迁长沙,2005年彻底撤销。随着铁路管理机构撤离,衡阳大部分的国企在世纪之交倒闭破产,衡阳火车站商圈沦为治安黑点,"火车好坐,衡阳难过"成为一代人的心中之痛。</div>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衡阳东站成为湘南高铁核心节点,与珠三角形成“2小时经济圈”,催生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后续怀衡、吉衡铁路的建成,进一步巩固其“五向交汇”的枢纽格局。 衡阳铁路给衡阳人民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例如建于1935年衡阳(老)站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衡阳西站规划为铁路公园,保留抗战与工业记忆。衡阳铁路在抗战、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塑造了衡阳的“抗战纪念城”精神,保卫里与铁路博物馆形成"可触摸的历史教室"。 这条不足千米的老街,浓缩着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衡阳铁路史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缩影,也是城市转型的镜鉴。铁路管理权的拆分直接导致城市地位断崖式下跌,凸显顶层设计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印证了"交通权即发展权"的硬道理。 保卫里的故事,既是衡阳工业与铁路历史的缩影,也是旧城焕新的生动实践。保卫里证明工业遗产可通过"记忆修复+场景再造"重获新生。 如今,漫步保卫里,老人在百年樟树下讲述"三趟快车"往事,年轻人在火车咖啡馆打卡自拍,蒸汽机车汽笛声与高铁呼啸声在时空交错中共鸣——这里不仅是衡阳"工业+历史+潮流"的立体展馆,更是中国城市转型的生动注脚。 <div><br></div><div><br></div><div><br><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