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珀皇宫坐落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与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相隔很近,是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 公元1460~1478年之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始建这座宫殿。自1465年至1853年400多年间,托普卡珀皇宫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直至1856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建立了新皇宫(多尔玛巴切宫),它才失去了皇宫的地位,故习惯称托普卡珀为老皇宫。土耳其国家现在已把老皇宫开辟成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游览。 托普卡帕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综合体,占地 70 万平方米,四周有 5 公里长的宫墙环绕。各式低矮的建筑环绕庭院,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结。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及后宫。皇宫里有大量的殿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而且很多展馆内是不准拍照的。 在(前一篇美文提到的)穆罕默德二世的饮水亭不远处就是进入这座宫殿的第一道门—帝王之门。 <b><font color="#ed2308">帝王之门</font></b>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这巨大的石门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中央拱门上方有镀金奥斯曼书法,除了经文外,还刻有征服者穆罕默德(1444-46,1451-81年在位)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1861-76年在位)两位曾翻修帝王之门的苏丹花押。拱门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大门每天会在晨礼时开启,宵礼后关闭。 穿过帝王之门后就进入了<b><font color="#ed2308">第一庭院</font></b>,也叫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会盛装位列道路两侧迎接贵宾。<br>第一庭院是众多庭院当中最大的一个,树木参天,绿草如茵。并且还有遍地盛开的鲜花,景色非常优美。 在第一庭院的道路西侧可以看到始建于拜占庭时期的<b><font color="#ed2308">圣艾琳娜教堂</font></b>,皇宫建成后教堂改成了军械库,现在则作为音乐厅使用。 宾客须沿路前往<b><font color="#ed2308">中门</font></b>。中门,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此门入内。而且,宾客、使节都须在此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表示对苏丹的尊敬,故此门亦称崇敬之门或致敬之门。 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造时期不详)。 城门上黑底金字是古兰经最重要的教义,写着“阿拉是惟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门两旁图像文字则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印玺。 门洞拱顶精美图案。 走过致敬之门,就进入托普卡帕宫的<b><font color="#ed2308">第二庭院</font></b>。这里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园,是聚集群臣的地方。第二庭院大约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才具有现在的样貌。第二庭院虽然没有第一庭院大,但仍然是树木葱茏,草坪翠绿,鲜花盛放,优美的景色一点不亚于第一庭院。 第二庭院东部是<b><font color="#ed2308">御膳房</font></b>,15世纪仿照埃迪尔内宫殿的御膳房而建,苏莱曼大帝时期进行了扩建。1574年一场大火将御膳房烧毁后,奥斯曼帝国首席建筑师米玛·希南主持对御膳房进行了改建,添加了现在看到的两排20个烟囱。御膳房由10座圆顶建筑连接而成,包括内宫厨房、外廷厨房、饮料厨房、糖果厨房、乳品厨房、储藏室和厨师室等。大约有800名御膳房工作人员要为4000人准备食物。 与御膳房相对的、第二庭院的西面矗立着一座灰白色尖塔,被称为“<b><font color="#ed2308">正义之塔</font></b>”,是托普卡珀皇宫中最高的建筑,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正义之塔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让远处每一个看到正义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苏丹的存在。正义之塔最早由征服者穆罕默德建造,1527年至1529年间由苏莱曼大帝扩建,1825年重建了塔顶,使其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 第二庭院是苏丹进行议政的地方,<b><font color="#ed2308">帝国议会大厅</font></b>就在正义之塔下面,也称为帝国议事厅。这是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齐尔(相当于首相地位)、维齐尔及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帝国议会会讨论政治、行政、宗教及国民事务,每个星期一般会举行四次会议(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一及星期二)。议会成员包括大维奇尔、维奇尔、鲁梅利亚(鲁米利亚)及安那托利亚的军事领袖、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大穆夫提。其他的议会参与者有帝国议会的秘书、字押的管理员、文职官员及负责纪录会议的职员。 <b><font color="#ed2308">吉兆之门</font></b>是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外宫的界限。任何人在没有苏丹的准许下不得擅进,吉兆之门可能是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b><font color="#ed2308">第三庭院</font></b>,又称为内宫,是托普卡帕宫的心脏地带。这里是一个翠绿的庭园,散布著私人宫殿、宝库(收藏着奥斯曼时代的贵重物品,包括宗教遗产)、亭楼等建筑物,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则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第三庭院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外人擅进。第三庭院由穆罕默德二世设计,其面积与第二庭院相当。 <b><font color="#ed2308"> 觐见大厅</font></b>,又称为觐见大殿或请愿大殿,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谨见大殿则称为“内议事厅”。<br>觐见大殿历史悠久,建于十五世纪,在苏莱曼统治时加以装潢。苏丹会在这里坐上有篷的王位上接见维奇尔、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 <b><font color="#ed2308">征服者宫</font></b>,因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而得名,是皇宫内最早的建筑。里面现在是奥斯曼苏丹的宝藏阵列展室。(正在维修。) <b><font color="#ed2308">内廷图书馆</font></b>又叫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图书馆,1719年由苏丹艾哈迈德三世(1703-1730年在位)下令修建,被誉为18世纪奥斯曼建筑的典范。图书馆内有3500余份珍贵的手稿,目前被保存在仆人清真寺中。 <b><font color="#ed2308"> 阿加斯清真寺</font></b>是宫内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 <b><font color="#ed2308">仆人清真寺</font></b>是皇宫中主要的清真寺,可以追溯到15世纪征服者穆罕默德统治时期。奥斯曼苏丹、仆人和侍卫都来这里做乃麻子。1928年后这里成为了皇宫图书馆,收藏了上万份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希腊语书籍、手稿。 <b><font color="#ed2308"> 枢密室</font></b>由奥斯曼建筑师米玛·希南建于16世纪,是苏丹办公的地方。室内收藏有珍贵的圣物,包括穆圣的斗篷、剑、弓、牙齿、胡须、战刀和亲笔信等,另外也有先知易布拉欣、穆萨、优素福和四大哈里发的遗物,按照规定室内不允许拍照。 <b><font color="#ed2308">第四庭院</font></b>原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的学者将它分离出来。第四庭院虽然有一些亭楼、宫殿,但是与前三个庭院相比,它是最为宁静的部分。常常是苏丹和亲近的家人以及高阶官员的休闲之地,设有园艺精美的花园和池塘,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b><font color="#ed2308"> 埃里温亭</font></b>被誉为奥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墙上装饰有彩色大理石和伊兹尼克瓷砖。这座建筑由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1623-40年在位)建于1635-36年,以纪念奥斯曼帝国击败波斯萨法维王朝占领埃里温(现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亭叫头巾屋,因为这里曾经是存放苏丹头巾的地方。1733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1730-54年在位)将埃里温亭改建为苏丹的私人图书馆。 <b><font color="#ed2308">巴格达亭</font></b>同样被誉为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由苏丹穆拉德四世建于1638年,以纪念奥斯曼帝国击败波斯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格达。巴格达亭与埃里温亭造型相似,是奥斯曼厅堂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建筑工艺。门廊的大理石镶板具有开罗马穆鲁克风格,窗格用珍珠母和龟壳装饰,中间房屋的炭炉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 )赠送的礼物。从18世纪中期开始,这里同样被用作苏丹的私人图书馆。 <b><font color="#ed2308">割礼亭</font></b>由奥斯曼苏丹易卜拉欣(1640-1648年在位)建于1640年,是专门为奥斯曼王子举行割礼的地方。割礼亭内外装饰有从各地收集来的稀有瓷砖。其中最珍贵的是制作于1529年的蓝白瓷砖,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时期曾经用于装饰皇宫。 第四庭院是皇宫的最后面,这里面临马尔马拉海,可以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及金角湾,是绝佳的观景地。靠海边的城墙建于拜占庭时代,内陆一侧建于奥斯曼时期。 在第二、三庭院西侧的后宫区域,是太后及嫔妃们生活、活动场所。 托普卡帕宫范围宏大,建筑外观庄重肃穆。但是在其内部参观浏览时,便如置身一片艺术与工艺的璀璨海洋,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强烈的对比,源自于精美的伊兹尼克瓷砖,以及绝美的装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