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魏国锋</span></p><p class="ql-block"><b>——论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渊源、地位与文化共生 </b></p><p class="ql-block"><b>一、书法之脉: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笔墨渊薮</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其笔画叠曲如云,方正浑厚,既承秦汉篆法之古意,又开后世印学之新章。西泠印社自1904年创社以来,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其书法实践与九叠篆的技法、气韵不谋而合。吴昌硕曾言:“印学之道,贵在守古而开今。”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书法,以金石气入笔,线条苍劲如刀刻,其篆书作品中虽未直接采用九叠篆形制,但笔画间的盘曲与节奏,恰与九叠篆“叠而不乱、满而不塞”的章法暗合。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社员中,如沙孟海、启功等大家,亦在书法创作中汲取九叠篆的装饰性与秩序感。沙孟海曾评:“九叠篆虽繁复,然其叠笔之法,可悟虚实相生之理。” 这种对传统篆法的辩证吸收,正体现了西泠印社“以古为镜、以新为向”的书法精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魏国锋篆刻作品 </span> </p><p class="ql-block"><b>二、篆刻之魂:九叠篆在西泠印社的刀锋传承</b></p><p class="ql-block"> 篆刻乃西泠印社立社之基,而九叠篆作为篆刻史上独特的艺术语言,虽非主流,却为西泠印人提供了“技近乎道”的探索空间。宋代以降,九叠篆因官印需求而兴盛,其工艺化的叠曲虽被部分印家诟病为“匠气”,但西泠印社却以学术眼光重新审视其价值。丁敬曾刻“丁敬身印”,取法九叠篆之叠笔,化繁为简,开创浙派篆刻新风,其印风“朴拙中见灵动”,恰如吴昌硕所言:“印外求印,方得真谛”。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社员来楚生,更以九叠篆为灵感,创作出《然犀室印迹》,其作品“刀法如笔法,叠曲如云卷”,既保留了九叠篆的装饰性,又赋予其文人意趣。童衍方评其“以古为新,化俗为雅,乃九叠篆复兴之先声”。这种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彰显了西泠印社“金石为骨,人文为魂”的篆刻理念。 </p><p class="ql-block"><b>三、社会之用: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文化担当 </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权力象征与社会信用功能。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亦以金石篆刻为纽带,构建起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桥梁。1921年,吴昌硕与社员募资赎回“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此举不仅护佑国宝,更以金石之力唤醒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九叠篆所强调的“信”字精神——印章作为信物之重、承诺之坚——与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的使命不谋而合。 </p><p class="ql-block"> 当代西泠印社更通过展览、出版与教育,将九叠篆纳入公共文化视野。如《宝甓斋藏·然犀室印迹》的发布,不仅梳理了九叠篆的艺术脉络,更通过学术研究赋予其当代意义。正如许继锋导演所言:“印学精神的核心是‘信’,是身份尊严与文化承诺。” 西泠印社以九叠篆为媒介,将传统文化的“信义”价值观注入现代社会,实现了从“金石小技”到“文化大义”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叠篆字集》</span> </p><p class="ql-block"><b>四、文学之境:九叠篆与西泠文脉的诗意交融 </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的叠笔如诗行曲折,其形制暗合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素有“湖山最胜”之誉,历代文人雅集于此,吟咏题刻,将金石篆刻与诗文创作熔于一炉。吴昌硕曾以梅喻志,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其印章“一月安东令”以九叠篆式的自嘲笔法,将仕途浮沉化为刀下金石,既是文学化的生命抒写,亦是篆刻艺术的诗意表达。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题襟馆、仰贤亭等建筑,楹联匾额多取篆书,其中“梅鹤为邻小坐依然图画,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一联,以篆字入景,以景寓情,九叠篆的方正与西湖的婉约相映成趣,构成“诗书画印”一体的文学意境。 </p><p class="ql-block"><b>五、历史之鉴: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时空对话 </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兴于隋唐,衰微于明清,其命运与中国古代官制、文化变迁紧密相连。西泠印社的百年历程,亦是一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微观史。1963年,印社恢复活动后,面临“官民之争”的困局,社员郭仲选疾呼:“西泠印社乃布衣之社,不可沦为官僚附庸!” 这种对独立精神的坚守,恰如九叠篆在元代八思巴文印中的顽强存续——虽历异族统治,仍以汉字叠篆维系文化正统。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文物收藏,更是一部九叠篆的实物史。社内藏有明清流派印1220方,其中不乏九叠篆变体之作。张鲁庵捐赠的433部历代印谱,为九叠篆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印证了西泠印社“以史为鉴、以艺传世”的学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魏国锋书法作品.福</span></p><p class="ql-block"><b>六、人文之光:九叠篆与西泠风骨的精神共鸣 </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的叠笔,是工匠对完美的执着;西泠印社的风骨,是文人对文化的守望。吴昌硕“酸寒尉印”自嘲仕途,却以金石艺术立身;社员葛昌楹捐赠43枚国宝级印章,以私藏滋养公器。这种“金玉其人”的品格,与九叠篆“信”字精神一脉相承。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人文精神,更体现在对“匠”与“士”的融合。九叠篆虽被视作工艺,但其“叠曲求满”的技法,恰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社员陈巨来刻“乌衣”,化九叠篆之繁为简,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匠技升华为士心,印证了西泠印社“技道双修”的人文理想。 </p><p class="ql-block"><b>七、金石之盟: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学术构建 </b></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自创立之初,即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学术根基,而九叠篆作为篆刻史上独特的艺术语言,虽长期被视为“官印程式”,却在西泠印社的学术视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吴昌硕曾言:“金石之学,非独技也,乃道也。” 西泠印社通过系统化的金石研究,将九叠篆从实用性的桎梏中解放,赋予其学术深度与艺术价值。例如,社员张鲁庵捐赠的433部历代印谱和1220方明清流派印,为九叠篆的技法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佐证。童衍方在《然犀室印迹》中精选来楚生80方篆刻作品,不仅梳理了九叠篆的装饰性特征,更揭示了其“以古为新”的学术路径。 </p><p class="ql-block"> 这种学术构建的严谨性,使得西泠印社成为全球印学研究的中心。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其学术体系获得国际认可。九叠篆作为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既见证了传统印学的传承,也推动了现代篆刻的国际化对话。正如许继锋所言:“印学之魂在于‘信’,而学术之根在于‘真’。” 西泠印社以金石为媒,将九叠篆的工艺性转化为学术性,实现了从“匠技”到“学问”的升华。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魏国锋书法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八、国际之维: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文化辐射</b></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部中国印学史,更是一部跨文化传播的史诗。自创社以来,日本篆刻家小林斗庵、韩国金石学者金膺显等国际社员的加入,使九叠篆的叠曲之美跨越国界,成为东方艺术的共同语言。吴昌硕曾刻“西泠印社中人”一印,其方正叠笔的章法被日本篆刻界奉为圭臬,甚至影响了近代日本“篆刻维新”运动。 </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的国际传播,亦得益于西泠印社的开放性。1922年,丁仁与夏超共同开凿的小龙泓洞,不仅是一处园林景观,更象征着印社“以刀为舟,渡艺海无涯”的文化胸襟。2014年,西泠印社举办“社员作品网展”,256件篆刻作品中不乏九叠篆变体之作,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全球展示其艺术魅力。这种“以艺会友”的传统,印证了沙孟海所言:“金石无国界,刀下有乾坤。” 九叠篆的叠曲线条,在此成为连接东西方艺术审美的无形纽带。 </p><p class="ql-block"><b>九、匠魂士心:九叠篆与西泠精神的当代诠释 </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的“叠曲求满”,本质上是工匠对极致的追求;而西泠印社的“布衣风骨”,则是文人对独立精神的坚守。吴昌硕辞官刻印、葛昌楹捐赠国宝、社员抵制“西泠门”官僚化风波,这些历史片段无不彰显着“金玉其人”的品格。例如,1921年吴昌硕与同人募资赎回“汉三老碑”,不仅守护了浙江最早的汉碑,更以行动诠释了九叠篆“信”字精神的真谛——文化承诺重于生命。 </p><p class="ql-block"> 当代西泠印社,更将这种精神注入艺术创新。社员韩天衡的《鹤寿》以九叠篆的叠笔技法重构鹤形,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视觉符号;孙慰祖的《既寿永昌》则通过简化叠曲,赋予九叠篆以当代哲学意蕴。这种“匠魂”与“士心”的融合,恰如陈巨来刻“乌衣”一印,化繁为简,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凝练出“技道双修”的人文理想。</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5px;">魏国锋篆刻作品</b></p><p class="ql-block"><b>十、未来之思: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文化使命 </b></p><p class="ql-block"> 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冲击,西泠印社的使命已从“保存金石”扩展至“激活传统”。九叠篆作为历史遗产,正通过跨界融合焕发新生。例如,社员以九叠篆为灵感设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印章,将国家价值观融入篆刻,实现了艺术与时代的共振;《大匠之门》系列作品则通过解构叠笔,探讨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学术出版亦为九叠篆的未来指明方向。《江苏篆刻史》的编撰不仅梳理地域印风,更将九叠篆置于长江文化带的大视野中,揭示其“南北交融”的文化基因。而《宝甓斋藏·然犀室印迹》的发布,则通过数字化拓印技术,让九叠篆的刀痕墨韵得以永久留存,为后世研究提供“活态档案”。正如饶宗颐所言:“传统非化石,乃活水也。” 西泠印社以九叠篆为舟,正驶向传统文化复兴的浩瀚蓝海。 </p><p class="ql-block"><b>结语:金石不朽,风骨长存 </b></p><p class="ql-block">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九叠篆与西泠印社,一为千年篆法的余韵,一为百年名社的丰碑。二者共同书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壮丽史诗。西泠印社以金石为舟,载九叠篆穿越时空长河,以孤山为砚、西湖为墨,将九叠篆的叠曲化为文脉的绵长。九叠篆以叠笔为桥,连西泠精神贯通古今文脉,以金石为骨、刀笔为魂,为西泠精神镌刻下不朽的注脚。正如孤山摩崖所刻:“湖山最胜处,留得西泠干净土。”在这片“干净土”上,九叠篆与西泠印社的对话,终将汇成中华文明的金石长歌演绎千年不朽的回响。 </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742339173&ver=5877&signature=GC9fa048dDgjQ592*53B-hdhtgRkBoHqVzC90qHWanxH2CPBhHnl*qMi7UT08kroAd9aWYwqmVX4dW*RDD88vwgGS2twwFsXRBVTcJ-4eckQlqIFHrHMWgEcXRdr0I3K&new=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