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碧海琴声

<p class="ql-block">原创/碧海琴声</p> <p class="ql-block">  昨夜的一场雨,洗净了城市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走在大街上,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清新,久违的阳光洒在肩头,暖意融融。我拖着买菜的小车,走向离家不远的菜市场。在市场外的一处农家地摊前,几把翠绿翠绿的地菜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那新鲜的绿意仿佛还带着泥土的芬芳,显然是农妇一早采摘的。摊前有人正与农妇讨价还价,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把,心里盘算着回家煮一锅地菜鸡蛋,迎接这春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地菜又称荠菜,是最早的报春菜。但在不同的方言中却有着不同的称谓。浙东人管它叫“荠菜”,福建、广东人叫它为“清明菜”,而在长沙,它被亲切地叫作“地菜子”。在我的记忆里,地菜的香气就是春天的气息。它看似平凡如野草,却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据悉,地菜不仅能够和脾、利水、止血、明目,还能驱寒、缓解头痛,甚至用于治疗痢疾、水肿和胃溃疡。因此,地菜也被誉为“护生草”,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健康宝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长沙的家家户户都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对于热爱美食的长沙人来说,这道春菜不仅满足了味蕾的期待,更承载着对春天的期盼与喜悦。菜市场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欢乐颂”,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我一向对菜市场充满感情,每隔几天,总喜欢在清晨去逛逛菜市场,那时的蔬菜最新鲜,水灵灵的带着露珠。年轻时爱逛商店,如今却更爱逛菜市场,或许这就是岁月带给我的改变吧。</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兴致勃勃地将地菜洗净,整齐地码在砂锅里,接着依次放入洗净的鸡蛋、鸭蛋、红枣和拍散的老姜。红绿相间的食材在锅中交织,宛如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不一会儿,香气弥漫整个房间,那是一种慢时光的味道,是最撩人的春色,是冬天跨越到春天的记忆,温暖而治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长沙人对时令饮食有着独特的讲究。比如,夏季的三伏天,每进入一伏,我们都会吃一道用公鸡、老姜和路边筋水(一种草药)焖煮的药膳。老人们常说:“三伏天吃三只鸡,强筋壮骨,百病不侵。”虽然我对药学知之甚少,但这些传统习俗我从不缺席。它们不仅是饮食的智慧,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p> <p class="ql-block">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像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捧着季节的请柬,邀我们走进春天。每年的这一天,总让我想起童年的快乐时光,那些与家人围坐一桌、分享美食的温馨场景,至今仍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愿我们都能葆有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让这些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习俗,代代相传,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