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第二故乡

金牛张德

<p class="ql-block">作者/金牛張德</p><p class="ql-block">图片/金牛張德</p><p class="ql-block">配音/《老知青你在哪》</p> <p class="ql-block">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特别是付出青春和汗水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56年前我上山下乡的地方是川南山区,插队在一小村庄战天斗地,艰苦磨练了7年多,是我们在这里的知青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与我们同甘共苦的村民朋友,有永远值得留恋的青山绿水,虽然时光流逝然而乡情难忘。</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小区上空雾霾较重,老天爷总是阴着脸,心情郁闷想走出城市到乡下踏青散心,于是和老伴商量趁现在还能走动,回下乡地春游拜访好友。</p> <p class="ql-block">说走就走。2025年3月4日我和老伴买好高铁票,从成都出发前往富顺县兜山公社。当天中午到达县城后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在即,我和老伴简单吃了点豆花饭,赶紧打了辆车前往目的地。说来也巧这位出租车司机年龄比较大,是当地老知青当兵退伍的,退休了没事闲时用私家车拉客补贴点家用,听说我们从成都回来到下乡地去,便爽快答应只给80元送我俩去40公里处的乡村。真应了“天下知青是一家”那句话。路上我俩聊起上山下乡,大家有共同语言,互相摆谈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经历往事,这位知友讲:他是70级的,在农村呆了3年,后来参军在西藏当了4年运输兵。车开出县城不一会天上就下起大雨,这位知友司机驾驶技术很好,小车在雨中平稳急驶个多小时到达了下乡所地兜山镇。</p> <p class="ql-block">1969年我下乡在这里时叫兜山公社,当年公社革委会机关在川云路旁,那时只有几家破旧商铺在公路边。记得56年前我们38个同学也是在雨中,乘一辆解放牌货车上山下乡在这里下的车,(348国道44公里处)一行人在路边饭店简单吃了午饭后就被分配去了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回到这里,当年的公社驻地已高楼林立建成了新兴场镇。我们在镇上停留片刻拍了几张照片,又冒雨驱车爬山路前往插队山区。由于下雨,一路只能在車窗上观赏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海。走出喧嚣的城市感受原野春天,真是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还好、通往山上的水泥公路修得不错,当天下午4点过顺利到达下乡地杨家山村。进入山区后烟雨蒙蒙,仅管看不清远处,但车窗外近距离可见村民新修的别墅式庭院。当年我在这里担任赤脚医生时的茅屋医疗站,现也换然一新建成村卫生室。过去贫困的穷山村真是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p> <p class="ql-block">知友司机把我们送到山上目的地后又急着赶回县城,考虑到他雨天跑山路辛苦,我给他100元车费,这位知友司机无论如何只收了80元,令我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回到山村我和老伴首先拜访了挚友黄四哥、刘大姐。五十六年前我下乡在这里时,认识了黄四哥和刘大姐,夫妻俩是大队干部,平时没少对我们这批知青关心帮助,鼓励我们克服困难面对现实积极向上。特别是公社有招工招生指示时,都会尽最大努力向公社推荐,深受同学们尊敬。从这里走出去的知青从没忘记这份恩情,近些年我和同学们相约多次回山村,看望二位拥有60多年党龄的基层老干部。好友黄四哥,刘大姐都巳年逾80,身体健朗仍能在田间干种菜,养鸡鸭鱼等力所能及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回到山村住在黄四哥家,虽巳阳春三月下雨天山上夜晚的气温仍较低。刘大姐热情好客,晚上做了丰富火锅招待,我和老伴非常感动。难得一见,大家坐在一起互相祝福、问好!畅聊山村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和美好生活,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上山后连续下了两天雨不便出门,黄四哥请来他弟弟和一些村民陪我和老伴下棋聊天,大家都感慨谈到:改革开放后现在的杨家山村真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山区变化。过去村里大多是破旧的土墙茅屋,村民贫困缺吃少穿,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前些年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修成了楼房别墅,水泥公路通到每家门,村民用上了天燃气和各类家用电器,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7日,雨停后我回到生产队访友,56年前下乡时结识的农友很多已作古,只见到了队长和另一位好友,当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而今已年逾古稀两鬓斑白。</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四个知青刚来生产队时,队长常送来蔬菜,生产上尽量不安排知青干重劳动,从各方面给予关心照顾。有年知青点一同学患重感冒高烧神志不清,队长得知马上派了几个社员把病人抬下山去,到30多里地的公社医院得到及时救治。知青们在队里7年时间里,很多好心社员主动来知青点教我们种菜,做饭,如何作泡菜过冬等生活知识,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村民的恩情,温暖。</p><p class="ql-block">上图照片作者(中),左边是老队长,右侧是村民好友,(俩人的名字都叫黄光华)此次回生产队在知点老屋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56年前我们三队4男知青的住房原址原貌。知青点茅屋能保留到现在,还得感谢村民好友黄光华。他告诉我:你们1976年返城后知青点房屋无人居住,我是孤儿,参军时把名字改成了黄光俊,从部队退伍回村后买下了知青房,把原来的草顶换成了瓦房,再后来他在旁边新修了楼房,将知青旧房用于放杂物才得以保留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在好友黄光俊(左)新楼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上山后实地看到了56年前一队4女同学知青点,现无人居住部分土墙巳倒塌。</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岁月,难忘第二故乡情怀。上山下乡在这里生活了7年多,此次回到山村非常感谢好友们热情接待,在山上尽情游玩,钓鱼,心情愉悦感受原野美景。</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我和老恋恋不舍离开山村时,頻频回首望着渐渐远去的山庄。心里默默祝福乡亲们保重!祝愿好友幸福快乐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我可爱的第二故乡杨家山村,再见!亲爱的乡亲们,来年我还会回来看望您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