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16日(周日),大风蓝色预警。周六雨夹雪,带来了晚冬的最后一场雪也成了飘落在北京城的第一场雪,有雪便有了情怀。周六晚尝试用Deepseek,给出了尚未去过的当天往返的长城名称及路线,大同阳高县守口堡长城便出现了,于是乎,出发。</p><p class="ql-block"> 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守口堡村。驱车近四个小时,沿着大同长城一号公路终于在中午十分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沿途被白雪覆盖的山川壮美所震撼,长城盘旋俯卧山巅,远山沟壑若银蛇倒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涛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不知当年教员是否也是看到如此壮丽景色,才有了不朽传世名篇。</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抵达守口堡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守口堡村经济合作社),把车停在门口,然后向村头走,左行约百余米,能看见一廊桥,上书“杏韵廊桥”。</p> <p class="ql-block"> 村委会门口的宣传石碑有点意思,不知是不是有高人指点过,碑座中间是红五星。五星两侧各有三个黄道,类似八卦中的“乾”卦(三),碑座上方是圆形的,内刻“撸起袖子加油干”几字和三个貌似工农兵的刻像,展开想象去理解一下,呵呵…</p> <p class="ql-block"> 守口堡村围绕“守口”品牌打造旅游项目,以长城为载体开发旅游项目,可惜的是我们去时,感觉旅游项目弱了不少,但貌似也在为杏花节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穿过廊桥,感觉进入了景区,桥下流水声轰鸣…</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有指示牌,按指示牌就可找到长城。</p> <p class="ql-block"> 杏林是守口堡村的一大特色景观,每到春天,大面积的杏树盛开,景色壮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杏林的美丽景色与长城相映成趣,成为守口堡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有很好内容的牌子已然破损,无人维修,甚憾!</p> <p class="ql-block"> 明时守口堡有驻军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据说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p> <p class="ql-block">据史载,守口堡长城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加固。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这里是长城大同镇的一个重要关口堡。守口堡长城全长约46公里,设有多个关隘和墩台,形成大同72边堡的坚固防线。</p> <p class="ql-block"> 夯土边墙,并不连贯,时有断续,绵延伸展。</p> <p class="ql-block"> 行进中发现一个泄水道,仔细看水道上方原来应该有“愚公移山”四个字,不知什么原因,只剩下一个“愚”字。</p> <p class="ql-block"> 山上也有个泄水道。</p> <p class="ql-block"> 以为这是上山道,快到顶才发现路不对,背后的大石头布满积雪,比较滑,安全起见,只能重新找上山道。</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守口堡水库映入眼帘。水库水面已经结冰,雪覆其上,皑皑染白。</p> <p class="ql-block"> 踏足山巅,遥怀古意,当年的甲士,又有何等的人生际遇……</p><p class="ql-block"> 守口长城岁月磨,</p><p class="ql-block"> 烽烟散尽剩残坡。</p><p class="ql-block"> 登临犹见雄风在,</p><p class="ql-block"> 多少英魂化浩歌。</p> <p class="ql-block"> 守口堡长城地势险要,位于山高坡陡的地形中,墩台森严,墙体绵延,防线坚固。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明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昨天的雪已有暗冰生成,试了一下,比较滑,果断放弃穿越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辨认了一下,山上仅此一座烽火台,其他的都在山下,遂决定沿边墙下行,自此,走上了爱恨交加的路。爱之抄近道,恨之路难行!此刻,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名言有了现实的诠释,“出溜”基本上是下山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在群山环抱中的守口堡村。</p> <p class="ql-block"> 回眺边墙。</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是象,有人说是狗,见仁见智吧。</p> <p class="ql-block"> 终于下得山来,回看长城,心存敬畏。</p> <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地理”的框和远山长城聚合在镜头内,就有了杂志封面的感觉,呵呵…</p> <p class="ql-block"> 每个墩台都有一个洞口,看着不大,人得弯腰甚至蹲行才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 墩台内夯土墙直上直下造有脚窝,人可攀爬至顶口,但由于太过狭窄背包无法攀爬,只得放弃。</p> <p class="ql-block"> 回程,感慨很好的资源,可以人气不旺,几乎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 蹲守在村口的守口堡神树,又称五柳先生。据说守口堡作为“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和屯兵之地。相传,明隆庆年间外族来犯,当地老百姓不约而同聚集起来,团结一致商讨策略,奋起抗敌,浴血奋战保卫领土。然而,在金戈铁马兵戎相见之际,天降洪灾,县境内一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入侵者人数众多,但被尽数淹死。危难之际,老百姓爬上守口堡村口的古树,洪水在此分流,村民险中求生,逃过一劫。据传,当时五棵树的根系相互缠绕,似乎象征着老百姓携手抗敌的决心。在随后的百年时间里几棵树开花、结果、造福一方百姓。缠绕在一起的根系不断生长,融为一体,变得更加结实。而多年前的古老传说,也为大树增加了一份令人敬畏的神意。直到今天,每逢天旱、雨涝,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在古树下祈求一方祥和。也有周边村民前来求财、求学、求平安,多有应验。村口闲坐的老人常常看到有外村人前来烧香还愿,为神树披红戴金。</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万座山,</p><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入云端。</p><p class="ql-block"> 烽烟散尽雄风在,</p><p class="ql-block"> 多少英魂守故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