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阿彭

<p class="ql-block"> 3月18日夜,春风十里,校园静谧,“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研讨会如火如荼,八大学习小组各自派一个选手发言竞逐PK,八位评委分别雷俊敏、张灵慧、罗新研、肖俊楠、孙小燕、李向阳、陈佳慧、朱俊,他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分,主持人李文雅、刘欣怡落落大方,口吐芬芳,让研讨会得以完美结束。本次比赛肖子轩以9.2成绩获得第一名。一等奖:肖子轩、李鑫;二等奖为舒颖、舒佳颖。三等奖为刘轩、舒佳颖、谌孙民、向隆发。</p> <p class="ql-block">向隆发:在数字洪流中打捞诗意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舒佳颖:标题:诗舟可渡山河远,文脉能温岁月长</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诗舟可渡山河远,文脉能温岁月长》。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在如今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那些千年前的“知乎者也”还有意义吗?但当我们翻开课本,从离骚的香草美人到蜀道难的险峻奇绝,这些诗词早已悄悄渗透进入我们的生命。古诗词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水。</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守,这种精神仍在延续,航天人以“嫦娥”“天问”命名探月工程不正是对“九天揽月”的浪漫呼应吗?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生命哲思,审美情趣,如同文化基因般在一代代人的诵读中完成传承。</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理解文化的诗意棱镜,当我们在《扬州慢》中读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姜夔用诗词搭建起了历史的棱镜:战火摧毁的不仅是城市,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这种对文明的悲悯何尝不是对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诗词教会我们以诗意的眼光,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滋养心灵的永恒甘露,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古诗词给予我们深度的思考能力,柳永的《望海潮》铺陈的赋体笔法,训练我们铺展思维的能力;李白的《蜀道难》马行空的想象,激活我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书本第一页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诗词就会成为我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高级语法,让年轻的心灵在浮躁中守住一份典雅。</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古诗词的渗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化作年轻人手中的笔记本,河南卫视用《洛神水赋》复活曹植的惊鸿一瞥,这些鲜活的文化现象证明:古诗词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可以影响现代生活的常青树。</p><p class="ql-block"> 作为高中生,我们读古诗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在平仄对仗中磨砺语言敏感度,在意向品读中提升审美能力,在知人论世中培养批判思维,当我们能够从“蜀道之难”中看到奋斗精神,从“黍离之悲”中理解文化守护,这便是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以《离骚》中的诗句共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愿我们都能成为古诗词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刘轩:品经典诗词 享丰富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