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主题课程实践报告——249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

岳阳市南湖小学249班

<p class="ql-block">  为帮助一年级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3月17日,来自白杨坡社区孔子学堂的唐晓燕主任以“惊蛰”节气为载体,结合低龄儿童认知特点,设计了趣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唱、做多感官体验节气文化。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1. 节气歌谣启思维 </p><p class="ql-block">唐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惊蛰”甲骨文字形,用“春雷惊醒地下虫”的童趣故事解读节气命名。带领孩子们一起拍手律动唱了《24节气歌》。</p> <p class="ql-block">2. 探秘节气起源</p><p class="ql-block">通过轩辕黄帝设立节气的传说,建立历史认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p> <p class="ql-block">3. 诗词里的惊蛰</p><p class="ql-block">唐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震虫醒的物候细节,到耕织相续的民生图景, </span>带领孩子们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天地间的联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词中的惊蛰既是自然时序的刻度,也是文人观照世界的棱镜。</span></p> <p class="ql-block">4. 风俗实践体验</p><p class="ql-block">• 蒙鼓皮:取一次性纸杯做鼓身,减去气球上半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气球膜拉伸覆盖杯口,用橡皮筋固定绷紧,一个简易小鼓就做完啦!轻拍或</span>敲击鼓面模拟春雷,观察震动与声音变化,理解"震蛰虫蛇出"原理。孩子们互相协作,玩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吃梨子:“梨”与“离”谐音,寓意“与病害分离”,民间认为惊蛰雷声唤醒百虫,吃梨可借音律之力驱除害虫、护佑安康!“惊蛰吃梨,远离疾病。” 希望我们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摄影:毛老师</p><p class="ql-block">文稿/编辑:249班家委会代表</p><p class="ql-block">审核:毛歆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