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庭养育孩子,父母的觉醒很重要。</p><p class="ql-block">1.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p><p class="ql-block">2. 当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而是被父母的条条框框所压住和湮没时,他们便会成长为焦虑而压抑的人。</p><p class="ql-block">3. 真正的亲密关系,要求双方的互相依存状态是健康的,就是说,家长与孩子都欣赏和帮助彼此,而不是觉得要牺牲自己去支撑对方。</p><p class="ql-block">4. 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以及我们布置的家里的环境。</p><p class="ql-block">5.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p><p class="ql-block">6. 孩子天生觉醒,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一片可以绽放的土壤;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是为了成就他们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7.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孩子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是觉醒的父母。</p><p class="ql-block">8. 我们必须严肃地保护我们的孩子的心灵。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是让我们去尊重他们真实的声音,培养他们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为了成为我们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9. 在一个觉醒的家庭中,我们所能为孩子够做的事,就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情绪、本性和选择。</p><p class="ql-block">10.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本身的觉醒。</p><p class="ql-block">11. 投入会带来自由,就是放下你对孩子、对你的家庭过多的期待,而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互动当中。</p><p class="ql-block">12.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不会操纵和控制他人。</p><p class="ql-block">13. 爱,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14. 孩子是否有能力独立于我们的怀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松开自己的双手。</p><p class="ql-block">15. 孩子需要我们牵着他们的手,却不需要我们指路。</p><p class="ql-block">16. 如果父母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与不完美,孩子也会坦然接受自身的一切,从容地做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17. 我们会不经意地利用孩子来填补自身的某些需要。</p><p class="ql-block">18. 一旦我们陷入某种思维模式或信仰系统,自负感就会开始运转。</p><p class="ql-block">19. 凡事都期望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其代价也许是损害亲人的幸福。</p><p class="ql-block">20.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他们作出回应,而不是迫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p><p class="ql-block">21.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p><p class="ql-block">22. 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p><p class="ql-block">23.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p><p class="ql-block">24. 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寻找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25. 一旦我们摆脱了对他人应该如何的期望,就会与他人的真实自我相遇;对他人的接纳自然而然也会引来亲密的联系,那是因为真实的心灵之间自然会产生共鸣与回响。</p><p class="ql-block">26. 远离自负的行为——忘掉所谓正确的行为应是怎样,理想的状态又该是怎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p><p class="ql-block">27. 让自己成为一个最清醒的活在当下的个体。它之所以是为人父母的核心,是因为孩子不需要我们的主张和期望,也不需要我们的权威和控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p><p class="ql-block">28. 孩子会引领我们发现自己的本真,在此过程中他们成了我们获得觉醒的伟大启蒙者。</p><p class="ql-block">29. 家长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首先是为了“转型”而存在的,其次才是为养育儿女服务的。</p><p class="ql-block">30. 我们实现觉醒其实是为了见证不觉醒,如此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接近觉醒的状态。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自身的不觉醒视作洪水猛兽;它并不可怕,反而是完善人生的一道门槛。</p><p class="ql-block">31. 身为父母,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是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32. 只要他们活在这世上,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33. 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p><p class="ql-block">34. 不论我们的孩子是婴幼儿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都需要获得认同,需要被告知:我们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开心。</p><p class="ql-block">35.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赢得我们全身心的关注。孩子理应体验:他们降临世间,这件事本身就足以为他们赢得瞩目与欣赏。</p><p class="ql-block">36. 要想接纳孩子的最本真状态,我们就需要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p><p class="ql-block">37. 生养孩子是我们改变生命的最大机遇,我们也许不会支持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但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的最核心权利。</p><p class="ql-block">38. 我们拒绝接受孩子最本真的状态,往往是因为我们心里存在误区:如果不限制孩子的天性,他们就有可能做出破坏性的行为。</p><p class="ql-block">39. 如果我们的孩子做出了一个行为,而我们认为这个行为是“坏”的,是不容妥协的,那么恰当的反应是坚持原则。但如果这种“坏”是由于他们无法控制痛苦情绪而引发的,那我们就应该给予理解。</p><p class="ql-block">40. 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对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