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锡市春兰展暨纪念“江南兰王”沈渊如先生诞辰120周年展

水边草青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江南兰王”沈渊如先生诞辰120周年,无锡苏珈美术馆联合无锡市兰花协会,于2月23日在苏珈美术馆举办2025年春兰展,同时配合沈渊如先生旧藏兰盆、书画、文稿、家具、珍稀老照片等,一展民国时代老无锡文化人植兰养花的绝世风采,一张有关无锡人的文化名片,缓缓揭开帷幕,兰展上诸多姿色各异的兰花,让无锡市民在了解无锡兰王沈渊如养兰历史的同时,也欣赏到一场罕见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兰王沈老先生已去逝多年,但他在无锡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被世人记取和怀想,举办此次纪念展伴以兰展,不只是怀念,也是一份敬重。</p> <p class="ql-block">“江南兰王”沈渊如先生</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琴协会会长吴炯先生为兰展作序。</p><p class="ql-block">从文中有助我们增加对江南兰王沈老先生养兰历史的了解,对他的一份敬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心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序言全文抄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生何故捐百年 </b></p><p class="ql-block"> 无锡古琴协会会长 吴炯</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农历二月初十,是"江南兰王"沈渊如先生120周年诞辰。</p><p class="ql-block">120年是两甲子。人生的第一个甲子是他60岁的寿辰,而到了第二个甲子,接触过他的晚辈、故旧还记得他,他的痕迹还有温度,记忆还可补充。再后的甲子年,无论爱恨情仇都是纸上的人物,有些事就无从说起了。</p> <p class="ql-block">沈渊如先生的60周岁生日是1965年的农历二月初十,3月12号。我始终觉得,这一年他的心情还不算坏。因为一年前的1月9日,朱德委员长再次来无锡和他交流艺兰,不仅赠他兰花,还给他题词"养好兰花"。这件事无论是在沈渊如心里,还是在"地方"上,是应该能暖上一年的。而因"反革命"罪在建湖工厂劳改的三子沈荫椿也已在1964年初结束了5年的牢狱之灾,提前释放回了家。有这两件好事,沈渊如心里应该是温暖的。</p> <p class="ql-block">而有一种说法,1965年沈渊如把自已所有的兰花捐给了国家。1965年是文革爆发的前一年,莫非他有先见之明?</p><p class="ql-block">人所周知,兰花离开了养兰人,比襁褓中的娃离了娘还要可怕,何况"兰王"家的兰花有不少是珍稀名种。既然朱德都要他"养好兰花",他为何要捐出去?所以这时捐兰实属费解,何况1956年沈渊如确切地已经捐过一次兰花。</p> <p class="ql-block">关于1956年的捐兰,一说是他将家中历年所种兰花全部献给了市政府,并被聘为园林处园艺顾问。另一说是他将一部分兰花约上千盆捐献给国家,园林部门随即在城中公园建起了兰园。两相比较,仅在数量上有所出入。而沈家的兰花总数,从民国后期他自号"千兰室主",到五十年代传说已达两千盆,应该是合理的。按人之常情,爱兰如命之人,如非离奇的原因,要捐出所有的兰花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觉得1956年的捐赠,可能是绝大部分捐出,仅留一小部分自娱,如果按品种计,称作全部捐献也未为不可。既是捐赠,没有人要强迫你不得留存,或不许再有。</p> <p class="ql-block">话虽如此,仍有难解之处。兰花不是工厂、商店、房产,也不是金银、书画、古董之类,捐赠之后无须本人照料。兰花离开爱它养它的人,很可能命同野草,这些道理沈渊如岂能不懂,那他为何要捐?在向沈渊如外孙徐正始打听后,才知另有隐情。原来,为了表现"进步",沈渊如的次子私自写了捐赠书并签了名,事已至此只能捐赠。更要命的是沈渊如的次子在捐赠书上还写了"全部捐赠"以示彻底,最终弄得兄弟不睦。很多事情只有真相大白后,一切才顺理成章。</p> <p class="ql-block">1956年,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之年,公私合营、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完成,私有制退出历史,公有制全面建成。全社会的私人业主都在争先恐后捐献产业,作为"兰王"的沈渊如,此时除了兰花招人耳目,并无其它,所以他的次子才做出这样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捐兰之后,沈渊如并未停止养兰,这才有数年后与朱德交流、互赠的可能。朱德第一次来无锡看沈渊如,是在1962年12月22日,距离1956年沈将兰花捐给国家已有6年。据沈渊如夫人张萃芳记载,朱德当时所看兰花是从沈家临时运去。"1962年12月22日,朱德委员长来到无锡。事前几天,市委领导同志曾通知我们,有首长要接见沈渊如同志。我们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盼望着这个幸福时刻的到来。一向沉默寡言、只顾埋首兰丛中的沈渊如喜气洋溢地忙着整理各类品种,准备汇报。那天早晨市委派出松花江牌大汽车,把精选出的兰蕙运往小箕山锦园,逐盆陈列好。"(见《无锡史志》2001年第二期)</p> <p class="ql-block">文中未提的细节是,为了接待朱德委员长这个政治任务,上级将在劳改中的沈渊如三子沈荫椿临时"提出",帮助其父精选和运送兰花,事后沈荫椿继续回去做他的"劳改犯"。</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1964年1月7日,朱德在南京中山植物园赏兰,他在《四川的兰蕙﹣﹣我的艺术生活》一书上题字"养好兰花"后,将书赠送给了植物园。两天后,朱德来到无锡,仍在小箕山锦园赏鉴了沈渊如送去的兰花。</p> <p class="ql-block">"1964年1月9日,敬爱的朱委员长又到无锡来了。在市委安排下,我们夫妇俩带着一百多盆兰花到小箕山锦园陈列,又一次受到亲切的接见。这次,我们特地把前年委员长所赠的兰花一同带去,汇报它们在锡生长的情况……第二天接见时委员长又赠给我们十盆名兰,沈渊如也敬送十二盆兰蕙……委员长还赠送《兰华谱》《兰言述略》《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等艺兰书籍的打字本,亲笔题上"养好兰花"四个字,以勉励我们。"(引文出处同上)</p> <p class="ql-block">从上文可见,沈渊如1956年"将兰花全部捐献给国家"后,的确仍在种兰花,这才能在1962、1964年两次接待朱德并互赠兰花。</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沈渊如赠送给朱德的兰花中,除了一盆以朱德之名命名的"德素",还有一盆当时极其珍贵的"绿云"。据说朱德看后爱不释手,其警卫人员便对沈讲"朱总司令喜欢绿云,能否赠送?"沈当即割爱。而在朱德赠送给沈渊如的兰花中,则有"井冈兰"。</p> <p class="ql-block">到了文革,沈渊如的情形则是:"被折磨得身患重病,阵发心绞痛日益严重。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从床褥下抽出一卷破碎稿纸和几页残缺日记(上面记着朱委</p><p class="ql-block">员长先后两次接见和赠兰、赠书情况),以及两张兰展长照,看着,粘补着,几行热泪挂在消瘦的脸上。他常常这样自言自语:'委员长再来时,我怎么向他老人家汇报呢?委员长若是问起井冈兰的情况我用什么话回答呢?'又说:'真的,我要去照料那些兰花。委员长第二次接见时,不是给我写过'养好兰花'的吗?"(引文出处同上)可见此时兰花已不在家,否则他不可能无法照料兰花,"井冈兰"也已经下落不明。既然如此重视"井冈兰",1965年他怎么可能将家中所有兰花捐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至于朱德在赠书上给他的题字"养好兰花",据沈渊如后人讲,在朱德离开无锡后,他们就在无锡市有关部门要求下"上交国家"了,故而文革中的沈渊如只能喃喃自语委员长给他题过字而已。</p><p class="ql-block">一代兰王,此时已经无兰。</p> <p class="ql-block">这时候的沈渊如还在担心,如果朱德再来,他该如何交代,又怎么说好?可见他全然不知要他"养好兰花"的委员长,在给他题字"养好兰花"后,自已也只养了半年的兰1964年的夏末,中南海朱德楼前的兰花架子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据1960年至1974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曾景忠撰文回忆:"1964年,我下放到北京市郊区顺义县劳动,并参加"四清"运动。夏末,回到中南海时,原先每年看到的朱总司令楼前的花架子怎么不见了呢?后来听说,毛主席有指示,对养花种草有所批评,大意谓:养花莳草,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情调。"</p> <p class="ql-block">曾景忠文中引用了原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所写的文章:"文革前夕,中央办公厅向全党发了一个通知,大意是养鸟种花,玩物丧志,是一种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云云。于是朱老总把几千盆名贵兰花,一盆不留地给了北京各大公园…这充分说明了朱老总的坚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我们听了之后,为此深深惋惜,硬让他与朝夕相处的兰花分手,他心里一定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曾景忠为了证实此事,还专门找到了原始文件:(毛主席)同汪东兴同志的谈话(一九六四年七月),"摆设盆花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西,这是封建士大夫阶级、资产阶级公子哥儿提笼架鸟的人玩的,那些吃了饭没事做的人有闲功夫摆花养花。全国解放已经十几年了,养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过去发展了。现在要改变。"</p><p class="ql-block">曾景忠提到,据说朱德将兰花送出时还说过:"兰花不是资产阶级花!"</p> <p class="ql-block">此时朱德的境况,不但沈渊如不知道,无锡市政府也不知道。在1964年初朱德会见沈渊如后,市政府对"养好兰花"的指示很是重视,当年秋天,无锡兰园从公花园迁至前西溪,兰园扩容,全不知此时的朱德已将所有兰花"捐"光。所以,1965年的沈渊如,还是温室里的兰花,尽管室外气候已经突变,寒冬尚未到来,室内还温暖如春,此时的他绝无必要去捐尽兰花。</p> <p class="ql-block">就在有着"坚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的朱德委员长不养兰花后一年半,文革爆发,沈渊如家中的兰花也在劫难逃。但文革中是没有机会"捐"的,只有"封"和"抄",否则朱德所赠的"井冈兰"等不会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文革"前夕无锡有名兰160余种,3000多盆,在国内首屈一指,但在随后而来的浩劫中几乎全毁。</p> <p class="ql-block">当沈家千兰堂被查封时,脆弱的兰花和重要的养兰资料被一张封条圈禁,生死难料。沈渊如则被批斗,甚至有人对他当头一棍,让他卧床不起。情急之下,三子沈荫椿冒着再次"反革命"之风险,体格健硕的他在一个夜晚踩在63岁老病父亲的肩头上,翻过自家高墙进入养兰的后院,像做贼一样偷出了多年积累的养兰笔记等重要研究资料和标本,和十多盆珍稀品种的兰花。正是这次翻墙,才有了2023年的"沈渊如百年艺兰文献展",而院墙里的其它兰花就没有这么幸运了。</p><p class="ql-block">沈宅被抄家,不仅有古董字画、红木家具,兰花也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1968年,沈渊如得知他被抄的珍稀兰花被无锡园林处放在南门以蕙兰每盆三元、春兰每盆两元的廉价出售,痛心疾首。这些倾尽他一生心血和财力,又历经抗战冒着风险与日本人争夺保护下来的珍稀名种,在捐给国家之后,虽再次获得社会重视、高官垂青,仍无法面对世风的突变,最终在劫难逃。兰园荒芜了,兰王一辈子的支柱倒地。1979年2月1日沈渊如逝世,他给最看重的、最能继承家学的三子沈荫椿留下了"不要种兰花"的遗言。</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的1925年,正是无锡城外军阀混战,城内惶惶不安的乱世,乱军以入城为威胁向无锡工商士绅索要巨额捐饷。沈渊如先生正是在这年开始养兰。到了1948年4月26日,已是"江南兰王"的沈渊如在家举办"千兰会"。此时国共内战局势已经逆转,解放军刚刚收复延安,而"千兰会"却盛况空前,不仅有"天韵社"友的昆曲、古琴雅集,还专程运来惠泉水泡茶、请来名厨掌勺开筵,可谓岁月静好、风雅绝伦。孰料这昙花一现的空前盛况,竟会是千兰室最后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百年一瞬,在如今纪念沈渊如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歌舞升平日子里,细想起他捐兰的往事,岂能不唏嘘他的人生百年。同样作为过隙之白驹,我想,在他人生的最后,他会不会痛悼自己"一生事业,付之东流"?</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兰展上的部分兰花。</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景拍摄</span>兰展局部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