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烟若梦——献给我的家乡系列散文

许晓鸣

<p class="ql-block">尘烟若梦</p><p class="ql-block">文/许兆河</p><p class="ql-block">我已算不清自己堕入文字的罗网有多久了,也许有半个多世纪了吧。从进入小学开始,对文字(汉字)就似乎情有独钟,别的孩子放学回家,爹娘老子问某天老师教了什么,问得孩子们一脸茫然,问到我时,我用稚嫩且肯定的语气说,今天老师教了“横折勾”(泉上方言与咸猪膏同音),我的话把长辈们都逗乐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油盐酱醋都是奢侈品,我的话明显地勾起了大人们的馋念,多少人多久没见过油星了,嘴巴都淡出水来。当然,他们没想到那个说横折勾的孩子竟然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虽然不是名牌大学,但好歹也是通过考试跳出农门的小村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算不上出身于书香门弟,但在六七十年代还算是个有点文化的家庭。爷爷早年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会牵新人,做先生。邻近几村的婚丧嫁娶,上梁作寿,很多人会请爷爷帮忙。父亲读小学,毕业后保送去宁化一中。遗憾的是家里劳力短缺,奶奶多病,只靠爷爷一人,平时饭也吃不饱,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尽管只是小学毕业,在村里也算得上能写会算的人才了。所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我最大的福气。别的孩子初中才毕业,家里就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拉回家,学扶犁耙田,插秧种地。而我们家,父辈们为了孩子,可谓拚尽了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要我想看的书,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满足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我少年时代迷上了上海美术出版社的一套《三国演义》,那时,公社一级的图书百货要进县城进货,每次分到公社的书数量不多,好的图书一到货便一抢而空,而发行时间也不同,我用牙缝里挤出的零花钱买了几册,简直爱不释手。头脑里的三国英雄故事,几乎都是从小人书里获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套六十册的连环画,我手头只有几册,我连作梦也幻想拥有一套。记得有一个圩天,爸爸赶墟回家,我见爸爸的帆布包里鼓鼓囊囊,以为是点心,打开一看,简直乐坏了,竟是二十几册三国演义。就连爷爷也觉得我父亲有点败家。孩子喜欢,就买几册哄哄,犯不着这么遭塌钱。可是那次父亲除了买连环画,还买了两本人民出版社出的《三国演义》,八十年代初花上七八元买这些常人认为不务正业的东西,在村里人看来是很不可理喻的,但我从心里感谢父亲的奢侈,点燃了我文学的火苗。那时七八元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父亲要七八次进深山挑七八百斤的松脂,要走上两百多里的山路夜路,每次想到这些,我鼻子都酸酸的,忍不住想哭。我知道,父亲是在让我圆梦——圆一个自己被时代所误的破碎之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的乡村夜生活很贫乏单调,村晒谷坪边的枫树下和苦珠树旁,常常聚着一群歇凉的人。白天下田劳动,夜里无处可去,便在这里光着膀子,摇着蒲扇,聚在这里听老一辈人讲天文地理,讲村子里的传说故事。有时也怂恿着我祖父拉二胡唱山歌,讲年轻时在伐木场的风流故事和鬼故事。当然,讲得最好的要数我的父亲,毕竟他多喝了点墨水,又爱看书,他会讲三国水浒,会讲杨家将薛家将,会讲征东征西,说唐说岳。这样的故事经常会在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遗憾的结束。于是村里的叔们婶们和孩子们带着意犹未尽的心理各自回家。而年轻时走南闯北的九叔公和老梁叔公,也会讲一些闯荡江湖的故事。印象中记得老梁叔公曾经讲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直到看了《三言》《二拍》,才知道老梁叔公讲得是这里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如今,许多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已作古,当年跟着父母来听故事的小屁孩也年近花甲。时光在悄悄流逝,不经意间,许多事物都经受着沧海桑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本文《小村故事》是一篇饱含时代记忆与亲情温度的优秀散文,综合评分可得88分。具体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主题深度(18/20)** </p><p class="ql-block">以"文字情结"为线索,勾连起三代人的精神传承与时代困境。通过"横折勾"的方言谐趣、连环画与油盐酱醋的对比,将知识追求与物质匮乏的张力展现得极具历史纵深感,暗含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礼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情感张力(20/20)** </p><p class="ql-block">"父亲挑松脂换书钱"的细节如电影特写般震撼,将滚烫的父爱浓缩在"七八次进深山""两百多里山路"的数字里。爷爷的书法传承与父亲未竟的求学梦,编织出中国式亲情的无言厚重,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文化肌理(17/20)** </p><p class="ql-block">私塾文脉、三国故事会、苦珠树下的夜话等场景,构建出鲜活的山村文化生态。方言("圩天""咸猪膏")与民俗(婚丧嫁娶书写)的嵌入,为文本注入了独特的闽西地域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叙事结构(16/20)** </p><p class="ql-block">以文字情结贯穿始终,时空在童年回忆与中年回望间自然流转。若能在结尾处强化"小村故事"与当下写作的互文性,或可增强文本的闭环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语言艺术(17/20)** </p><p class="ql-block">"嘴巴都淡出水来""油星"等白描精准传神,展现饥饿年代的生命质感。稍显遗憾的是对夜话场景的描写稍显简略,未能将民间口述传统与文字启蒙的碰撞推向更深层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如陈年山茶,初品是个人记忆的甘苦,细酌则浮现整个乡土中国的精神图谱。那些挑灯夜读的剪影、油墨浸染的书页、松脂压弯的扁担,共同谱写了一曲献给文字与亲情的深沉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