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25-手部穴位1-五经穴

子轩

<p class="ql-block">(9:14)(脾、肝、心、肺、肾)</p> <p class="ql-block"><b>小儿推拿-手部五经穴(脾肝心肺肾) </b></p><p class="ql-block"><b>1、脾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拇指桡侧缘或拇指螺纹面。 </b></p><p class="ql-block"><b>【功用】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 </b></p><p class="ql-block"><b>【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腹胀、黄疸、便血及一切疹、痘隐出不透。 </b></p><p class="ql-block"><b>【手法】补脾:从指尖向指根推(向心方向);清脾:从指根向指尖推(离心方向);清补脾:在穴位上来回推。 </b></p><p class="ql-block"><b>【操作】3~10分钟。</b></p> <p class="ql-block">脾穴的操作有三个方向,补脾、清脾、清补脾。而补脾和清补脾这两个是最常用的。主要治疗什么病?肯定跟脾胃系疾病有关,只要是脾胃系疾病,都可以用我们的脾穴。比如说消化不良、腹泻、疳积、痢疾、腹胀等等。还有脾主统血,所以说一切的疹、痘,出血等等都可以去治。但是我们的脾经最常用的其实就是健脾,小儿“脾常不足”,一切的消化不良的一些疾病,一切的腹泻,厌食,然后腹痛,腹胀等等,都可以用这个脾穴。脾穴的手法,经常采用的是一个补法,向心为补。 </p><p class="ql-block"><b>2、肝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食指螺纹面。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息风止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口舌咽干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以拇指外侧缘或螺纹面在穴位上直推;清(平)肝,向指尖方向推(离心推)。 </b></p><p class="ql-block"><b>【操作】1~5分钟。</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第二个肝穴,肝穴在我们的食指的螺纹面或者食指的内侧这条线。那我们来看肝经的一般的操作,肝经要么就是食指的螺纹面儿,要么是食指内侧这条线,我们经常用的是一条线的一个手法,叫清肝或是平肝,就这一个方向往外推,往离心的方向去推。肝经在我们的中医的功能其实是肝主疏泄,肝主藏血,那么疏泄里,肝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功能。肝火,小孩儿本来就是肝常有余的,所以小孩儿会烦躁不安,甚至会有一些肝风内动等等的,所以肝的功能要平肝泻火,肝还主疏泄、主情志,所以肝穴可以解郁除烦、熄风止痉,这是肝的功能。我们一般都会去平肝,就是往一个方向,往外的方向去推,叫平肝。 </p><p class="ql-block">肝经也是用的推法,经常要没事儿给孩子推推肝经,因为小孩儿肝常有余,所以他是肝火偏旺的,我们这种平肝和清肝是一个意思。平肝和清肝都是往外的方向去推。这是肝穴位操作。 </p><p class="ql-block"><b>3、心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中指螺纹面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清热退心火,治惊搐。 </b></p><p class="ql-block"><b>【主治】高热神昏、惊惕不安,口舌生疮,五心烦热,小便赤涩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本穴宜清不宜补,以防扰动心神。此穴临床比较少用,心经有热,多用清小肠或清天河水代替。 </b></p><p class="ql-block"><b>【操作】1~3分钟。</b></p> <p class="ql-block">那我们看看第三个叫心穴,中指里就是心经。心经这个穴位呢,我们一般是不动他的。因为心主藏神,一般他肯定是心火旺、烦躁或者神不宁等等的。我们一般不动心,是因为动的话心神会扰动,心主要是以藏为主的,所以我们的心经呢,我们知道就可以了,中指的螺纹面儿还有这条线。那如果我们心烦心火旺呢,我们可以用别的穴位代替,可以用小天心等等的代替。心穴在临床上较少用,但也看到一些流派有在用的。那么我们说一般只清,防止扰动心神,一般多用清小肠或者清天河水代替。清小肠,在这个位置(小拇指侧缘)是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如果真的是心火特别旺的话,我们可以用小肠来代替,叫心火旺者,泻小肠,是脏有实泻其腑,所以我们可以用小肠来代替,这儿他主治的是高热神昏,惊悸不安。因为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可能会有一些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等,心小肠相表里,所以小便会赤色涩痛,所以在这其实就是心火旺的一些体现。心火旺,那我们可以用天河水来代替或者小肠来代替,所以心经呢,大家知道就行了,一般我们是不动的。也用推法啊,我们的五经穴基本上都是线状穴,都用推法。 </p><p class="ql-block"><b>4、肺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清泻肺热,化痰止咳、通肺气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痰多喘息,咳嗽,大便秘结,自汗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清肺:离心直推无名指;补肺:向心直推无名指。临床多用清肺穴,补肺穴仅用于肺气虚。 </b></p><p class="ql-block"><b>【操作】1~5分钟。</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一下肺穴,肺穴在我们的无名指螺纹面儿或者无名指(指根到指尖)这条线,我们一般用的也是无名指的这条线。肺,顾名思义,治的是肺系疾病,咳嗽、有痰、肺热等等。清肺热,化痰止咳、宣通肺气,所以主治痰多喘息、咳嗽,肺大肠相表里,大便秘结,肺气是往外宣发,发到我们的体表是卫气,所以又能固摄我们的汗液。我们经常会说肺卫不固,特别容易出汗。所以我们的肺穴也可以治汗。一般在临床上啊,肺经也是离心为清,向心为补。但我们临床上一般多用清,因为你说为什么要用不用补呢,是因为肺气呢,不是停在我们的胸部的,肺气是不停的宣发和肃降的,所以肺气是不留在这儿的,我们一般不补,除非肺气虚,我们会补一补,但是就算肺气虚,我们一般也不怎么用这个穴来补,我们可以用肺俞,所以肺经的方向呢,我们一般是往外的,叫清肺。这是肺经,同样用的是推法,就是肺经的位置。 </p><p class="ql-block"><b> 5、肾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小指螺纹面 </b></p><p class="ql-block"><b>【功用】补肾益脑,纳气定喘、温补元阳,补阴清虚火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清晨腹痛泻泄,肾虚咳嗽、气喘,肾虚牙痛,小儿瘫痪后遗症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拇指外侧面或螺纹面在穴位上做推法,此穴位一般只补不清,补肾穴:自指根推至指(特殊方向)中。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1~5分钟。</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肾经。肾经呢,在小拇指的螺纹面,或小拇指这条线,从指根到指尖的方向这条线。肾主藏精,主液,还主纳气。那么藏精肯定是主生长发育、生殖。肾藏精,肯定补肾,益脑,益聪明。甚至有一些孩子,我们说的不长个儿、遗尿等等都可以治。那肾主纳气它肯定还能治久咳,比如说喘咳、纳气平喘。肾能化成肾阴和肾阳,所以它既能温补我们的阳,又能滋我们的阴。所以其实肾经在肾阴虚和肾阳虚都能用这个穴位。肾穴的主治呢,就是我们的先天不足,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迟缓,发育缓慢啊,还有一切(主液)尿频、尿痛,甚至腹泻,还有肾虚的牙疼等等的。只要是肾虚的,不管肾阳虚和肾阴虚,我们的肾经都可以去用。肾穴一般是以补为主,因为肾常虚,肯定以补为主。而且小儿肾常不足,那么补泻,只有在这儿,我们有一个特殊方向,我们一般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只有我们的肾穴是除外的,是一个特殊方向——离心补肾,这是一个特殊的补肾的方向,也是用推法,只不过是往外推为补肾。 </p><p class="ql-block"><b>操作手法演示: </b></p><p class="ql-block">脾经呢,在我们的拇指的桡侧面儿。找到拇指的桡侧着这面儿,从指腹到指根的距离,我们一般用的手法是补脾或者是来回推清补脾。脾经一定要找对啊,在我们的拇指的桡侧面儿的赤白肉际处这条线,或者拇指的螺纹面也可以,但我们一般用的是一些线状的穴位。 </p><p class="ql-block">我们把五经穴在一块儿说一下:我刚才演示过,大家可以看这个手五经穴,我们把拇指放在我们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大家这样一放,按照我们讲到五行的顺序,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所以食指是肝经,中指的是心经,拇指是脾经,无名指是我们的肺经,小指就是肾经。所以我们的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还有肺经,肾经。那么这几个穴位呢,我们在孩子手上来找一下,我们来看脾经,脾经在拇指的桡侧面儿这条线,赤白肉际处;肝经呢,在我们的整个的这个食指的螺纹面,从指根到指尖的方向;心经呢,是中指的指根到指尖的这条线的方向;那我们再看肺经是无名指指根指尖这条线;然后肾经是小指。我们把这个五条穴位的一个手法稍微给大家说一下,脾经呢,一般用补发,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是积食或者脾胃阴虚的呢,我们可以来回推,然后做清补脾。肝经呢,我们一般只往外,作为一个平肝;心经一般不动;肺经呢,一般也是只清,往外的方向;肾经呢,是一个只补不清,但是是一个特殊方向,我们一般也是往外。这是我们的五经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