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富论》到《国家为什么失败》: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启示(三)

雲峰夢溪

<p class="ql-block">四、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害而不利 </p> <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包容性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孕育文明与进步的软实力。思想现代化是制度文明和社会发展之根和孵化器,要有软实力的根,才会生出各种硬实力的杆。法治是思想自由、个体财产权利保障的守护神。1853年7月,“黑船事件”,日本结束闭关锁国时代。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思想上开始“脱亚”,趋向西方制度,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教育、思想和社会变革等方面,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1885年,日本根据明治天皇的第69号敕令正式建立了内阁制度,伊藤博文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在接管日本的六年时间里,又再次大刀阔斧地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深层次的社会革命,不仅解除了军国主义和天皇对日本民众的束缚,还从上至下彻底重塑整个社会结构。特别是制定《日本和平宪法》这一定海神针,这部宪法巧妙地融合了美国和英国宪法的精髓,该宪法的三大原则是: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主权(主权在民)及和平主义(放弃战争),人性和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对二战后的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再看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闭的中国遭遇系列屈辱,国人痛定思痛,从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的状态变为开始关注世界,出现了如魏源、郑应观、郭嵩焘等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经史伦常为体,以西方科技器物为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系统阐述。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办银行、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推行洋务。洋务派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未认识到只有在法治保障下的制度才是生产力发挥效能的第一要素。洋务运动未敢涉及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公平、自由、平等精神,并未以制度、法治为核心进行思考和谋划,改革依然停留在旧制度的躯壳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然后是制度的现代化,最后才是器物的现代化。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看似捷径,实际上前面是死胡同,走不通”。这句名言放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惊醒和启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上全盘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经历反右、大跃进和那场十年的红色运动,中国经济举步维艰,民众在温饱线上徘徊。1978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春雷,拉开了中国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的序幕,经济蒸蒸日上。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通过投资公共服务对经济拉动和增长注入了活力。特别是2002年加入WTO后,经济开始融入世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推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财政投入和结构性减税‌,帮助企业恢复活力,改善民生。推进铁路、公路、民航、核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房地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增强经济的后劲。在2001-2011年间,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均值达到18.7%,年均占GDP比例高达24%。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后,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出口增速开始放缓,在2012-2019年间,出口同比增速均值回落到6%,年均占GDP比例下降至20%,三年疫情,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加剧。2022年以来,受美国加增关税以及俄乌、以哈战争、意识形态等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速突然大幅回落,对美出口出现近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对欧美出口增速呈现疲态,且外溢到其他行业,政府虽采取各种手段对股市、楼市、民营企业进行提振干预,对民众消费进行刺激,国内经济形势和就业仍不乐观。</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英美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旨在通过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干预,来消除生产过剩与失业危机,实现充分就业,以管理总需求和稳定经济。​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失败的,它在1930年代对胡佛和罗斯福不起作用,在1990年代对日本失效,对小布什或奥巴马无帮助。无论在哪里尝试,它都失败了。然而,每当经济低迷时,各国政客们都会重新相信政府干预会“刺激”经济复苏。哈耶克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继承了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坚定地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和竞争精神,视其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想模式,他坚决发对凯恩斯正义和政府过度干预与管制,力主市场应在自由的经济环境中运行。</p> <p class="ql-block">  当前中国经济低迷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等多方面原因,应当是暂时的。但我以为,除自由经济基因的先天不足外,还有后天自造的短板。如改革发展中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瞻前顾后、忽左忽右、进进退退。如本该完全市场化的东西,管理部门总是要插上一脚;本可以交给市场的东西,偏要纳入行政管理范围;在民企与国企间厚此薄彼,对民企的重视和帮扶不够;股市总是黑幕重重,丑闻不断,投资者总是被愚弄被和欺骗;计划经济的幽灵总想借尸还魂、蠢蠢欲动。如果只是高喊发展现代化和先进生产力,规则和制度总裹足不前,且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体现不了现代化和先进性,过度干预、管制重重,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创新必然受挫,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就在于融入世界秩序。</p> <p class="ql-block">五、制度文明与人性塑造</p> <p class="ql-block">  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趋同性的进步状态,是与矇昧、野蛮、落后相对立的,它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的精华。 人类文明以进步思想文化为基础,是对自由的保障、对人性的解放、对法治的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对财产权的保护、对弱者的同情、对诺言的遵守、对正义的捍卫。没有进步思想的发展就没有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文明的积累是缓慢和渐进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先进的思想与良性的制度,阻碍社会进步的是人内心的阴暗面、反人性制度和各种反智主义。</p> <p class="ql-block">  各种现代科学理念与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正义、和平、同情、怜悯、博爱、宪法法治、民主自由等等这些全人类普遍接受、认同的观念等都属于文明的范畴。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性,多元多样性不同的是文明的一元性,表现出的是共性与普世性。外在的物质文明,如先进技术的获取、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容易达到;而内在精神文明,即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契约和良好风尚等等,却实属难求,非一朝一夕之功。单一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都不能算作文明社会,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明才算进入文明社会。而文化只有建立在文明基础之上,才值得自信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包容性制度是人类进步文明的产物。制度文明除了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产生影响外,对人性的塑造也是积极与正面的,而落后野蛮的制度对人性的塑造是消极与扭曲的。就好比人们到了人人讲卫生、一尘不染的环境,自然会收敛和改变之前在遍地都是垃圾、肮脏环境下形成的不讲卫生的陋习,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就会养成。 如"马列尔偷渡事件"。1980年,古巴当局恶作剧,他们把监狱、精神病院、收容所的15万罪犯、妓女、精神病患者,一次性通过佛罗里达海峡遣送到美国。这15万古巴人蜂涌进入迈阿密。这座以度假闻名的海滨城市,一下子变得混乱无序。一时间,迈阿密的治安状况直线下滑,一些被遣送者重操旧业进行非法勾当,毒品交易开始泛滥,街头巷尾充满各种奇葩故事。让人想不到的是,十余年后,经历了这场混乱后的迈阿密不但没垮,在美国制度下,经过治理融合,卡斯特罗眼中的这些应该蹲在监狱和精神病院的罪犯和疯子,在高墙之外奇迹般变好了,幷为迈阿密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迈阿密焕发生机,成了新世纪美国第四大都市圈。</p> <p class="ql-block">  社会制度良善,人性就趋良善,社会制度败坏,人性就趋败坏,因为在一个败坏的制度环境当中,保持良善之心者一般难以成功和生存的,所以人性受制于社会。1980年代末,“缅共”消亡,栖息在缅北这片缅军政府失控的各支民族地方武装使缅北这片土地成为了充满着黄、赌、毒、诈的兵匪之地,仿佛是被文明遗忘的角落。这里军政一体、军商不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里文化教育落后,没有科技、工业;这里底层民众愚昧贫苦,一切权利控制在少数手握枪杆子和拥有兵丁的家族手里,武装大佬俨然土皇帝,权势熏天,法律与秩序式微。2020年前后,中国一些怀揣着发财梦想的年轻人,其中许多是刚毕业初涉世的大学生,他们自愿或被诱骗来到这片陌生的鱼龙混杂之地后,慢慢地、自觉不自觉地从事起电诈、毒赌、人体器官交易等勾当。一些人从开始有所抵触,到慢慢适应,最后成为“业务骨干”和受害者,以致从清纯少年蜕变成人渣,这就是社会环境和劣质文明造就出来的罪恶。</p> <p class="ql-block">六、启示:民富方能国强</p> <p class="ql-block">  普世价值观是超越文化、种族、国界、信仰的观念,是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制度文明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一切现代文明的根基,而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就是制度文明的体现。有了包容性制度才能产生与之对应的思想观念、民主政治、市场自由经济和法治精神。当然,任何制度文明一开始就如初生的婴儿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它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包容性制度首先出现在现代西方文明发达国家,它之所以在近现代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在历史发展中,它经历了不断的斗争、积累、纠错和创新,更符合人类追求自由、尊严和幸福的本质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文明制度的优点和长处,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吸纳、借鉴。推动自我文明的进步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回望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 ,其核心思想“裕民为先” 和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无为”自会有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依赖经济增长,更取决于民众的富裕与幸福,这经济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意义。再读《国家为什么失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采取包容性制度,摒弃汲取性制度,以保障民众的权利与自由,释放出人性的力量,以激发社会的创新与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p><p class="ql-block">‍ 仰望智者星辰,俯看芸芸众生。斯密的智慧、哈耶克的洞见与达伦·阿西莫格鲁等人的探究提醒我们:制度与国家的兴衰密切关联,制度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