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独坐凉亭望晚晴</p><p class="ql-block"> 湖山如画镜中行</p><p class="ql-block"> 浮图倒蘸斜阳影</p><p class="ql-block"> 一个金轮一个青</p><p class="ql-block"> 《七绝 湖山夕照》</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我有一次游苏州石湖至晚,忙碌了一整天的太阳正在上方山那边慢慢西沉,一座塔,两个影,一轮夕阳,水中也闪光。在凉亭休息休息的我,沉思着眺望南岸,此景,撩起我的游兴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浮图”即山巔之上的楞伽寺塔。我决定择日前往上方山一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此文题目中写的“一寺分两边”,即现在的“楞枷塔院”和“治平寺”。而在唐宋时代就是一个寺-----楞伽寺。分寺是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两建筑都是在这“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 进园后,不远就可以看到指路牌,从中可分辨出去“楞伽塔院”及“治平寺”的方向。路牌右上方己可看到山顶楞枷塔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由僧人法镜创建寺院时,以佛经《楞枷经》命名为楞伽寺。隋朝重臣杨素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将吴县县治迁至楞伽寺所在区域,因而寺院规模随之扩大,成为当时重要的行政与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 近20年后的隋大业四年(608年),顺理成章,才始建楞枷寺塔。</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有乾隆帝的《游上方山》诗为证,该诗为:</p><p class="ql-block"> 治平路接楞伽院,两寺由来一寺分。</p><p class="ql-block"> 涧筑松涛相问荅,峰容波态忘氤氲。</p><p class="ql-block"> 座披莋碓栖崖月,泉煮曹溪嫡泒云。</p><p class="ql-block"> 底更图经考同异,从来纪载议多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北宋宋英宗元年(1064年),才以英宗年号“治平”将楞伽寺改名“治平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乾隆帝的诗中己可知那时己是楞枷院与治平寺已分而为治。但究竟是分治成什么模样呢?</p><p class="ql-block"> 登山前,我就着盛开的梅花以上方山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怒放的梅花如蒸腾 的祥云托举起了千年佛塔。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从资料中己了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楞枷寺己不是寺院,不涉佛法,却是一座“借阴债”的场所,也许是国中唯一一处具这一独特信仰之所。那什么“借阴债”?究竟是什么情况,随我上山以照片给你做详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治平寺也己不复是当年殿宇深深,颂经佛号声声燎亮,集众多僧侣的古刹,大家可能看过电影《火烧红莲寺》吗?与发生在清代治平寺的一桩轰动全国的奇案有关,从此从盛到衰,门庭冷落,只剩山门,二座殿堂的迷你“古寺”而己。</span></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以后分別做绍介吧。</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山下一片火红的梅花林,踏上山道上山,绿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 楞枷塔院山门牌妨。</p> <p class="ql-block"> 没进塔院前,可在望湖亭歇歇脚,眺望一下石湖风景。</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石湖及湖畔一片高楼尽收眼底。正如望湖亭的石柱楹联(见下一张照片)所描绘的:</p><p class="ql-block"> 湖波舒望眼,塔影映斜晖。</p><p class="ql-block"> 那一日我在落日时分望塔影,今日,我在塔下赏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注意,那亭中字匾,题《大开眼界》,可是那晚年长居山下湖边的南宋名臣,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1126-1193)的手迹哦。</p> <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四年(608年)吴郡太守李显主持修建的楞伽寺塔是一座七层八面仿木构楼阁室砖塔,高约23米,其高度在苏州是屈居虎丘塔的第二高塔,底边长2点4米。作为天台宗道场,南朝至唐代备受推崇,白居易,皮日休等诗人均曾有题咏。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建塔时名楞伽寺塔的塔名后改名为楞伽塔院。</p> <p class="ql-block"> 楞伽寺,也改名楞伽塔院。</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楞伽大殿,可以明白为什么改名。</p> <p class="ql-block"> 看一看供奉的神像,既不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也不是道教的太上老君。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僧不僧,道不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是的,这里己然不是当年天台宗的佛教道场,那是什么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答案就在这一张照片中,是“泽被一方”(上匾)的“认真为神”(下匾)。</p><p class="ql-block"> 请仔细看樑柱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楞伽夕照塔溯唐宋山翠万重看三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湖晨唱水分吴越浪涛千年评五圣</span></p><p class="ql-block"> 重点是最后二个字-----“五圣”。</p> <p class="ql-block"> 从史料上可知,源起唐代,盛行于宋代的五通神,成为江南地区得到广泛信仰的神祇,兼具财神与邪神双重性质,常与病病,灾禍等超自然力量关联,而上方山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信徒据寺改衹五通神.清初文献《吴门表隐》记载“上方山有五通神庙,香火极盛”并出现“借阴债”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借阴债”是怎样运作的?据传是信众在五通神前除燃香烛外,并施以钱财,祈求财运,获得一纸金元宝请回家,每日供奉香烛,便会有各路神灵保佑获得发达,财运亨通,但必须定期到上方山施财还愿,子孙后辈也必须代代遵守,不然会失去神灵的保佑而破财败运。</p><p class="ql-block"> 信众如果看到纸金元宝变色塌陷,即是被告知信众不夠虔诚,还愿不及时,而失去神灵的佑护。</p><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中最为传奇的是,当年横行上海滩的三大闻人之首黄金荣,因其父在苏州衙门当捕快,出生于苏州的青年黄金荣想去往上海求发达,到楞伽塔院施财求得纸金元宝供在上海寓中,果然逐步发达成为“奇迹”。</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有咏上方山“顽福甘心让虎丘”句,暗含对民间盲日崇拜的讽喻。明末清初词人陈唯崧(1126-1193)在一首《念奴娇》词中“上有丛祠荧赛火”的描述,直接描绘了五通神祭祀的夜间灯火场景,印证了五通神信仰活动的活跃。映射出底层社会的精神需求。</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的人们,已摒弃了信神护佑发财的信念,楞伽塔院成为了江南某些地域人们做超度亲人亡灵的场所。且少有苏州当地人前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楞伽塔院北眺石湖,上方山东北坡,因为山处苏州东南郊,是坟茔建造佳处。当年清湘军攻打驻苏州太平天国军队时,纳王郜永宽等八位将领虽然率部投降,清军仍然大开杀戒,击杀降将降兵十几万,多数抛尸上方山,本世纪初,苏州在建设此森林公园时,曾挖掘出大型尸坑,可辩认出多为刀砍断首断肢之尸骨,与曾国藩上书清庭言及剿灭粤匪长毛(清对太平军的蔑称)之报告相印证。</p> <p class="ql-block"> 从上方山下来向西不过一里之遥,便是有千年历史的治平寺。</p><p class="ql-block"> 曾经香火旺盛,僧众几百的偌大寺院,却只剩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处寺产,为什么如此光景?</p> <p class="ql-block"> 当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广西桂林籍陈宏谋任江苏巡抚,喜欢考察民情的他往上方山踏青,访治平寺,这一访不要紧,却在这里发现怪异多多,他循迹察访,终于挖掘出一桩轰动全国的大案。</p><p class="ql-block"> 原来,陈宏谋发现寺内小和尚或魁梧彪悍,或俊朗温文,但眉目之间透着隐隐邪气,觉得极不平常。回衙后,设计暗访,并派遣“女香客”试之,终于发现住持大和尚裕文表面谦恭和气,其实狡诈奸滑,在寺内修建密室,引诱到寺烧香,做会,听讲的良家妇女去密室恣意淫乱。</p><p class="ql-block"> 五月,陈宏谋率衙役夜袭治平寺,发现寺内共22间房,其中14间房有大量女性用品,还当场查获女子4人。经审查,竟有淫僧16人,供出先后勾搭奸淫妇女25人。</p><p class="ql-block"> 经上报朝庭,淫僧裕文等发往黑龙江为奴,并拆除幽房,整顿寺庙。</p><p class="ql-block"> 此案在苏州地方志及《陈宏谋年谱》中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此一淫僧案,被平江不肖生作为故事线索,写入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书中红莲寺淫僧知圆和尚即以裕文为原型。后来被上海明星公司改编为电影《火烧红莲寺》,主角之一的女侠红姑由胡蝶主演,放映后轰动一时。民国时期的上海存在以“火烧红莲寺”为题材的戏剧演出,且这一题材在当时极为流行,成为海派京剧的代表性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烧红莲寺》其火爆程度引发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随后,这一题材被改编为连台本戏(分集连续演出的戏曲形式),在上海的京剧舞台上演。</p><p class="ql-block">共舞台.是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以机关布景闻名。1936年,梅兰芳曾陪同卓别林在此观看《火烧红莲寺》第四本的演出,剧中“十四变”一场的奇幻布景和武戏斗剑令卓别林赞叹为“东方才有的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治平寺西长廊有明清两朝众多文人的诗碑。其中有一方有乾隆帝在淫僧案发多年前游治平寺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 乾隆诗碑。</p> <p class="ql-block"> 转过诗碑墙后,可至“石湖草堂”。</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以唐伯虎,文徵明,王宠等为代表的文人曾在此结社,成为他们吟诗作画的雅集胜地。</p><p class="ql-block"> “石湖草堂”由文徵明题额。</p><p class="ql-block"> 此草堂是2007年治平寺修复工程中新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在治平寺修复过程中,在石湖边的寺及草堂遗址上建一门面并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上方山森林公园在恢复治平寺时,除大雄宝殿虽残剩但己破败不堪,天王殿与山门几乎是新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唯一可代表治平寺古建身份的却是一棵已有三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深秋时,它尽情展现了它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银杏及飘落满地的金叶,满目金光灿灿,吸引着穿汉服的姑娘与之留倩影。</p> <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森林公园,当然少不了在秋季尽展秋日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不要忘了掌握好游玩时间,去到上方山下石湖边,凭栏观赏落日,宝塔,远山,涟渏波光,享受赏心悦目美好一刻哦!</p> <p class="ql-block"> 自然风光,当然如点缀了古建,更激发游兴。但也要了解历史的纵横,了解人文故事,开拓眼界。</p><p class="ql-block"> 本篇除叙述人文故事部分外,还以我分别在春秋两季游园的春之梅花,秋之银杏,展现了同一景区,不同季节的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