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印杂谈

柴郎

<p class="ql-block">《制印杂谈》印虽小道古已有之,可上溯至秦汉或更早,历代不乏高手。以石治印,始于明代文彭(文征明晚辈),因为石上治印易于印色。可产生各种艺术效果。加上印石本身经过打磨加工便晶莹剔透,温润古雅,十分让人喜爱。经篆刻高手篆刻印文和边款的印章,便成了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不可多得之宝物。由于社会之需要促成了明清两代心石治印之风大兴。印石之种类也大大增加。大体名石有寿山、昌化、青田、巴林等。当代印坛高手如云,以石治印之风已成兴前兴旺之势,我这里不俱班门弄斧之嫌,只为启迪后学,将自己之所知择要托出。谨供初学者参考。我自学篆刻乃为书画之余事,有二十余年之历程,其间得到天津美院杨德树教授指点迷津,技艺稍长。我认为学习篆刻首先要有先进的处世之思想。这需要平时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既能正确分析事物,看待事物,此为入道第一法门,只有如此才能博采善择少走弯路。俗话说: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是没学好,印学亦是如此。无论谁治之印,没有全好,好只是相对的,只有更好。各个印派各有所长,博采众家,取长补短才是正法。学习篆刻需要一些基本功。第一,有广博的文学知识。有了较高的文学知识你才能从现实生活中悟出精辟的道理,你才能创作出好的印文,说穿了你才能有的刻。不然你老刻别人的词那就平庸了。回看印坛巨臂无不是自编自创印文的高手。二、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篆书功底,对治印十分重要。解决识篆写篆的问题,就不至于闹笑话,或少出笑话,设计印稿也省时省力。三、要了解治印的材料和工具。一个搞篆刻的人不懂印石你就无法因材行刀,你不懂刻刀的斜面角度和刀角的你就不能很好地使用它。我学篆刻之初是从收藏印石开始的,先买几枚印石,后来越收越多,对印石的了解加深了。石头分软硬腻脆,而且有各种开关的石钉。一块石头拿在手里一看就知道他的产地,等级使用的情况。这种经验纸上谈兵是学不到的。需要实践积累?但有心人是不难学会的刻印之初使用市售普通吴昌硕刻刀就可以,也可以自制刻刀,现在市场销售的合金刻刀也较好使。我使着觉得把短些。得到一把得心中手的刻刀心里美极了。十几年下来刻印不计其数,光案头使用的刻刀就几十把了。四、要有恒心,克服急躁情绪。不要刚刻几天就想创新,就想成为行家,这是一般学篆刻的人的共有愿望。如不下功夫便去创新即使创出来也是浅薄的幼稚可笑的。治印虽于方寸之间,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实践,包括学习前人的和现代大家的作品,有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篆刻自然就会有超出常人的新鲜感。“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只有肯于用心,刻苦钻研的人才能有成绩。五、治印用刀,前贤多有论述,不妨读一读,以增加对篆刻用刀的了解。我在此将自己篆刻的经验介绍一下。1、执刀:刻小印执刀如执毛笔,只是刀杆直立的角度不能像中锋用笔一样,应倾斜一些。刻在印时采取大把攥的方法,这样最容易用力,刻起来速度极快。我的运刀之法主要两种,一种是冲刀,一种是切刀。有时以冲刀为主,有时以切刀为主。有时冲切并用。2、冲刀,顾名思义以刀锋一角入石,刀杆倾斜45度角,两手合力将刀与石紧密为一体,执刀沿印文边界用力前冲,即为冲刀。冲刀又分为冲和短冲,这主要視石之软硬,印文之情况而定,不可固执。3、切刀如厨师切菜。刀之前端先着案然后切下,治印之切刀亦如此,刀杆向印文笔画的右方倾斜,以刀角由左印文边线切下,如印文笔画较长,一刀切下后刀杆还向右倾斜,下刀角沼切过之刀口自然向前推进,继续向前沿线切下。至于切之速度快慢切进之长短,角度之把持便全凭印人之摸索掌握了。刀法讲起来名称复杂,初学人摸不着头脑,但只要掌握一种或几种刀法,运用纯熟可生万法。俗话说:王羲之字好熟而矣,拳打万遍其理自然,实践出真知。只要用心实践摸索,一定会达到法于自然而不违法的境界的。几十年的篆刻实践我总结几句肤浅的心得,说出来供初学者参考,印稿反复校对无误;石头在手,文在心头,眼睛看准,刻要到位,遇到情况酌情变化;如不满意,认真修改,出现错误,不厌重刻。我治印之艺还不成熟,仅发一些隅见,贻笑方家,并肯请见教,吾之兴也。</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