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山七怪”是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当然了,说他们是人物有点牵强,因为他们都是在梅山上修炼了千年的猿、猪、羊、牛、蛇精等变化而来,能变化成人形,说明他们的道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七怪中的带头大哥袁洪,本事最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给姜子牙制造了不少麻烦,和二郎神杨戬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幸亏有了女娲娘娘赐给了杨戬“山河社稷图”才最终收了袁洪。《西游记》中梅山六兄弟和二郎神杨戬合称“梅山七圣”,梅山七圣与《封神演义》梅山七怪是两种不同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梅山七圣”原型最早发源是元朝的《二郎宝卷》,经明朝后期吴承恩的《西游记》衍化成为春秋之时二郎神杨戬与梅山六兄弟义结金兰的称呼。如此推算,吴承恩的《西游记》诞生在前,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在后,许仲琳是在《西游记》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怪不得“梅山七怪”中武功最强的袁洪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读者从袁洪的背后隐隐约约能看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山七怪”又让我想到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江南七怪”名头大,但在《射雕英雄传》高手如云的江湖世界中,“江南七怪”武功实在不敢恭维,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只是他们为人侠肝义胆,收留了无依无靠的郭靖,这也是他们立足江湖的根本所在。金庸先生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武侠小说一般都有广阔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其次,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支末细节都能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得到展示,或许,《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就是受到了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临潼关中,鸿钧老祖的弟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老子为了自己门下的弟子不上或少上“封神榜”,相互看不顺眼大打出手。为了阻止三位弟子残杀,鸿钧老祖拿出三粒“腹中丹”命他们吞入腹中。这个“腹中丹”好生了得,如果三人中谁有了想打架的念头,“腹中丹发即时薨”。好熟悉的情节,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也有一种叫“三尸脑神丹”的神药,它是“日月神教”中的一种阴损至极的毒药,药中有三种尸虫,服食后无异状,但到了每年端阳节午时,若不及时服用克制尸虫的解药,尸虫便会脱伏而出。一经入脑,服此药者行动便如鬼似妖,连父母妻子也会咬来吃了。东方不败曾强令属下服用此药,每年以解药相要挟,以使他们死心塌地听从驱使。当时读《笑傲江湖》看到这情节感觉金庸先生好神奇,读了《封神演义》才明白,原来先生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有根有据。先生巧妙的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情节,信手拈来并融会贯通,稍加改动,于是,“三尸脑神丹”就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绝唱,令人拍案称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