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这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朝花夕拾》—《瑣记》中的一段文字,记的是1898年4月,17岁的鲁迅刚到南京,在下关码头上岸,从仪凤门进城时对江南水师学堂的印象。仪凤门迎接了青年周树人来南京,目送鲁迅走向世界,成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仪凤门见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南京条约》签约。</p> <p class="ql-block"> 一、位置及特点。仪凤门是明代十三座京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鼓楼区西北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建宁路,是城西侧坐东朝西最北端的城门,在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头顶发髻处,现存城门为当代复建。仪凤门特点:</p> <p class="ql-block">一是城门位于两山之间,城墙根据山形成倒几字形外延,这是所有城门中最独特的。</p> <p class="ql-block">二是仪凤门城楼紧挨着狮子山,与门外静海寺、天妃宫、山巅望江楼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成为明代古建筑(仿古)最集中之地。</p> <p class="ql-block">三是仪凤门见证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最早建成的连接城内外的“江宁马路”从城门通过,它是成就城外下关繁荣的南京第一条近代市政道路。</p> <p class="ql-block">四是仪凤门外近代历史遗存众多,由于下关过度开发,多数不复存在,零星幸存者淹没在高楼大厦中,顽强地保留着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五是仪凤门外曾有龙湾城堡。在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在大规模筑城之前,曾在龙湾修筑过城堡(1360年),明城墙研究者(杨国庆)认为,这里是南京明城墙修筑的开端。由于此,仪凤门是唯一当代复建的明城墙城楼,此门也是所有城门中称谓最优雅者。</p> <p class="ql-block">二、仪凤门前世。在南京历史上,人口多居住在城南,城北江边为战略要地,人烟稀少,为改变这一状况,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诏:创制龙江仪凤门、钟阜门民房。鼓励人们迁往城北沿江,因此明代这里是南京城建开发的开端,仪凤门在明代初年还是官员北上出征出城通道,打胜仗归来,是城内百姓在此设仪式欢迎凯旋将士之地。</p> <p class="ql-block"> 初建大有讲究,名寓龙凤呈祥。仪凤门旁是狮子山,明代以前称卢龙山。1356年4月,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1360年6月,朱元璋在此与陈友谅部大战,取得了龙湾大捷,此役为朱元璋事业转折点,为后在鄱阳湖彻底打败陈友谅,进而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所以,卢龙山是朱元璋发祥之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此建单孔城门,因见有龙凤呈祥之形胜,命名为仪凤门,取有凤来仪之意。图为明初《洪武京城图志》标注的仪凤门,当时是有路与东侧的钟阜门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龙湾之战,南京明城墙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建成80年,此门被封堵。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作为留都(南都)的南京政治地位明显下降,成化初年(1465年)由于守备兵力不足,加之地处偏僻,仪凤门、钟阜门封堵。</p> <p class="ql-block">复开为打仗,英雄退收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兵攻打南京,受阻止步于城墙外,清兵总兵梁化凤(人名与城门名似乎有关联)开仪凤门出城迎战北伐之明军,郑成功不敌,退回厦门,1661年出兵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8年的台湾。此役后,仪凤门重建并建二层箭楼。</p> <p class="ql-block">再堵为守城,炸墙破城处。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大将林凤祥(似与城门名又有高度关联)指挥工兵在静海寺挖地道,炸开仪凤门北侧拐弯处城墙(恢复的城墙砖明显为数百年后所制),由此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p> <p class="ql-block">再开通新路,下关成商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江宁马路”,仪凤门得以再开。图为1903年南京老地图,马路两侧分布着静海寺、军械所、水师学堂等建筑,仪凤门与封堵着的钟阜门(小东门)之间无路可走。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南京之前,出于防御之需,仪凤门(兴中门)再次封堵。</p> <p class="ql-block">励志曾改名,传承上百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将仪凤门改名兴中门,取意振兴中华,国民政府主席、著名楷书大家谭延闿亲题门额。1971年,因建宁路拓宽改造,兴中门拆除,但两侧城墙遗存。图为1933年南京市地图,城门标注兴中门,其时江宁马路已定名为盐仓大街,后来拓宽改建为盐仓桥路,与中山北路贯通。</p> <p class="ql-block">另据1928年《最新首都城市全图》,仪凤门曾改名凯旋门,南京城墙博物馆也有记载,但存续时间短,后被兴中门取代。</p> <p class="ql-block">三、仪凤门今生。图为2002年兴中门拆除后旧照片,从1971年到2006年35年间,这个豁口被延续称为兴中门,附近的公交车站有兴中门站。</p><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我家曾住在附近,第一次爬城墙,就是在这个豁口带小孩上去的,当时的感觉是,城墙怎么只有一面墙?通过全面考察,现在方知:南京明城墙构造大体上一半是矩形墙——东北侧、东侧部分、南侧、西南侧;近半墙体都是单面砖(石)包山结构,包括西北侧、北侧(全部损毁)、东侧部分,这是由南京城地形决定的,也反映了当年决策者独特的筑城思路——依山旁水、顺势而为。</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结合城墙外环境整治,兴中门重建为三孔城门,并建两层城楼,恢复了仪凤门旧称。于是出现了此段实物为仪凤门,市民习惯仍称兴中门的现象。图为仪凤门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整修后的城墙蜿蜒曲折,依山临水。</p> <p class="ql-block">这个拐角是当年太平军挖地道攻克南京城墙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狮子山西北角,是南京明城墙最西北端,在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头顶发髻顶端。图为墙之角石碑。</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外眺望城墙,附近护城河上建有仿古造型的静海桥、卢龙桥、醒狮桥,与古城墙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俯瞰护城河,有专人负责清洁河道。</p> <p class="ql-block">绿道沿城墙蜿蜒</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环境工程由南京市城控公司建设,这是仅有的现代石刻记载,时间是2001年2月,可惜仅20多年字迹已开始不太清晰了。古代城墙修缮,多留有石刻记载。</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瞭望。古刹钟声映城墙,这个画面再现了600多年前存在,下关的发展历史主要成就在城外,让我们由远及近,如数家珍吧:</p> <p class="ql-block"> 1、龙江夜雨。始于明代,完善于清乾隆时期,南京文人对金陵美景渐成共识——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十一景,描绘的是在南京仪凤门外的龙江边听雨声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2、“江宁马路”与大马路。清晚期南京称江宁府,1899年下关开埠,1895年,张之洞主持建成南京第一条市政马路——江宁马路,从仪凤门穿过,经水师学堂、双门楼、鼓楼通达两江总督,江宁马路在1929年中山路贯通前是下关乃至浦口进城的主要干道,对促进下关地区商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为1910年南京仪凤门附近地图,主路是江宁马路。</p> <p class="ql-block"> 1907年,大马路定名,从遥感卫星拍摄图片上看,大马路分别在江南江北,其中下关的大马路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路旁是南京最早“CBD”,西洋风格建筑群,颇有上海十里洋场模样,被誉为民国南京第一路。</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间,下关大马路一带遭到日军轰炸,大部建筑被毁,从此一蹶不振,加之挹江门开通后,下关商埠重心南移至中山桥(惠民河上,已拆除)一带,大马路渐趋冷落,但老南京对过往之繁盛有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京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说明彼时大马路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下关大马路老照片,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江南下关大马路,计划打造成民国风情街区,令人期待。</p> <p class="ql-block">今日江北浦口大马路,已改造为民国特色街区,成为南京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3、民国海军医院旧址。位于鼓楼区下关龙江路30号,建于1930年,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4、南京招商局旧址。位于鼓楼区下关江边路24号,建于1947年,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5、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下关大马路62号,建于1918年,由英国人设计。</p> <p class="ql-block">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6、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大马路66号,建于1923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原为金陵关大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7、南京港客运站候船室,位于江边路21号,始建于民国初年,曾经是市内火车宁省铁路始发站—江口车站。1954年重建,是上世纪人们出行至重庆武汉及长江沿岸城市的主要门户,到80年代末达到高峰,90年代后,水路客运业务急剧萎缩,直至2004年停止运营。现为下关历史陈列馆,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客运码头即4号码头,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图为80年代人们在此排队乘船。</p> <p class="ql-block">下关旧时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临江,作为水运集散地,清朝政府开埠后,曾在下关设立商埠局,鼓励贸易,一时万商云集。图为上世纪初大马路外江边商船老照片,远处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大楼(当时是金陵关办公大楼),仪凤门作为进入南京最近通道,作用巨大。</p> <p class="ql-block">8、下关火车站旧址。仪凤门外不仅有水路码头,还有早期的火车站——下关火车站,始建于晚清1905年,1908年开始运营,2012年停办客运业务,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图为下关火车站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重要事件有:1912年孙中山从上海来宁,从此站下车,在江边江口车站转乘宁省(后改名为京市)铁路到长江路的两江总督府。</p><p class="ql-block"> 1927年,北伐战争中,军阀孙传芳从此站逃离,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以马叙伦为首的爱国民主人士组成请愿团,从上海来宁,在车站遭到国民党暴徒围殴,这就是下关惨案。</p> <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新建南京站,下关火车站改名南京西站,2024年搬迁到江北,更名为南京北站,原址建筑及铁轨等保留,改建成铁路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9、铁路轮渡栈桥旧址。它是中国最早的火车轮渡,位于下关龙江路边,建于1933年10月,将津浦线与京沪线联通,1934年起,上海至北京可以通过此轮渡直达。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1973年铁路轮渡停航,现辟为火车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10、天主教堂及天保里教众聚集区遗址。早在1890年起,法国人在下关大马路西侧附近建教堂传教,1916年投资兴建住宅出租给教众,形成天光、天保、天祥等教众聚集区。由于时过经年,战争与自然损毁严重,目前,正按旧时风貌修缮恢复中。</p> <p class="ql-block">11、静海寺。位于仪凤门外,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为金陵八大寺之冠,历史上多次损毁并重建,最后一次是1937年日军轰炸,大部损毁。1986年政府出资依明例重建,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之一,2012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 <p class="ql-block">天妃宫碑,现存静海寺,是中国现存最大郑和下西洋石刻,碑文由朱棣亲撰,由天妃宫迁移到南京条约陈列馆。该碑十分珍贵,早在1957年就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79年,明朝医药家李时珍因出版“本草纲目”,联系出版商,住静海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得以造福人类。</p> <p class="ql-block">三宿岩(崖),静海寺内遗存。南宋名臣虞允文采石矶抗金以少胜多,回南京在此“系舟三日”,故称三宿岩。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英军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借口,凭借船坚炮利,胁迫和谈,中英两国代表在静海寺议约,29日,在下关江畔英军“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p> <p class="ql-block">12、天妃宫。位于仪凤门城门口右侧,是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妈祖等海神,护佑航海平安而敕建,始建于永乐五年(1407)年,当年规模宏大,后经多次损毁修缮,最近一次是2004年7月,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修缮,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 1584年,汤显祖考中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执掌天妃宫,负责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天妃宫与明城墙仅隔护城河,抬头可见城墙、仪凤门、望江楼及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13、忆海拾贝。仪凤门与中国近代史、下关发展史关系密切,甚至与本人早期工作生活有不解之缘。仪凤门内大桥南路,我曾经住过10年,仪凤门外下关,我曾经工作过十年,那里的街市虽然拆除,但地名仍在,不妨前往,算是忆海拾贝。(图为仪凤门城楼上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1)公共路与航道局。公共路名气不大历史也不长(1940年),但与笔者关联甚多。一是它是南京航道分局后门(公共路64号)之街,南京航道分局是交通部长江航道局下辖驻宁事业单位,负责长江下游从九江至上海的航道管理,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它的前身是上世纪初的金陵关(英国人控制)巡江事务所。二是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单身汉宿舍之所在,上班仅三分钟路程。三是80年代后期单位青年职工结婚的,多以单身宿舍腾笼过渡,我也加入此列,所以,那里留有我刚“成家立业”时对未来的憧憬之梦,遗憾的是,在容易产生《陋室铭》的时代与地方,没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图为金陵关巡江事务所老照片,80年代是航道分局招待所,笔者曾经免费住过(凭工作证)。南京航道分局为建新办公大楼,2000年左右将其拆除;下关为滨江大开发,2020年左右又将新办公大楼拆除,如此短时间拆来拆去,不知是幸还是祸。</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5年3月,笔者代表南京分局,在武汉参加长江航道局青年演讲辩论比赛,有点激情满怀青春模样。</p> <p class="ql-block">(2)商埠街与商务局。商埠街位于中山北路北侧,是一条南北向的老商业街。1899年下关开埠后,1902年清政府成立招商局南京分局,1907年改为商务局(笔者工作过的单位也称商务局,机构性质与工作职责与清代商务局是否有传承,有待考证),商埠街最先成为清末民国初年下关繁华之地,随着下关大马路、热河路兴起,商埠街渐趋冷落,但曾经是下关区委区政府区法院等机构办公地,近年大开发,老建筑基本拆除,也就徒留地名。图为商埠街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3)粮库与粮食局。下关大马路旁有个企业叫下关粮库。下关粮食仓库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叫南京第二粮库(南京人俗称二粮库),承担着数百万市民的口粮保供任务,有铁路专用线直达粮库,90年代初,粮食放开后,转型为粮食市场,后迁移到新港郊区。开发中的粮库地块,不见了昔日的繁忙,只有招牌顽强的坚守着,保留了那份记忆——笔者早年在粮食部门工作过,此地曾因工作多次前来,一晃已过去快二十年了,再来此地很有感触。原主管部门粮食局也在2010年机构改革中划入其他部门。</p> <p class="ql-block">(4)抗战碉堡与最后的城墙防御。在仪凤门左侧城墙上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抗战碉堡,它俯瞰着静海寺,铭记着当年屈辱,展示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犯的不屈不饶的抗争,这可能是中世纪的城墙在现代防御功能的最后体现了。</p> <p class="ql-block">(5)下关与热河路。明朝初年,由于水运交通便利,下关成为商贸物流集散地,明设征税机构龙江关(建宁路鲜鱼巷附近),在长江上游的上新河也设收税机构,上游的称上关,下游的称下关,这个名称延续数百年。作为行政机构的下关,1933年建区,区府设在城外,这是南京主城六个区中主要辖区在城墙外的唯一的区。我刚到南京时,工作生活在下关,对城墙内外感触颇深,“下关江边,小风嗖嗖的”成为城里人调侃下关人的常用语。其实,那时的下关,人口组成多数都是外来移民,长航、铁路、电厂、港务局(后下放地方)等部属大单位扎堆在此,使不少下关人有放眼全国的独特视野。201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关区与鼓楼区合并,组建新的鼓楼区,但下关作为历史地名得以保留延续。</p><p class="ql-block"> 仪凤门与下关兴盛密切相关,是助推手,下关的主要街道是热河路,就在仪凤门左前方。。</p> <p class="ql-block">热河路在下关火车站东南侧与龙江路交汇,始建于1915年,1935年命名为热河(关外东四省之一,1928年建省,1955年撤销)路。抗战胜利后,1947年再次改造,拓宽至30米,成为全区最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著名独立音乐人李志网红热门歌曲《热河》,使得热河路更是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图为笔者与同学合影,左边最青涩者的我,当时18岁,1979年12月摄于热河路上的渡江照相馆。这个照相馆早就没有了。“如果你年轻没来过热河路,那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这是《热河》其中的歌词,同框的同学分手后,有人从未再见过,再见时,就唱这首歌吧,希望大家都幸福。</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热河路是下关船员们的“南京路”,难得靠码头的船员们,喜欢在一枝香饭店、长江酒菜馆小聚,穿着制服的样子显得很神气,我也不能免俗。</p> <p class="ql-block">我那时不会喝酒,喜欢逛逛书店,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81版红楼梦就是在1981年3月在热河路书店所购,四册合计3.45元——这是我当时月工资的近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 下关的兴起与发展,缘于发达的水运,也因为水运,集聚了一大批“涉水”企事业单位,如长航油运,船厂,水运公司,江海集团等,集聚了“跑船”“涉船”职工群体,我曾经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当地区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产生共振,必然产生共情,这便是我在写仪凤门时,更多倾注了个人感受,更多的有着往事的回忆,更多的有对街区变化感慨的原因——下关的变化是颠覆性的,比较南京其他任何区都大,都多。(图为下关惠民桥老照片,远处是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五、美哉,蜿蜒曲折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从兴中门(仪凤门)出来是下关城外,我们学校在下关唐山路上的长江边,有很多轮船停靠学校码头上,我的专业是驾驶……”这是40多年前,我当年来南京时,写在日记上的一段,这个经历跟鲁迅当年颇有点形似:都是春天,都是17岁,都是学水运,都不收学费,都是走过的这个城门,彼时整整80年过去,笔者与先生虽有云泥之别,但对仪凤门,都印象深刻,它在我心中那么神圣,在中学课文中,在鲁迅的文章里,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数年后,我因参加夜大学习(80年代初的年轻人,喜欢学习的很多,但只有夜大、电大、函授大学),几乎每天都经过兴中门遗址,曾留下一串没有回响的自行车铃声,那里有着别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明城墙告别仪凤门,向北向东再向南延伸,转过狮子山,原本要遇见钟阜门,但它拆除了,距离仪凤门直线距离不足千米,它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门,但却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不知所终。撰得一联:</p><p class="ql-block">百年下关,水运是它的底色,大江河承载着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花甲人生,跑船是我的本行,仪凤门目送着前行轨迹。</p><p class="ql-block"> 龙蟠70里,虎踞600年,下期,我们一起去探寻钟阜门的前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