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

XY

<h3> 小时候,家里墙上的中心位置永远是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另一张是世界地图,一开始是纸质版的,旧的不行了就被老爸更换成新的,一茬又一茬的,最后一茬是塑封版的,就没再换过,只不过老妈会时不时地拭去上面的灰尘。<br> 在我还认不全汉字的时候,我会满地图的去找我不认识的字,然后一遍又一遍的问老爸,老爸总会耐心的给我解答,就这样一次次地,我不但又多认识了一个汉字,还又多知道了一个地名,那时的我觉得地图比新华字典有意思多了。后来,在我还对地理没什么概念的时候,地图又成了我和哥游戏的载体,闲暇之余,我们俩满地图的去找一个自己一眼喜欢的,陌生又不起眼的地名,然后大声的念出来让对方去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准,通常一玩儿就是半天,乐此不疲。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世界有多大,我只知道我是在用我喜欢的文字去认识这个世界。<br> 随着年龄的渐长,媒体的发达,我喜欢的那些文字已然栩栩如生的跃然于地图之上了,茂密深邃的森林,水天一色的大海,层峦叠嶂的山峰,绵延千里的沙漠,车水马龙的城市,牛羊成群的乡村,铺满青苔的青石小路,流水潺潺的石拱小桥......,熟知的名字也好,不熟知的名字也好,都变成了一场场眼睛的盛宴,那么繁,又那么真。一个偶然的机会,关注了一位旅行博主,他的镜头里有我喜欢的风景,人文和情怀,还有我去不到的远方。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在他随身携带的地图上做好标注。于是,我的双眼跟随着他的镜头穿梭于地图之中,去感受着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世界。近期的作品中他拍摄了位于青海省的冷湖石油小镇,镜头下空无一人的旧址已是废墟一片,就像一位位迟暮的老人,静静伫立,一切都是我未曾见过的景象,直击我的心灵,更是感动于那个名为“尚未完结”的摄影展,一幅幅作品固执地挂于残垣断壁上,不畏风沙,不畏寂寞,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虽然我知道,世界那么大又那么多元,而我看到的可能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可我从未放弃过用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多一眼,再多一眼。<br>  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生我养我的家乡,那个英雄上马的地方。那个时候,我走过的风景是牛羊点缀的草甸,是广袤的科尔沁沙地,是鬼斧神工的大青沟,是水鸟成群的东湖。虽然它在地图上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点,但是它却永远都是我心底的白月光。后来,我走出来了,也有了四处走一走的机会。读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我便漫步于北京的大小胡同中,去挖掘那份怀旧与伤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便去了一趟济南,吹吹泉城广场的微风,看看趵突泉的清澈。看了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我便游逛于西北影视城,找到了那间见证了许灵均和李秀芝朴实而真挚爱情的小土屋。看了张一白导演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便来到了重庆的十八梯,爬上爬下的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韵味。当然,还有很多我未曾有机会到过的地方,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中描述的北疆边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述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于是,我从地图上找寻着它们,竟发现两个地方同处于北纬50度左右,一西一东的遥遥相望着。世界多么的神奇又富有吸引力,于是心中的种种向往不断地牵动着我的双脚去丈量我喜欢的世界。<br>  工作生活忙碌之余,偶尔选择一个周末的午后,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任由阳光肆意的洒满全身,或小憩,或遐想,品味着一人一心一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