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语——整桩待发〈系列二〉

江天暮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文编辑:贺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落的交响:和谐与演替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丛林不仅是一个生物群落,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缩影,这里无时无刻在上演“丛林法则”。“丛林法则”的本质是生物为了生存繁衍而进行对资源的争夺,不同物种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生物群落的演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法则。对节树喜光,同时又稍耐荫,耐干旱、瘠薄,坚韧性极强,能与不同树种混交生长,这些物种一起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群落。对节树群落的演替过程体现了其对湖北四季分明的气候,平原山地河流湖泊等地质地貌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的强大适应能力。每一棵对节树都在与其他树木竞争光、水、养分等营养资源,同时也在为整个群落的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丛林对节树原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盆一本多干的对节树丛林,吸引了我的注意。首先,将整个丛林视为一棵树来确定其向背关系。此树的动感姿态是从左至右,枝条呈“右长左短”的样式,因此,我选择右侧为向势,左侧为背势。然后根据丛林类造型法:“丛林多景,虚实相宜,争让顾盼,协调统一”来分析。“丛林多景”指的是基本条件,多种类生物与地质地貌配合形成的丰富视觉体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动物、真菌等不同物种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体现出生物群落的多元共生。“虚实相宜,争让顾盼”是手法,“虚实”是空间上的对立,“争让”是动作上的对立,互为矛盾,处理好这些对立与统一,才能达成“协调统一”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修剪掉杂乱的枝条</span></p> <p class="ql-block">  这片丛林中的每一棵树木形态都各不相同,可展现多样的美。我选择画面中间靠左的一棵最高耸且粗壮的作为主树,其位置既不正中,也不偏僻大致处于黄金分割点位。整体从左至右的外轮廓线,通过树木的错落有致来造成连绵起伏的动态。将这片丛林中设计为“向虚背实”,与“向弛背张”同理,右侧枝干、枝条相对留白“疏可跑马”,与左侧的相对厚实“密不透风”形成对比,形成空间感来加强动力的传导感;离眼睛近的树相对更大更清晰,远处的相对更小虚化,通过“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展现树林的纵深感。每一棵树都朝着右侧的动势方向去努力争取,为了和谐共生它们又不得不让出空间来共同生长,处理好每一个枝、干之间的“争让”关系。这片对节树丛林的“丛林多景”,体现了生物群落在时间中的不断演替,“协调统一”展现其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不同角度观察这片丛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致完成后发现枝、干之间的空间关系还需细化调整。右侧向势处留白还不够,左侧背势处有点过于密集需稍微拉开点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丛林对节树完成效果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丛林盆景追求的“协调统一”即和谐美,来自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种主客、天人宏观的混沌合一的“中和美”。先秦典籍《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致中和”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反映了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这就说明“致中和”美学思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再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包含了天与人、内容与形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等丰富深厚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片丛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每一棵树木都在不断地生长与变化,而整个丛林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的稳定。这种动态的平衡,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片丛林的寓意表达在其“自然的神韵”,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丛林对节树设计效果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丛林对节树的和谐美,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与艺术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对节丛林的生物多样性,启迪我不仅需要加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这种自然与艺术的共鸣,正如“动势盆景”思想理论所强调的“依自然天趣,创自然情趣,而又还其自然天趣;虽为人作,宛若天成”。</p> <p class="ql-block">  以上的树桩造型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可以执行,目前展现的只是其中一种效果,盆景制作周期很长,随着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丰富,未来制作中会不断地变化完善。</p><p class="ql-block"> 本文为一个初学者对盆景造型的感悟,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大佬、学者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