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又跟“大鹏车友会·健康行者”重走徽州7日行(二):渔梁古镇、潜口民宅(博物馆)、呈坎、许村(2025.02.04~10)

修真

<p class="ql-block">2025.02.06早餐后,我们驱车前往著名的“徽商之源”~渔梁坝游览,从渔梁古村进入到狮子桥,该桥是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p> <p class="ql-block">从狮子桥上看渔梁古街,其地面用卵石铺就,宛如鱼鳞般</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练江水,沿练江岸边走,前方即到渔梁坝</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位于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渔梁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都江堰”。渔梁坝横卧在新安江之流练江之上,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村,此坝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以榫卯结构式垒砌而成。为我国现存仅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高约5米,坝身断面呈不等腰梯形,坝的北部、中部、南部设三道不同高度的溢流坝。</p><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至今仍保持着古代水埠和码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上的巨石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相连,使堤坝坚不可摧,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护栏也是这种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溢流坝之一,因水位较低,裸露出榫卯结构的巨石,相当稳固</p> <p class="ql-block">南端的溢流坝,江水激流奔腾,发出隆隆巨响</p> <p class="ql-block">练江下游</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历代徽商启航的重要码头,被誉为“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街,古街以卵石铺就,宛如鱼鳞般,又称为“鱼鳞街”。街悠长曲折,保持着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街,2011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 <p class="ql-block">亲睦巷,窄窄的一条小巷</p> <p class="ql-block">姚家巷</p> <p class="ql-block">老建筑~古埠人家</p> <p class="ql-block">歙县渔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在,养老服务已经覆盖到偏远地区</p> <p class="ql-block">姚江巷</p> <p class="ql-block">渔梁街81号是“巴慰祖故居”,其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88m²,三进三出四个天井,前进是客厅,为清代建筑;中、后进是住宅、书房,为明代建筑,三合院式民宅。</p><p class="ql-block">巴慰祖(公元1744~1793),歙县渔梁人,字予籍,一字子安,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收藏家,曾担任候补中书职协。著有《四香堂摹印》二卷,《百寿图印谱》一卷,现存有“巴予籍”,“下里巴人”,“栎阳张氏”等印章以及金石、砚、墨等。(来自右下图介绍)</p> <p class="ql-block">老街</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是古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性村落。村落形态,街巷空间,水埠码头及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皖南传统农耕性村落㢠然不同的风貌。是徽州首埠,徽商之源(来自右下图介绍)</p> <p class="ql-block">练江两岸</p> <p class="ql-block">上图,“渔梁·徽商之源”雕塑</p><p class="ql-block">左下图,新安古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新安古道,右下图介绍:古道,从县城南门起,沿着练江长约1000米。它穿过古代繁华商埠渔梁镇,通向渔梁坝下的水埠码头。这条古道依山傍水,沿江筑有石质扶栏,相互连接。古道两侧店面还基本保持明、清风格……沿江石头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后人为缅怀明代县令张公涛主持修建此堤,故取名“张公堤”</p><p class="ql-block">2012年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歙县人民政府重新修整</p> <p class="ql-block">新安古道起始处</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客栈方老板介绍我们到“岩寺上九庙会暨徽州好物展”体验一下徽州的大集,真是货源丰富,人流如织,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12点半左右我们来到潜口民宅(博物馆),弥补了上次徽州婺源之行到此地,因周一闭馆留下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即潜口民宅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由明、清两代民居建筑群组成。明代民居建筑群(即“明园”)13幢,清代民居建筑群(即“清园”)11幢,分别于1990年、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潜口民宅将原散于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建筑进行集中保护,荟萃了明清最具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戏台、亭台、古桥等古建,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艺术的活专著”,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博物馆是一座再生型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下图,潜口民宅导览图及民宅简介</p><p class="ql-block">宣传语“观皇宫去北京 看民宅到潜口”</p> <p class="ql-block">巽峰塔(文峰塔),坐落于潜口村的东南,由潜口汪氏家族的汪道植独资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纯砖塔,通高39米。</p><p class="ql-block">2012年被列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景区(潜口民宅博物馆)入口</p><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2014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p> <p class="ql-block">诚仁堂</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洪宅,晚清普通平民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程培本堂</p> <p class="ql-block">收租房</p> <p class="ql-block">谷懿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仅游览了“清园”,由于时间紧“明园”待有机会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下午13点半,我们又一次来到呈坎村,呈坎,别名“龙溪”,是古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村落,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呈坎:“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p><p class="ql-block">呈坎被列为5A国家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同时龙溪河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黑白分界线,使得呈坎村成了一个典型的风水宝地,称“中国风水第一村”</p><p class="ql-block">从游览图可见,呈坎四周对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分别是:观音山(乾卦)、马鞍山(巽卦)、葛山(坎卦)、龙山(艮卦)、鲤王山(坤卦)、长春山(震卦)、灵金山(离卦)、丰山(兑卦)</p> <p class="ql-block">呈坎的水口~永兴湖,现虽然处于冬季,也显示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永兴湖上建有五座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来呈坎正值春节期间,村里设置了大型村宴的遗留,看来春节期间年味儿十足</p> <p class="ql-block">因村里的鱼灯表演已结束,在“游呈坎一生无坎”的标题下,仍保留着鱼灯节的布置场景</p> <p class="ql-block">水口永兴湖畔有一道称为“平安坎”的门槛,其两侧各有一尊“神兽”守护着这道门槛,门槛上雕刻着三条共用一个鱼头的鱼,两侧有云纹,寓意“过坎有鱼(余),平安得富”,这也是“游呈坎一生无坎”的来历吧</p> <p class="ql-block">进村后,在村民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罗东舒祠,如愿以偿的解决了上次来呈坎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左下图简介:罗东舒祠(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9年),占地面积3300m²,系前罗21世祖罗洁宗所建;后由前罗22世祖罗应鹤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9年)续建,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集石雕、木雕、彩绘于一体的家庙建筑</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罗东舒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祠堂仪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祠堂天井里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银桂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被誉为“江南第一桂”</p> <p class="ql-block">享堂,空间宽敞气派,可容纳千人,是罗氏家族重要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享堂屏门正上枋悬挂着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金字匾额,长6米,宽2.5米,字径约1米见方,堪称古匾之最</p> <p class="ql-block">享堂内有四根金丝楠木立柱,是通过水路从缅甸运到呈坎的,据说每一根立柱价值上亿</p> <p class="ql-block">寝殿和宝纶阁前有左、中、右3道7级台阶进入寝殿</p> <p class="ql-block">罗东舒祠的建筑精华是寝殿和宝纶阁。寝殿面阔11开间,进深5米。宝纶阁是珍藏历代圣旨、黄榜、诰封等恩纶,故名“宝纶阁”,其横匾由徽州名孝子吴士鸿题写“宝纶阁”,以崇孝恩</p> <p class="ql-block">寝殿里的梁柱和额枋上的彩绘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艳丽</p> <p class="ql-block">罗东舒祠内保存完好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站在呈坎景区出口处的停车场前面的桥上,观看穿村而过的龙溪河</p> <p class="ql-block">下午15点20,我们来到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距今已有1800多年。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当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更为“昉溪”。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徒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p><p class="ql-block">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邻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全国已有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40余所大学学生前来研究和写生</p><p class="ql-block">许村,“烟村十里,甲第联翩”,徽州第一进士村。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16个国保单体。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乡村旅游景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摄影艺术乡村,中国非遗小镇。</p><p class="ql-block">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近年来出现了“一门五博士”“一村四院士”的盛况。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的典型(来自左下图介绍)</p> <p class="ql-block">恩荣 薇省坊,为许琯之功名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四柱三间五楼,为湖广参政许琯而立。“薇省”即唐、宋时“中书省”的雅称,明改为“布政司”,长官称为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该坊名“薇省”是沿袭旧称</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是为明朝崇祯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汪德章(出生仅三天)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他的儿子也得到和父亲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p><p class="ql-block">牌坊上书“三朝典翰”;另一面上书“奕世承恩”</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因宋仁宗钦赐“大宅世家”给为捐资救国义举的许克复而得名大宅世家,属许氏宗祠的一个支祠,三进三开间</p><p class="ql-block">许克复即大宅祠的创办人,号“云溪”,故大宅祠又名“云溪堂”,厅堂上的匾额书写着“古歙巨族”</p> <p class="ql-block">村民在大宅世家门口整理刚摘下的绿梅花,据说可以晾干作药用</p> <p class="ql-block">许村老街</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门楼,建于明末,四柱五楼,高8.6米,宽9.6米,三层檐四角翘起</p> <p class="ql-block">许声远宅,现在虽然无人入住,但有一村民看护。该古建是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景天一色,按照上图实例拍照</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又称“离合桥”,始建于元代由许村人许友山所建。最初是一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建为石拱桥,横卧在昉溪河上。桥长21米,宽5.3米,廊内七间。高阳廊桥是徽州到安庆古道的必经之桥</p> <p class="ql-block">廊桥内部</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两面观,在桥的后面的石碑上书写“公禁河渔”(剪头所指处),通过立碑制定公约,以保护环境</p> <p class="ql-block">双寿承恩坊,是国内唯一的祝寿坊。明隆庆年间,时值穆宗于朝野倡导“瑞侣”(夫妻高寿之意),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夫妻二人皆满百岁,于是朝廷旌表,恩赐建“双寿承恩坊”</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又称“八角亭”,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11.75米,共三层。是古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记,在大观亭内挂着由许克复书写的《大观亭记》</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位于大观亭北侧,是许村年代最久的一座名功坊,明正德二年为旌表知府许伯升而建</p> <p class="ql-block">观察第,为许氏支祠,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重建,原为时任观察使许天相之府第,许天相为遗腹子,其母笃志守节,不曾跨家门一步,含辛茹苦,抚育天相成人,故又称“墙里门”。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博士倡议并捐资,在歙县人民政府主持修缮后,创办“许村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观察第正厅为“敬爱堂”,其前檐上悬挂“齿德达尊”匾额</p> <p class="ql-block">许村历史博物馆前言</p> <p class="ql-block">许村简介</p> <p class="ql-block">许村主要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一门五博士</p> <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政治家~许国介绍</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故居,许村古民居,建于1905年,位于一处巷道的拐角处,许家泽清代末年担任两淮盐运使,他思想开放,经济富裕,十分重视教育,一家有五个儿子留学国外,获博士学位后归国。称为“一门五博士”</p><p class="ql-block">许家泽在1927年创办许村仪耘学校,1991年,孙辈家属将此住宅捐赠给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昉溪公园,公园内有一凉亭~枕漱亭</p> <p class="ql-block">许村景色</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景区,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四大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今晚到徽州府衙门前府署广场上,观看在阳和门城楼上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古街年味儿十足</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阳和门</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坊石质为茶园青石,口字形平面。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造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东方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四面及内部刻有:“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许国”、“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均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笔</p><p class="ql-block">下一站去往卖花渔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