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记忆

八两以上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私家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28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8”是指轮子的直径为28英寸。 那时候,坐公交车上车是要买车票的。 那时候,桑塔纳轿车还是土豪配置 <h1>那时候,火车都是绿皮车。</h1> 那时候,火车站售票大厅总是人山人海的 由于人多车少,很多人只能从车窗挤上车。 <h1>那时候,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国人,一位年轻的母亲她背上的行囊巨大,几乎将她的身躯压弯。她背着的是家,抱着的是希望,那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充满希望。</h1> 那时候,在嘈杂拥挤的火车站,“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把腿收收,各位让一下”车厢里列车员来回穿梭叫卖声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火车外有人在用竹杆撑起贩卖水果和其他东西 那时候,集市都特别简陋,没有固定的摊位,商贩们大都挑着担子摆摊,没有城管,缺斤短两的事很少发生。 那时候,要想坐飞机,得有介绍信,并且需要盖公章,注明始发地和目的地,没有介绍信,有钱也买不到机票。 那时候,出行需要带介绍信,虽然就只是这小小的一张纸,但少了就寸步难行,要是旅途过程里不慎丢失,有可能被当地派出所当成盲流人员拘留遣返! <h1>那时候,出门在外,没粮票是万万不行的。如果是省内旅行,只要兑换一下省内的粮票就可以了,如果是国内旅行,就要兑换成在国内可以使用的粮票。</h1> 那时候,没有计算器,财会人员能把算盘打得啪啪响,加减乘除不能盲打的不算一个优秀的财会人员,老银行工作者对铁款、铁账、铁算盘是最有感触的 <h1>那时候,家用缝纫机的最大作用只是对旧衣服的缝缝补补,但那滴滴答答声却很是入耳。</h1> 那时候,家家户户好像都有这种大衣柜,存放着我们温暖安定的小日子。 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种印花的床单,那时候最讲究的是寓意! <h1>那时候,一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两棵树上系根绳,就开始晒被子。晚上钻进晒过太阳的被子里,能闻到阳光的味道。</h1> 那时,老人担心孙子孙女被蚊子咬,就撑上这款最经典的蚊帐,所有的蚊子都飞不进来。老人还会守候在一边,蒲扇轻轻地拍着、拍着。说真的,比现在的蚊香液管用多了! 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也算奢侈品,家家户户都搬着凉席和竹床,在通风的街道边、巷道里打地铺,想要好位置都得抢呢! 那时候家里没有洗衣机,洗衣服都用搓衣板,如今都成了老古董啦。曾经还是属于男人的刑具,不过又被键盘代替了。 <h1>那时候,洗衣服的肥皂叫“胰子”或“洋碱”。</h1> 那时侯,自由市场都属于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投机,玩弄价格为倒把),水果虽然小,也属于倒把行为。 <h1>那时候,可乐一进入中国很快就在全国风靡开来。</h1> 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卖冰棒的每次吆喝着经过,不管在玩什么,都会立马跑过去把整个车子团团围住,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冰棒箱子,箱子不大,花样却很多,每一种都足以让人流口水。 那时候,就指着这个看日子,过一天撕一页,一本撕完,一年就完了。 那时候,这样的明星挂历承载了一代人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h1>那时候,烧饭用的是灶台,饭粒黏在锅底,就成了锅巴,锅巴又香又脆还经饿。</h1> 那时候,糖水罐头是 童年最好的记忆,最爱吃的零食,每次感冒发烧了,家长才会给我们买一瓶山楂、桔子罐头。 那时候,文具盒都是铁的,上面还有乘法口诀表。 那时候,聪明的一休、海尔兄弟、黑猫警长、花仙子等电视剧很受欢迎。 那时候,考试卷子是老师自己刻字印刷的,考完试后,手肘都被油墨蹭黑了。 那时候,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共识,图书馆里总是坐满了人。 那时候,时髦的女性甩掉了长辫子,开始流行烫发,顶着大波浪卷儿走在大街上,回头率轰轰地落满了大波浪! 那时候,蛤蟆镜和喇嘛裤是标配,蛤蟆镜上的标签是万万不能揭掉,即使是贴在镜片的正中 那时候,喇叭裤曾风靡大街小巷 那时候,友谊,紫罗兰,万紫千红、牡丹,是八十年代比较主流的护肤品。 那时候,初中、高中、大学,宿舍都是陈旧而拥挤的。 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的娱乐,一台电视就能够凑足几家人过来,看得津津有味,还能在一起聊家长里短。 那时候,最不喜欢星期二下午出现下面这个画面! 那时候,玩具甚少,弹弹珠、罩麻雀、打元宝、玩泥巴都是孩子们喜欢的 那时候,乒乓球大家的最爱,乒乓球台各种各样,石头砌的。门板,甚至饭桌都可以,每次到了临近下课的时候,就以百米冲刺的姿态,随时准备从教室里冲出去抢占球台。 那时候,小孩子的课业生活非常单调,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跳房子、弹弹珠、跳皮筋、捉迷藏、打乒乓球就已经很开心了。 那时候,没有公交地铁,家长也几乎不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们每天都是约着小伙伴一起步行。 那时候,流行音乐开始在大街小巷唱响,人们会收藏自己喜爱的歌手的磁带,在悠闲的午后用录音机放着听。 那时候,最令人期待的那就是看露天电影了,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真是百看不厌。回家的路上,几个小伙伴能将三战电影的台词完整的表演出来 那时候,人们对电影的渴望完全可以用“望穿秋水”这个词来形容,那个场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