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所谓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例如:有巢氏时代“巢居”——人居生活方式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早期,那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使用工具搭建简单的“巢居”。鞍山市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为六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中石器时代属石器时代的中期。中石器时代地质时代处在冰后期,即全新世初期,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考古学界一般都将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型“细石器”作为其主要的生产工具;所谓“中石器时代”不能作为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新石器时代并不仅仅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新石器时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异很大,不再是数百万年以来一直未变过的简单打制切割用途,诞生了一系列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和使用目的巨大的变化的新种类石器。据近代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进入了文明。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铜、铁器、玉器、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古人的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业等等相当发达。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鞍山市陶官屯为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早期人类吃烧烤的时候食物放在地面上,会感染病菌和寄生虫。人类就用植物的枝条和动物的骨骼来做成“器皿”隔离病菌。鞍山陶瓷馆馆藏猛犸象器皿,虽然黑色石化,但还保留着猛犸象象牙生长的结构。</p><p class="ql-block">猛犸象是哺乳纲,长鼻目象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的脊椎动物。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猛犸披着细密又厚实的长毛,表皮厚达2厘米,还裹着近10厘米厚的脂肪层,它们的身体结构具有很强的御寒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身体热量散失;猛犸从鼻子到尾巴都长着厚厚的毛皮,猛犸有三层毛,短毛,中长毛,第三层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层长且茂密。每到夏天,猛犸便会褪去外面的两层毛;在它们的背上还有一个隆起,是储存能量,但这个隆起隐藏在厚厚的毛皮下面,所以不容易被发现,3</p><p class="ql-block">猛犸源自于俄罗斯的古字,意思是地下潜伏的事物,因为所有猛犸在被发现时,都已死亡并半埋于土中,故名。</p><p class="ql-block">猛犸的生活年代约一万一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p><p class="ql-block">猛犸约5000年前神秘灭绝,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胃中仍保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猛犸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早期人类就用这些动物的骨骼和植物的枝条来做成器皿隔离病菌。</p> <p class="ql-block">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纺织、畜牧、农耕、渔猎,男女分工,弹丸是男性使用工具。土器(Earthenware,Termi-Cotta)有20000年以上的历史!是陶器的初创阶段,呈土红色、红棕色或青灰色,由于人类还没发明窑炉,采用地面堆烧,烧成温度一般为700~900℃。土器一般含铁量较高,烧结温度低。土器烧成后具有很强的透气性与吸水性,遇水融化,还不能制作器皿。早期人类打猎用石器制作弹丸,石器加工成球状在今天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人类在保存火种或烤鱼的时候发现被水淋湿过的地面被火烧会变硬,利用这个大自然的物理特性开始加工土器弹丸,改造自然!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差别!把祖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p> <p class="ql-block">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纺织、畜牧、农耕、渔猎。男女分工,网坠为男性使用工具。为防止鱼从网的下缘逃逸,先民们通常会系上石制或陶制的网坠。这些网坠被固定在渔网的底部,使网能够迅速下沉。特别是在使用撒网和拉网时,网坠的作用更为重要,它确保了网能够沉到合适的水域深度进行捕鱼。这些网坠多为灰陶或黑陶制成,其形制相似,表面平滑且中间设有横纵凹槽,这些凹槽即为绳槽,用于将网坠与渔网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土器弹丸是不能碰到水的,而渔网坠是专门在水里工作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有了窑炉,可以烧制出恒温保温和更高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大量使用火,动物的骨骼和植物的枝条制作的器皿是不能用火焰加热的,人类急需一种可以用火焰加热的器皿!这种器皿就是陶器!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0000年。这一发现不仅是中国陶器史的开端,也是全球陶器起源的重要标志。该遗址出土的陶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遗存,器型为整体近似“U”形的圜底罐。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纺织、畜牧、农耕、渔猎。男女分工!女性从事的工作纺织!纺轮由塼盘和塼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转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塼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塼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在纺塼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塼盘垂直的方向(即塼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塼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塼杆上即完成“纺纱”过程。</p><p class="ql-block">小小的陶轮虽然十分简单,但原始人配合自己灵巧的双手,完成了现代纺纱工艺仍然沿用着的五大运动:喂给、牵伸、加捻、卷取、成形。现代纺纱机虽然已经多种多样的传动机构和电脑控制,但是不管是喷气、气流还是环锭纺纱,万变不离其宗,纺纱原理还是相同的,基本的五大运动一个都不能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纺织、畜牧、农耕、渔猎,男性农耕用具“臼”!舂米或捣物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制成,中间凹下去,样子像盆。此件文物由石头和陶器制成,由于八千年前中国先民对水稻育种改良,水稻颗粒饱满已经不能自行脱粒,需要用臼人为脱粒。还可以用臼研磨矿物颜料,中草药等。</p> <p class="ql-block">鬲作为中国古代炊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三足中空做成羊的乳房袋状,是先民渴望人丁兴旺繁衍生息对生殖的一种崇拜!同时增加了容量和火焰受热面积!是鼎的雏形,后世演化为锅,中国饮食文化如此发达跟它有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男女分工,男人主要从事农耕渔猎重体力劳动,女人从事纺织畜牧轻体力劳动。这一时期先民定居,纺织、畜牧、繁衍、采摘,都是女人擅长,大部分生产资料都控制在女人手里,甲骨文字有“豕”的地方才是家,豕在古代是猪的名词也是财富的象征,说明当时畜牧的重要性!女人不单是爱美佩戴项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把美丽特殊有硬度的石头遴选出来,这就是著名的“红山玉”!加上陶珠上装饰了北斗七星和太阳纹,还有类似飞碟的陶珠,谁敢说当时外星人没造访过地球呢!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了天意星相这是权利的象征!当时的高科技名副其实的女王!</p> <p class="ql-block">华夏民族在一万年左右是端着碗吃饭的,这是文明的象征!北方先民用松胶涂抹了陶器表面,第一改变了早期陶器渗漏的问题增加了陶器的硬度,第二让陶器变得光鲜亮丽!堪称世界最早的釉料!</p> <p class="ql-block">提到把杯好多人会联想到“马克杯”,马克杯是德国人喝啤酒用的。实际在三百年前欧洲的把杯要在杯子下面加个铁托,在托上加把,原因就是烧结磁化温度不够,杯把很容易断裂。为什么八千年前中国祖先就要在杯子上安装把呢?只有一个答案,那时候的先民在喝热水。热水不但可以消灭病菌和寄生虫,还可以增加人体能量。在博物馆里有种陶器的器型称为“鬶”那是今天我们家家必备的热水壶!</p> <p class="ql-block">“欹器”别名尖底瓶,以前认为尖底瓶是打水用具,放在水里水满会自动立起来,但实验是立不起来的。最新考古发现,在瓶底处有酿酒的残渣。当时粮食丰收有盈余,人们用粮食酿酒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就是酿酒残渣容易被翻起来,第二就是密封问题,密封不严酿酒不成反得醋!先民采用淤泥式的密封方法,把尖底瓶很容易的就压到淤泥里密封,尖底瓶的尖底还解决<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span>残渣容易被翻起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欹器(欹qī,倾斜),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p><p class="ql-block">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交换中介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品和交换媒介。贝币的计量单位为“朋”,商代的贝币经济价值非常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贝币逐渐供不应求,出现了仿制贝币和铜质贝币。贝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是中国商品交易的货币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先民首先得到的彩色颜料是类似花朵的有机物。有机物成本低耐不住高温,在高温状态下会挥发消失。所以都是素面坯体烧成以后绘画,有颜色容易脱落的问题。在加工贝币的时候打孔会剩下许多碎沫,先民认为是非常珍贵的碳酸钙,可以加固陶器坯体的硬度,就把它参入陶泥中,这就是“炻器”最初的萌芽和起源!</p> <p class="ql-block">彩陶,先民在克服彩绘陶彩绘容易脱落的问题,发现各种矿石无机物彩绘经高温烧制融为一体永久不会脱落!最著名的文化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陶器的出现是旧石器时代走向即将结束的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人们主要采用手制和模制的方法。手制是指直接手捏而成,或用泥片贴筑而成;模制是指用编织容器或葫芦等为模具,把粘土贴在容器上,这一阶段的陶器,胎壁厚薄不匀且粗糙,火候也较低。后来则出现了泥条分段衔接和泥条盘筑等方法,仰韶文化中的陶器,不少都是采用此方法制成的。八千年前,人们采用了轮制法,陶器胎壁薄而均匀,火候也较高,如山东半岛龙山文化黑陶的厚度达到了0.2毫米,不足一张纸的厚度!一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单色无彩的新型陶器。当陶器坯未干时,人们往往用陶拍击打其表面,以加强陶胎的密度。有的陶拍上有纹饰,用它拍打陶器坯时可在陶器表面印上纹饰。我们的先祖把陶拍子做成蘑菇形状充分显示他们高深的审美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車”既轮车,推动了世界文明!八千年前的浙江挎湖桥遗址出土了人类最早的轮车。轮车是拉坯机和车的祖先,人类最早有车的记录不足四千年。用轮车制作陶器大大的增加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速度!使陶器更加规整。发展到五千年前的山东半岛龙山文化,把轮车发挥到了极致,陶器的厚度不足0.2毫米,被称为史前文明的巅峰“蛋壳陶”!</p> <p class="ql-block">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老的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先民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需要颜色装饰加固坯体,学会了渗碳技术,在即将烧成的时候,把大量的松枝沾水放入陶窑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封闭窑炉门就会完成缺氧还原焰火,大量的炭渗入陶器坯体,会将陶器变成黑色并加固坯体的硬度。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p> <p class="ql-block">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耐高温的材料,在陶瓷探索的路上从未停歇!偶然间发现了白色瓷土和高岭土的秘密,含铝量大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更接近于瓷器。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当时主要礼器是陶器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绘龙盘及鼍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陶器、玉琮、玉璧等。进入商周社会后,陶器有台前转向幕后,大量的陶模陶范制作出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青铜器有黄金一样的属性,陶礼器是无法比拟的。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和杂器(罐、箕形器、方形器)。进入秦汉社会后期,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礼仪文明难以为继,从而使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韩家峪老院子景区运动主题公园📠15841281812 18941248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