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王俊杰

<p class="ql-block"> 时间</p><p class="ql-block"> 王俊杰</p><p class="ql-block"> 2025.03.18</p><p class="ql-block"> 芸芸众生,从哇哇坠地开始,便踏上时间射线,一路向前,直到生命终点。时间是什么?时间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让我们沿着历史脉络,后顾前瞻。</p> <p class="ql-block">  科学家说,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是时间开始的起点。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以月相制定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24时段,指导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并创制了60进位制的数学体系,用于土地丈量和历法推演。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观测天狼星偕日升,预测尼罗河洪水涨落,创制了太阳历一年约为365天。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人创制了时、分、秒,用希腊文承继了60进位制方便时间计算,并一直使用到今天。公元前1000多年,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干支记日、月食占卜内容,是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的记录文献。甲骨文关于“时”字由“日”和“止”构成,表示脚趾在日光下行进,象征太阳的运转。还引申为四季和一日12时段。钟鼎文关于“间”的构成是门里有个月,原指月光透入门缝,后指事件中的时长间隔或空间,通过“空隙”,隐喻时间中的短暂。商周时期,“时”字和“间”字内涵不同、互不相关。公元前700多年,西周创设圭表丈量日影。通过日影确定节气,优化农时,预知忙闲。公元前200多年,西汉创制铜壶滴漏,用水流计时,解决昼夜连续计量之所难。公元前的原始文明,对天体运行规律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基本的研判。</p> <p class="ql-block">  公元元年左右,中国人确立了年、月、天、时、刻的基本概念。公元一世纪,东汉《说文解字》对时和间俩字虽未成为复合词,受翻译《道行般若经》等佛教经典的影响,已隐含关联,用时和间描述某一特定阶段。公元二世纪,东汉又发明百刻制,与铜壶滴漏、十二时辰、更鼓制度配合使用,对农耕时机的把控,日月星辰运行,有了较精准的推断。百刻制一直沿用到明末,并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百刻制体现了均分时间的数学思维,推动漏壶、日晷等仪器的精密化生产。这是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缩影,也是文明相互融通的展现。公元三世纪,中美洲玛雅人用金星584天周期轨迹测天。制定历法,预测祭祀与争战。公元六世纪,佛教东传催生的语义融合,“时间”从单字融合到定型词汇出现,从自然节律的“时”,融合了抽象持续的“间”,反映了汉语“时间”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进展。公元八世纪,汇集古希腊、波斯、古印度、中国智慧的巴格达水钟,已成为伊斯兰文明的遗产。公元十四世纪始,巴黎圣母院等教堂上的钟声,拉开了欧洲制造机械钟表的序幕,推动城市向标准化时间发展。明末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先民们看到了12小时制的钟表表盘。为便于换算,从每天100刻改为96刻,正是现在常说的一刻为15分钟的历史渊源。1884年,基于全球百分之七十多的商船已采用格林尼治时刻,为便利航海和经济,《华盛顿子午线会议决议》得以顺利会签。全球划分24时区网格,如同给地球穿上了法制合约的衣衫。无论你在地球的任何位置,中午都是12时,早晨都是6点,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05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的新概念。1960年确立秒为国际时间单位7个常用物理量之一,并认可与时间有关的分、时、日、年。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铯原子每秒振荡约92亿次定义为秒长,为全球标准化提供了极高的时间稳定性,便利GPS定位、通信等科学实验。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原始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从日影丈量的模糊到原子震颤的精准,从四维空间理论到铯原子振荡标准应用,再到手机时间界面跨时区时自动切换,宇宙维度视野不断拓宽,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的逻辑建构,正在得到迭代式发展。时间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规范。</p> <p class="ql-block">  教科书说时间是人类设定的标注事件发生瞬间及持续历程的基本物理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具象表现。在我看来,时间除了是基本物理参数以外,还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时间是生命的度量衡,万物变迁的见证者,人类达成的信任基石,生命和情感变化的延续源泉,更是人类文明的惯性体现。人类用三千年将日影长度,固化为区块链时间戳的信用凭证;《华盛顿子午线会议决议》,不仅划分了时区,更缔造了首个全球性法治模板。时间共识已成为全人类公开公平的普世价值观!当人类将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合约属性更加凸显。尽管:时间可以人为调整,比如“夏时制”、“冬时制”,但需要经过科学考证和特定的操作规范。尽管:儿童因为大脑处理的信息密度高,神经对新鲜刺激更敏感,觉得一天很长;老年人因生活已规律化,记忆点减少,容易感叹时飞如箭。这不过是身体机能的差别使然。尽管:寂寞恨更长,欢愉嫌夜短,每个人都愿意有更长的自己喜欢的时间。尽管:朝鲜当权者仅凭个人爱好,2015年武断调整本国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对接发生困难,三年后不得不再恢复从前。可见:时间对所有人遵循同一套规律,超越阶级、种族、性别、年限,不溜须、不偏袒、不高攀、不低嫌,不屈服任何势力,更没有亲疏近远。不会被盗窃或抢劫,也不能随意调整或增删。每人每天24小时,按照格林尼治合约规定,平等分配物理时间。</p> <p class="ql-block">  时间是虚幻、是轮回、是永恒还是有终点,目前尚无科学论断。权将时间当作光阴射线,人生就是光阴射线上奔跑的运动员。虽说人生百年,昙花一现,只跑过时间射线中的刹那线段;可我们是文明奇迹的创造主体,为了社会进步直线前行不跑偏,我们加持并监督着当权者们一起,敬畏法则,像遵守时间一样遵守普世规范。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死而生,充实灵魂,敢为人先。忆往昔似水流年感慨万千,向未来沧海长风志憾河山。用创新勇气饱蘸文明彩墨,在熵增的宇宙中,不断引入负熵流,书写出拉长生命线段的史诗画卷。</p>